发难的典故
本义为发动叛乱。语出《左传·定公十四年》梁婴父对知文子所言:“不杀安于,使终为政于赵氏,赵氏必得晋国。盍以其先发难也讨于赵氏?”
春秋时期,晋国的赵鞅与赵午是同族兄弟,两人都是晋国的大夫。有一次,晋国攻打卫国得胜,获得了500户的进贡。赵鞅要求赵午把卫国的进贡给他,赵午答应了,但遭到赵午家族父老的反对。赵午把此事告诉了赵鞅,双方发生争执。结果赵鞅一气之下杀了赵午。
赵午被害,其儿子赵稷和家臣涉宾带领邯郸人发动叛乱。赵午的舅舅荀寅、荀寅的亲家范吉射也准备叛乱,形势十分紧张。
赵鞅的.家臣董安于听到消息后,马上报告赵鞅劝他赶快动手镇压。赵鞅平静地说:“晋国有一条法令,对首先发动叛乱的人要处死刑。我们做好准备,后发制人就行了。”
没多久,范氏、中行氏等晋国有权势的大族又去进攻晋定公,结果失败,范吉射、荀寅等人逃亡到了朝歌。
晋国的大夫梁婴父厌恶董安于,对有权势的知文子说:“不杀掉董安于,让他一直帮助赵氏,赵氏一定会得到晋国,为什么不以先发动叛乱的罪名讨伐赵氏呢?”
董安于听到消息后,对赵鞅说:“我死了而晋国得到安宁,赵氏得到安定,我何必活着呢?”于是自缢而死。
董安于死后,赵鞅将尸体陈列于市,并告诉知文子: 董安于已经伏罪。后来智伯与赵鞅结成同盟,赵氏才得到了安定。
后来该词的应用更为广泛,凡发动叛乱或者反抗都可称作“发难”。
【发难的典故】相关文章:
擢发难数的故事11-11
成语擢发难数造句02-11
发难的意思及造句05-22
擢发难数成语故事03-31
成语典故04-15
成语典故05-22
驾轻就熟典故07-19
安步当车典故01-17
采兰赠芍典故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