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蓬莱仙岛的诗词典故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典故吧,从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那么,都有哪些经典典故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蓬莱仙岛的诗词典故,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典源出处:
殷汤问于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
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
革曰:“犹齐州也。”汤曰:“汝奚以实之?”革曰:“朕东行至营,人民犹是也。问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至豳,人民犹是也。问豳之西,复犹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 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人长一尺五寸。东北极有人名曰诤人,长九寸。荆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
“江浦之间生麽虫,其名曰焦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蚊弗觉也。离朱、子羽方昼拭眦眥眉而望之,弗见其形;俞、师旷方夜擿耳俛首而听之,弗闻其声。唯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斋三月,心死形废;徐以神视,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气听,砰然闻之,若雷霆之声。”
“吴、楚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櫾。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齐州珍之,渡淮而北而化为枳焉。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矣,地气然也。虽然,形气异也,性钧已,无相易已。生皆全已,分皆足已。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修短?何以识其同异哉?”
译文
殷汤问夏革道:“太古之初有物存在吗?”夏革回答说:“太古时代没有物存在,现在怎么会有物存在呢?后来的人如果说现在没有物存在,可以吗?”殷汤又问:“这样说,事物的产生就没有先后之分了吗?”夏革回答:“事物的开始和终结,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准则。开始也许就是终结,终结也许就是开始,又如何知道它们的究竟呢?但是如果说物质存在之外还有什么,事情发生之前又是怎样,我就不知道啦。”
殷汤再问:“那么天地八方有极限和穷尽吗?”夏革回答:“不知道。”殷汤一个劲地问。夏革才回答道:“既然是空无,就没有极限,既然是有物,就没有穷尽,那么我凭什么知道呢?因为空无的没有极限之外‘没有极限’也没有,有物的没有穷尽之中连‘没有穷尽’也没有。没有极限又连‘没有极限’也没有,没有穷尽又连‘没有穷尽’也没有。于是我从这里知道空无是没有极限的,有物是没有穷尽的,而不知道它们是有极限有穷尽的。”殷汤听罢又问:“四海的外面有什么呢?”
夏革回答:“像四海之内一样。”殷汤追问道:“你用什么来证明呢?”夏革回答:“我向东去到过营州,见那里的人民像这里的一样。我问营州以东的情况,他们说也像营州一样。我朝西行走到豳州,见那里的人民像这里的一样。我问豳州以西的情况,他们说也像豳州一样。我以此知道四海之外、西方蛮荒、四方大地极边都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事物大小互相包含,没有穷尽和极限。包含万物的天地。如同包含天地的宇宙一样;包含万物因此不穷不尽,包含天地因此无极无限。我又怎么知道天地之外没有比天地更大的东西存在呢?这也是我所不知道的。但是天地也是事物,事物总有不足,所以从前女娲氏烧炼五色石来修补天地的残缺;斩断大龟之足来支撑四极。后来共工氏与颛顼争帝,一怒之下,撞着不周山,折断了支撑天空的大柱,折断了维系大地的绳子;结果天穹倾斜向西北方,日月星辰在那里就位;大地向东南方下沉,百川积水向那里汇集。”
