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淝水之战中谢安的典故

时间:2023-10-08 10:38:28 登绮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淝水之战中谢安的典故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典故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淝水之战中谢安的典故,欢迎阅读与收藏。

  淝水之战中的谢安有什么典故

  谢安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他为人面不改色,淡定从容,在面对着恒温的鸿门宴的时候,淡定从容的表示了自己坚毅的态度,使得恒温深受震撼,放弃了杀他夺取东晋政权的机会,后来在淝水之战更是将自己的军事才华和从容的气度展现的淋漓尽致,是一个名垂千古的名相。

  话说当时正是前秦如日中天的时候,前秦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领土,苻坚为了一统天下,大举侵入东晋,前秦将近二十万的大军压境,围困了襄阳一年之久,终于攻破襄阳,打倒了秦淮之地,谢安没有慌张,不忙不乱的派遣谢玄领兵,击败了前秦军队,振奋了士气。

  之后苻坚又带着号称百万的雄师大举南下,欲要一战而决天下,面对着气势汹汹的敌军,很多人都慌了神,但是谢安仍旧不急不躁,一面让恒冲率领的十万精兵牵制秦军,让他们不能全力以赴,另一边又以谢玄为将,带着八万精兵和秦兵正面交锋,谢玄转守为攻,面对着百万大军,反倒是先手出击,趁着主力还没到只有前锋部队到达的时候,一举击溃了秦军的前锋部队,后来更是在淝水河畔用计大败前秦大军,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故事。

  当前线的捷报传来的时候,谢安正在和人下棋,面对这场大胜,谢安只是很淡定说了句“前面的小伙子们赢了”就和人继续下棋,直等到下棋的人走了之后,才高兴的手舞足蹈。

  淝水之战中大败的君主有哪些

  东晋时期,中原北方的大片土地几乎都已经落入到了异族胡人之手,东晋和五胡势力的战争,五胡诸国之间的战争,可以说是整个时代都混乱不已,而在这连绵不绝的战争之中,出现过好些个基本一统了一方,甚至差点就一统南北的人物,苻坚就是其中的一个。

  前秦天王苻坚

  苻坚是前秦开国君主苻健的侄子,氐族人,他小的时候长相就与众不同,而且非常聪明,到了十岁左右的时候,言行已经和大人没有什么区别了,有一次一个看相的在路上看到他就对他说你以后必定大富大贵,苻坚自己聪明,还很好学,所以小小年纪就成为了当时有名的人物。在公元355年的时候苻键病逝,他的儿子苻生继位,苻生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前秦朝野上下对他都很不满就有人想要苻坚造反,后来苻生得到了消息,想要对苻坚下手,但是被一个侍女告密给了苻坚,于是苻坚先下手为强,杀了苻生,成为了前秦天王。

  苻坚上位之后,积极选贤举能,进行改革,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而且苻坚重用汉人王猛,整顿吏治,增强法治,所以整个前秦的国力大增。于是苻坚开始了讨伐北方诸国的道路,他先后吞并前燕、代国等北方国家,几乎是一统了整个北方,但是后来在进攻南方的东晋的时候遭到了东晋的强烈反抗,淝水一战几乎将整个前秦给打废了,于是当时臣服的鲜卑、羌等部族都跳出来反叛前秦,苻坚不得不困守长安。后来实在守不下去了苻坚才离开了长安逃到了五将山,碰上了姚苌,结果被姚苌谋害。

  淝水之战的故事简介

  在公元383年的秋天,前秦天王苻坚强行纠集了将近百万的大军,苻坚下令“民每十丁遣一兵,二十以下有才者皆可败羽林郎。”可见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招兵,苻坚已经是志在必得了,于是他派遣了步兵骑兵总计二十五万为前锋先手进攻,风雨欲来一触即发。

  眼见前秦如此声势浩大,东晋上下也都很慌张,觉得这么下去非常危险,但是当时的朝中支柱谢安很淡定,这样的态度感染了众人。当时苻坚觉得自己兵多将广,东晋肯定无法阻挡,于是决定先派人去劝降,而这个人就是之前在秦晋交锋的时候被俘虏的东晋守将朱序,这个人心中还向着东晋,于是去劝降的时候就把前秦的布置向谢石谢玄等人说了,并告诫他们要是等到前秦大军集结完毕就真的回天乏术了,应该趁着现在先去攻打先锋部队。

  于是东晋真的先手出击取得成效,大败了前秦先锋军,之后等到前秦大军到了的时候,士气已经非常低下了。当时东晋水军是要比前秦强的,毕竟前秦都是北方人居多,不适应水战,而且东晋水军已经到位,前秦一时半会也不好渡河进攻,本来这时候应该是苻坚头疼了的,但是谢安主动说:“不如你们让开一点,让我们过去,也好早点一决胜负。”苻坚心想这正好啊,就答应了还打算等到晋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攻击他们,结果前军大将苻融的马突然倒了(这不由得让小编觉得会不会是朱序搞的鬼?),结果大将苻融被杀,前秦军一触即溃,而且当时秦兵只是稍稍败退的时候,朱序就在那大喊秦兵败了,后面不明所以的秦兵还没打就直接跑了,所以才有了这么一场大败。

