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昌学射的典故解释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纪昌学射的典故解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纪昌学射的典故出处】
《列子·汤问第五》。
【纪昌学射的典故释义】
比喻学习本领必须从基本功做起,还要持之以恒。
【纪昌学射的历史典故】
甘蝇是古时的一名神射手。他只要张弓射箭,飞鸟就会应声落下,走兽也会翻倒在地。他的弟子名叫飞卫,飞卫虚心地向甘蝇学习射箭,他的技术超过了老师。
有个叫纪昌的年轻人拜飞卫为师。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眨眼睛的.本领,然后才谈得上学习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两眼死死地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这样练习了两年以后,就是锥子已经快刺到他的眼睛了,他的眼睛也不眨一下。
纪昌高兴地把自己的成绩告诉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你还得练好眼力才行。当你能够把极小的物体看得很大,把模糊不清的目标看得清清楚楚,到那时候,你 再来找我。”纪昌回到家,捉了一个虱子,用牛尾长毛拴着,吊在窗户上。他每天面朝南方,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只虱子。十多天后,虱子在他眼中渐渐变得大了起 来;三年以后,竟变得像车轮一般大小。再看其他的东西,都跟山丘一样巨大。他便用燕国牛角做成的弓,搭上朔冬篷杆制成的箭,对准虱子射去。箭头贯穿了虱子 的心脏,而牛尾还好端端地悬在空中。
纪昌把学习成果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地说:“你学成了!”
【成长心语】
一个人的进取和成才,环境、机遇等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勤奋与努力。学习一定要下苦功,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怕苦、不 怕累、不怕枯燥无味。在向既定目标奋进的过程中,始终都要用心专一,排除杂念,贯通要领,技艺娴熟,才能快速实现理想中的目标。
拓展:刚愎自用的典故解释
【注音】
gāng bì zì yòng
【成语故事】:
“刚愎自用”成语由“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变化来,意思是倔强固执,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
公元前597年春(春秋时期),楚国打进郑国,郑襄公裸体牵羊迎接楚庄王,并苦苦求饶,取得了楚王的同情。当年夏,晋国派军队救援郑国。晋军南下,兵临黄河时,听说郑国已经同楚国媾和,晋军中军主帅荀林父想退兵,并提出等楚国军队回国后,再出兵攻打郑国,讨伐背叛者。荀林父的副手先縀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不行”,并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军队勇敢、文臣武将尽力的关系。现在失去了诸侯(指郑国背叛晋国亲向楚国),不奋勇当先,不能说是尽了力。有敌人不去攻打,不能说是勇敢。要是由于我们而失去霸主的地位,不如死了。”先縀还说道:“率军出征,遇到强敌而退却,这不是大丈夫的气概;担任军队统帅,而终非大丈夫,唯有你们能做得出,我办不到”于是他率领所属部队渡过黄河,继续前进。荀林父的部将根据这一形势,分析进和退的得失利害关系,最后一致劝荀林父率兵渡河。
楚国军队想北上,到饮马黄河时再回国。听说晋军已渡河,楚王想退兵返国。其宠臣伍参想战,而令尹(官名)孙叔敖则不想战,并说:“去年打陈国,今年攻郑国,不是没有战争。战而不胜,您伍参的肉够吃的吗?”伍参说:“如果这次打胜了,就足见您孙叔敖没有谋略了;不能战胜,我的肉将在晋军之手,还能吃得上吗?”令尹转车反旗,伍参对楚王说:“晋国现在从政的都是些新人,不能很好地执行命令;其副手先縀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指中军、上军、下军之首领)想统一行事也难以办到,就是想听从命令,也没有统一的上级,大家听谁的?这一仗,晋军必败。”楚庄王无奈只好命令令尹调转战车向北,驻扎于管地以待晋军.
【释义】
愎:任性;刚愎: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用法】
作谓语、定语;十分固执自信
【相近词】
我行我素
【反义词】
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歇后语】
木梳给别人
【英语】
harden the neck
【成语造句】
◎ 有的人思想上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自认为身价高人一等,说话盛气凌人,办事刚愎自用,轻视周围的人,这样,在别人眼里尽管你的学识水平是高的,但是你的人格是低的,别人也不会尊重你。
◎ 他知道,尤梅茨总裁是个刚愎自用的人,现在他正在气头上,提建议恐怕也不会有作用。
【纪昌学射的典故解释】相关文章:
纪昌学射的成语典故02-19
纪昌学射01-26
读《纪昌学射》有感05-26
纪昌学射续写10-22
读《纪昌学射》有感06-02
读《纪昌学射》有感08-29
纪昌学射续写10-22
读《纪昌学射》有感05-26
读纪昌学射有感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