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濯缨历史典故
典源出处
屈原 《楚辞 ·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人淈 (gu)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 何人其糟而歠(chuo)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孟子 ·离娄》:“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释义用法
屈原名平,字灵均,被放逐而行吟泽畔,遇到渔父,屈原讲了自己不容于世的怨愤,表示要坚守清白的操守,而隐者渔父则认为可以与世混同,不必如此“深思高举”。后用此典表示志行高洁,节操清白; 或表示从尘世隐退。有的也反用其意,表示随波逐流,混同世人。《孟子 ·离娄》一段,或杂用之。
用典形式
【哺糟】 唐·皮日休:“天下皆哺糟,征君独洁己。”
【濯缨】 唐 ·柳宗元:“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宋 ·苏轼:“南北檐楹照绿波,濯缨洗耳不须多。”宋 ·李冰:“不用濯缨垂钓,唤取龙宫仙驾,耕此万琼田。”
【歠醨】 明 ·陈子龙:“歠醨非我 事,洗耳安可忘。”
【论浊清】 宋 ·王令:“屈平死后渔人尽,后世凭谁论浊清。”
【异醒醉】 清·彭襄:“五柳三闾异醒醉,何妨千载德为邻。”
【思濯缨】 元·范梈:“一行竟堕万里外,回首沧浪思濯缨。”
【独醒人】 唐·钱起:“如逢渔父问,未是独醒人。”宋 ·晏殊:“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解尘缨】 宋·范仲淹:“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情。”
【渔父足】 宋·苏轼:“渔父足岂洁,许由耳何淄?”
【渔父笑】 唐 ·白居易:“身从渔父笑,门任崔罗张。”
【濯尘缨】 宋 ·杨亿:“误濯尘缨成底事,岩阿千古有遗文。”
【濯我缨】 金·元好问:“何以濯我缨,林间有清溪。”
【濯沧浪】 宋·范成大:“空翠滴尘缨,何必濯沧浪?”宋·黄庭坚:“势利不可更炎凉,解缨从我濯沧浪。”
【濯冠巾】 金 ·赵秉文:“寄语沧浪流水,曾识闲闲居士,好为濯冠巾。”
【孺子歌】 宋·苏轼:“莫作孺子歌,沧浪濯吾缨。”
【众醉独醒】 唐 ·杜甫:“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
【尘缨欲濯】 宋·王令:“尘缨欲濯恶独洁,沧浪流去清无涯。”
【沧浪未濯】 唐·温庭筠:“沧浪未濯尘缨在,野水无情处处流。”
【沧浪濯缨】 唐 ·白居易:“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宋·范成大:“孺子沧浪濯缨处,千载新堂来卜邻。”
【灵均不醉】 宋·杨亿:“灵均不醉真何益,千古离骚怨楚辞。”
【灵均独醒】 宋·辛弃疾:“胸中不受一尘侵,却怕灵均独醒。”
【净濯兰缨】 宋 ·张炎:“醉梦醒,向沧浪容与,净濯兰缨。”
【独醒屈子】 宋 ·辛弃疾:“记醉眠陶令,终全至乐; 独醒屈子,未免沉菑。”
【楚老独醒】 唐·顾况:“鄱阳中酒地,楚老独醒年。”
【濯发沧浪】 宋·辛弃疾:“几许红尘,还自喜,濯发沧浪依旧。”
【濯沧浪缨】 宋·苏轼:“聊纡东阳绶,一濯沧浪缨。”
【濯楚臣缨】 唐·骆宾王:“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
【餔啜糟与醨】 唐·韩愈:“屈原离骚二十五,不肯餔啜糟与醨。”
【渔父刺湘累】 明 ·陈子龙:“渔父刺湘累,淑媛笑首阳。”
【沧浪濯缨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濯缨沧浪成语解释12-31
濯足濯缨典故01-15
濯缨弹冠成语解释12-30
濯缨洗耳的成语解释01-12
绝缨会的典故05-10
狗尾续貂历史典故01-14
推心置腹历史典故07-22
脱屣历史典故09-30
杞人忧天历史典故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