  东晋前秦淝水之战资料简介

  淝水之战和赤壁之战、长平之战并成为中国古代三大战役之一,而且淝水之战也是古代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之中东晋将领率领着八万左右的兵力,大败敌军8,90万大军,从此奠定了之后几十年南北朝的局面。

  淝水之战的景象

  在公元377年的时候,东晋朝廷已经察觉到了前秦蠢蠢欲动,有要进攻的迹象,于是积极部署准备防守,当时有名的贤臣谢安总管五州军事,统帅长江下游的兵力,他推荐了自己的侄子,当时的名将谢玄守卫北方防线,招募当地的百姓,训练精兵,并且选拔了刘牢之等名将为之后的战斗做好了准备。

  378年的早春,前秦首领苻坚派自己手下的大将符丕等人领军7万正面进攻襄阳,还有其余两路大军将近17万,分三路一起围攻襄阳,慕容垂一举攻下南阳之后就去了襄阳和符丕回合,襄阳守军死守了一年多之后终于还是告破,之后苻坚继续进攻,到那时在淮南遭到了剧烈的反抗,谢玄五万精兵四战全胜,击溃了苻坚的前秦大军,前秦不得不退兵。公元383年的时候,苻坚不满于上次的失败,纠集了百万的大军大举入侵。

  东晋的桓冲率兵攻秦,牵制秦军,而苻坚的手下符融带着25万大军作为前锋,先行出击,后面还有苻坚亲自率领的80多万大军,可以说是声势浩大。前秦先锋先是打下了寿阳一带,然后派手下人去劝降谢石,派去的正是当年的襄阳守将朱序,但是朱序身在前亲心在晋,暗中提示谢石可以趁着前秦军队还未集结完毕,先手击溃他们的先锋部队,否则等到百万大军汇合就回天乏术了,所以谢石主动出击,收获颇丰,击溃了前秦的先锋部队,之后前秦的士气尽失,80多万大军竟然被东晋数万人击溃。

  淝水之战以东晋全面胜利告终,前秦被歼灭和逃散的有七十多万人,而当时东晋的兵力只有八万多,可想而知此次对战双方的兵力相差多少。淝水之战的胜利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的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侵扰,促进了南方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淝水之战也成为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被记载入中国军事史,对之后的兵家作战和决战的思想观念起了深远的影响。

  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是哪两方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一个非常混乱不堪的年代,五胡乱华,无数胡人大举侵略中原,在这段时间中国几乎是连年征战,少有安定的时候,尤其是北方更是少数民族之间争斗不休。到了公元380年左右的时候中原南北双方都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政权,隔江相望。

  名将谢玄

  南方的是东晋,相比起北方的动荡来说,东晋还算是比较和谐的,虽然其中内乱颇多,但是好歹基本上还算是稳定的,而且不时有北伐的举动,比如祖逖、恒温、刘裕等等。而如果提到淝水之战的那段时间,就不得不提谢家,谢安、谢石、谢玄,当时谢家也算是东晋朝中为数不多的大家族了,几乎掌控者长江下游的各大要点,而谢安则是这场战争的总指挥,他冷静的指挥、淡定的态度给了后方的群臣很大的信心。而谢石、谢玄则是前线战功赫赫的大将,尤其是谢玄,他一手训练的北府兵堪称是当世强军,战力极强,而且他用兵如神,巧施妙计,打乱了敌人的部署,最后成功击败了前秦大军。

  北方的是前秦,其实前秦也才刚刚统一北方没多久,前秦在376年才灭掉了前凉和代国,直到382年才正式进驻西域,可以说直到这个时候前秦才正式一统了北方,而苻坚却在383年的时候一意孤行要打东晋,这样频繁的征战对于治下百姓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自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当时的前秦内部政治还比较乱,王猛已经去世,朝中没有能够镇得住场子的大臣,苻坚又是大肆任用自己的亲人,新归降的那些鲜卑、羌等族的贵族阶层也蠢蠢欲动,可以说前秦的各方面都不适合打仗,所以才会这么惨败。

  淝水之战中谢安的典故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足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投鞭断流

  东晋时,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与南方东晋王朝南北对峙,分庭抗礼。苻坚欲率百万步骑兵南下,一举灭除东晋。苻坚集群臣商议,众大臣多不苟同。太子左卫偕大臣石越曰:“依星象之见,今年不宜南下。况东晋有长江天险为阻,其君又深获民望。故不可轻举妄动,盲目轻进。不如固守国力,修整军备,俟其内变,乘机攻伐。 ”苻坚不以为然,反大言不惭曰: “星象之事,未可尽信。至于长江,春秋时吴王夫差与三国时吴主孙皓,皆拥长江之险,终不免于亡。朕今有近百万大军,兵多将广,人多势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岂惧天险?”遂罔顾谏言,立意伐晋,亲率大军,兵临淝水,自西而东,列队甚长。东晋遣大将谢玄、谢石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之,恃兵多急攻,然遭晋军顽抗,淝水一战,竟为东晋所败,自此一蹶不振。

  原指将所有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断水流。后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常用词语。

  东山再起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上述三种按说都可以,我觉得还是东山再起较为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