殷汤又问道:“事物有大小吗?有长短吗?有同异吗?”夏革回答:“渤海以东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片大海深沟,真是无底的深谷,它下面没有底,叫做‘归墟’。八方、九天的水流,天际银河的巨流,无不灌注于此,但它的水位永远不增不减。大海深沟上有五座大山:一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洲,五叫蓬莱。每座山上下周围三万里,山顶平地九千里。山与山之间,相距七万里,彼此相邻分立。山上的楼台亭观都是金玉建造,飞鸟走兽一色纯净白毛。珠玉之树遍地丛生,奇花异果味道香醇,吃了可长生不老。山上居住的都是仙圣一类的人,一早一晚,飞来飞去,相互交往,不可胜数。但五座山的根却不同海底相连,经常随着潮水波涛上下颠簸,来回漂流,不得片刻安静。仙圣们为之苦恼,向天帝诉说。天帝唯恐这五座山流向西极,使仙圣们失去居住之所,便命令北方之神禺疆,派十五只巨大的海龟抬起头来,把大山顶在上面。分三批轮班,六万年轮换一次。这样,五座大山才得以耸立不动。但是,‘龙伯之国’有个巨人,提起脚板不用几步就来到五座山前,投下钓钩,一钓就兼得六只海龟,一并负在肩上,快步走回自己的国家,烧灼它们的甲骨来占卜凶吉。于是岱舆和员峤这两座山便漂流到北极,沉没在大海里,仙圣们流离迁徙的不计其数。天帝大为震怒。便逐渐减削‘龙伯之国’的版图,使之狭窄,逐渐缩短龙伯国民的身材,使之矮小。到了伏羲、神农的时代,那个国家的人身还有数十丈高。”
“从中国向东四十万里有一个僬侥国。那儿的人民身长一尺五寸。东北极地有一种人名叫诤人,身长九寸。荆州以南有一种叫冥灵的大树,以五百岁为春季,五百岁为秋季。上古时候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岁为春季,八千岁为秋季。朽木粪土之上长的野菌灵芝,早晨出生,黄昏死亡。春夏季节有小虫叫蠛蠓和蚊蚋,每逢下雨而生,一见太阳就死。终北国的北方有个溟海,叫做天池,其中有鱼,它体宽几千里,体长与之相称,名叫鲲。那里又有一种鸟,名叫鹏,翅膀张开就像挂在天上的云彩,它的身体也与之相称。世间的人们难道知道这种东西吗?大禹巡游时看到它,伯益知道了,就给它取个名字,夷坚听说了,就将它记载下来。”
“长江的水滨之间生长着一种细小的昆虫,它们的名字叫做焦螟,成群地飞聚在蚊子的眼睫毛上,彼此不相触碰。栖宿来去,蚊子都觉察不到。视力超群的离朱和子羽大白天擦亮眼睛,仔细观察,也看不见它们的形体;听觉极灵的觚俞和师旷,深夜时竖耳俯首来听,也听不到它们的声音。唯有黄帝和容成子住在空峒山上,一起斋戒三月,心如死灰,形同枯木;才徐徐以精神来省察,看见它们的形体魁然,如同嵩山的大丘巍然耸立;慢慢用元气来谛听,听到它们的砰砰巨响,如同雷霆的声音。”
“吴国、楚国生长着一种高大的树木,名字叫柚。碧绿的树叶冬天常青,朱红色的果实味道酸甜。吃它的果皮和果汁,可以治愈因体气郁结而发生的痉挛昏厥。中原一带的人视为珍宝,但渡过淮河来到北方种植,它就变成了不可食用的枳实。八哥不飞过济水,狗獾渡过汶水就死,是地方水土使它们这样的。虽然事物的形体气质都不相同,但各自的性情对于各自生长的环境都是相适宜的,不能相互置换。它们各自的生理都已完备,天分都已充足。我凭什么来辨别它们之间的大小之分呢?辨别它们之间的长短呢?辨别它们之间的同异呢?”
释义用法:
古代传说海中有神山,为神仙所居,有称五山者为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有称三山者为蓬莱、方丈、瀛洲。后用此典泛指海中仙人的居处; 或指仙境。
用典形式:
【三山】 唐·李白:“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宋·苏轼:“海中方士觅三山,万古明知去不还。”宋·杨亿:“三山密信传青雀,五日归鞍跃紫骝。”宋·李清照:“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三岛】 唐·李商隐:“鸾凤戏三岛,神仙居十洲。”明·陈子龙:“登高望炎海,三岛浩以虚。”
【三壶】 宋·苏轼:“独秀江南知有意,要三二别四三壶。”
【五山】 唐·韩愈:“簸顿五山踣,流漂八维蹉。”元·萨都拉:“鞭却灵鳌驾五山,芙蓉夜暖光阑干。”
【方丈】 唐·杜甫:“方丈三韩外,昆仑万国西。”元·萨都拉:“方丈蓬莱俱咫尺,不须东望问长生。”
【方壶】 唐·李白:“天虏不言功,飘然陟方壶。”宋·苏轼:“但指庭前双柏石,要予临老识方壶。”宋·张炎:“看方壶拥翠,太极垂光,积雪初晴。”
【方蓬】 唐·李白:“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
【员峤】 唐·顾况:“几路通员峤,何山是沃焦?”宋·赵彦瑞:“君欲翩然去,人间底许,员峤问帆席。”金·元好问:“天开员峤方壶境,涧落银河月窟声。”
【员阙】 明·陈子龙:“轻云过员阙,风吹闻清虚。”
【神山】 清·顾炎武:“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壶峤】 清·黄景仁:“都山望尧山,离立若壶峤。”
【蓬山】 唐·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清·梁启超:“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 休更问,恨深浅。”清·麦孟华:“年华逝波渐掷。叹蓬山路阻,乌盼头白。”
【蓬岛】 唐·李商隐:“蓬岛烟霞阆苑钟,三官笺奏附金龙。”宋·张元干:“揽浮丘,飘飘衣袂,相与似游蓬岛。”宋·张炎:“海山缥缈。算人间自有,移来蓬岛。”
