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八字没一撇的典故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典故吧,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一种由彼而产生的联想,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典故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字没一撇的典故,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字没一撇的典故
原意是: 要写一个简单的“八”字,连第一撇还没有。源自北宋末。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十九:“若问是何宗?八字不着丿。”“丿”即撇。
关于这一俗语还有这样一个典故。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在《与刘子澄书》中云:“近日因看《大学》,见得此意甚分明。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意思是说,《大学》里已经表明,通向圣贤的大门早已敞开,可是人们并不理会,不但不进去,反而朝外走。朱熹说这句话的主旨是劝说人们学习圣贤之道,但也流露出了他对这些不认门不入门的人惋惜、遗憾和无奈的心情。“八”字的结构形似两扇门,朱熹在此以“八”喻门是十分形象的。之后的“八字打开”一语,即指将门敞开。
“八字没一撇”,即是没有门。随着历史的变迁,其意逐渐变为“条件不具备”“不可能”。现多用来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连最起码的条件还不具备。
“八字没一撇”的由来是什么?
八字没一撇通常指事物还没有眉目。最早出自宋朝法云寺住持惟白所编《建中靖国续灯录》里:“若问是何宗,八字不著丿”,意思是未见端倪,八字还少了一撇,此语渐渐为人所传。后朱熹又说了句:“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朱熹的书此时已是国学经典,无人不识得这句话的意思。在《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九回:“不然,姐姐只想,也有个八字还没一撇儿,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和他画在一幅画儿上的理吗?”说明此语至清已变成民间熟谚了。
趣味链接:三寸不烂之舌
三寸不烂之舌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与历史上的毛遂有关,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其中还有个毛遂自荐的故事。
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毛遂通过自荐,成了平原君带的20个勇士之一。
会谈那天,平原君与楚平王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还未谈出结果。19个门客都十分焦急,毛遂又一次自告奋勇上殿去看看情况。毛遂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楚王以下属之礼,要他退下去,他却紧握剑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敢当着我主人的面对我如此无礼,不过是倚仗楚军人多势众罢了。但现在您跟我距离不到10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楚军再多也没有用!”接着,毛遂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楚、秦两国的关系,说明两国结盟的利弊。楚王终于被说动,与平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就这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办成。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万分地说:“我今后再也不敢谈论识别人才的事了。我识别过的人才,多达上千人,少说也有几百人;自以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过我的眼睛,但却偏偏没有识别出毛遂先生的才干。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重于九鼎等同国宝。毛先生对楚王的那一席话胜过了百万雄师!”
俗话“八字没一撇”的意思和出处
在这句老俗话中“八”的意义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字形结构。“八”字左撇右捺,就是简单的两笔,第一笔就是“撇”,“八字没一撇”也就是说第一笔还没有写完,何来“八”字啊。其实就是比喻一件事情,看不到一点希望,没有一点头绪和眉目。
这句老俗话的意思很好理解,但是你知道这句话最早出自哪里吗?
“八字没一撇”最早出自宋朝时期的一部佛教著作,也可称为禅宗著作,名字叫《建中靖国续灯录》,作者是河南开封法云寺的主持佛国大师。在这部书中有“若问是何宗,八字不注撇”的语句,意思就是说“如果问是何宗何派,八字还没一撇,不见端倪,如何作答”。
还有一个说法,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先生曾经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的理论,在给好友刘子澄的书信中写到“贤圣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当时朱熹已经是著名的理学大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通往圣贤的大门已经像八字一样打开了,但是人们对此不理不睬,不但不进去,反而从里面往外狂奔。在这里,朱熹很形象地把“八”字比喻成了一扇打开的大门。如果少了一撇,这扇大门肯定也就不存在了。由此老俗话“八字没一撇”衍生流传。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古时候男女结婚不像现在可以自由恋爱,那个时候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男女在婚前都难得见上一面,更别提什么两情相悦,相亲相爱了。
怎么判定两人合不合适呢?这也难不倒古人,两家的长者会把两个人的生辰八字交给算命先生,让算命先生根据八字,测算他们到底合不合适。
“八字没一撇”意思就是说,八字没交给算命先生之前,谁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合不合适。古时候人们对合婚测八字,一般都很慎重,因为一旦合了八字,就算是应允了这门婚事,是不能悔婚的。
【八字没一撇的典故】相关文章:
历史典故《卖狗嫁女的典故》08-10
指鹿为马的典故04-05
成语典故07-25
李代桃僵的典故07-10
熟能生巧的典故11-03
以古非今的典故09-17
乐不思蜀的典故11-18
成语典故09-08
乐不思蜀的典故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