【蓬壶】 唐·李白:“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宋·刘辰翁:“芳草迷津,飞花拥道,小为蓬壶借百年。”宋·张炎:“回首丹光满谷,恍然却是蓬壶。”
【蓬莱】 唐·李白:“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宋·梅尧臣:“昭亭山头野火灭,海水夜冻迷蓬莱。”清·周济:“相逢只有浮云好,奈蓬莱东指, 弱水盈盈。”
【蓬瀛】 宋·陈师道:“湖海一舟须此老,蓬瀛方丈自飞仙。”宋·滕宗谅:“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元·姚云文:“渺人间,蓬瀛何许? 一朝飞入梁苑。”
【鳌山】 宋·李宗谔:“应念鳌山方并宿,紫泥封后独频伸。”
【鳌岭】 宋·钱惟演:“只闻鳌岭神仙客,再拜云边捧寿觞。”
【瀛岛】 宋·吕同老:“冰片熔肌,水沉换骨,蜿蜒梦断瀛岛。”
【瀛洲】 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清·孙尔淮:“看取玉壶天地,何处有瀛洲?”
【蓬莱岛】 宋·刘过:“神仙路远蓬莱岛,紫云深参差禁树,有烟花绕。”
【三山海底】 唐·刘复:“三山海底无见期,百龄世间莫虚弃。”
【海上三山】 金·元好问:“记海上三山,云中双阙,当日南城。”元·萨都拉:“蹑衣咫尺上青霄,海上三山路不遥。”
【银阙尚沉】 宋·任随:“银阙尚沉沧海阔,井干空拂绛河高。”
【蓬莱仙馆】 宋·郑汉:“刘郎迷路香风远,误到蓬莱仙馆。”
【蓬莱银阙】 宋·杨亿:“蓬莱银阙浪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
【海底觅仙人】 唐·李商隐:“海底觅仙人,香桃如瘦骨。”
【蓬莱入海底】 北周·庾信:“蓬莱人海底,何处可追寻?”
蓬莱岛来历:
蓬莱岛之名源于中国古代民间传说,相传为秦始皇命名,“蓬莱”者,“蓬草蒿莱”也,也就是岛上蓬草丛生的意思。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岛上几乎所有东西都是白色,仙境一般,宫阙是用黄金白银做的,珠钎之树到处都是,果实都很好吃,吃了能长生不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派使者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山,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
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什么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这便是蓬莱岛的由来。
发展历史:
岱山县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在岛上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属越国甬东地,岱山(20集电视连续剧《徐福东渡传奇》其中二分之一外景在岱山拍摄)。隋朝时属于会稽郡句章县,唐开元年间,岱山即被命为“蓬莱乡”,故岱山有“蓬莱仙岛”美誉。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后,历属翁山县、(贸) 县、鄞县、昌国县、昌国州、定海直隶厅、定海县。1949年8月, 始设翁州县。 1950年5月18日岱山解放,废翁州县,复属定海县,设立岱山、衢山两区。1953年4月建岱山县。
地理位置:
岱山县地处浙江北部沿海舟山群岛中部,长江、钱塘江口外南端,杭州湾外缘,背靠沪、杭、甬大中城市,介于北纬30.7’-30.38’东经121.31’-123.17’之间。东连公海;东南至黄大洋,连接舟山市普陀区海域;西南至灰鳖洋;南至灌门水道,与定海区海域相交;西至为灰鳖洋的七姊八妹岛,与平湖市、慈溪市海域交界;北至川湖列岛,与嵊泗县海域相邻。
全县岛屿呈西南-东北走向,以岱山岛为中心,诸岛屿呈“X” 型分布。东西长约169.6公里,南北宽约57公里,由404个岛屿组成,其中住人岛屿16个(其中驻乡镇政府岛屿5个)。
岱山是个陆地小县、海洋大县,全县总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陆地面积326.5平方公里(其中潮间带滩涂57.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916平方公里。岱山本岛面积最大,为119.3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14.35平方公里),是舟山群岛的第二大岛;其次为大衢岛,面积73.6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13.78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