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身在曹营心在汉成语典故

时间:2022-09-28 10:52:09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身在曹营心在汉成语典故

  身在曹营心在汉是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区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词目】:

  身在曹营心在汉

  【注音】:

  shēn zài cáo yíng xīn zài hàn

  【释义】:

  汉:汉朝。三国时关羽身陷曹操阵营,心里想着刘备。人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比喻坚持节操,忠贞不二。现在多用来比喻在这里工作、任职,心却想念别处。多用来说人工作不安心,向往别的单位、部门,带上来贬义。

  【示例】:

  刘波泳《秦川儿女》第一部第二章:“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就是上马金,下马银,也别想把我买动。”

  【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

  【出处】: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至二十七会记载,关羽和刘备失散后,被曹操留在营中,“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恩礼非常;但关羽却系念刘备,后来得知刘备在袁绍处,遂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

  【歇后语】:

  关羽降曹操;曹营的徐庶

  【近义词】:

  人在心不在

  【反义词】:

  同心协力

  【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夫人被迫投降曹操。曹操对关羽关 身在曹营心在汉主角——关羽。心怀备至,送他宅院、美女、战袍及宝马,关羽还是无动于衷,一心想打听刘备的下落。张辽问他为什么面对这些无动于衷,关羽这才回答说‘他与刘备有过生死誓言。’

  东汉末年,曹操征召徐庶到许昌,由于其母在曹操手上而徐庶又是一个重孝之人不得不从,便离开刘备跟随曹操。身在曹营却不为曹操出谋划策。

  【相关故事】: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演义记载】:

  《三国演义》中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而且此语可以指徐庶,也可以指关羽。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也常 刘关张三人

  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心却向往另一方。

  《三国演义》中说,曹操把关羽围困在屯土山上,在张辽极力劝说下,关羽和曹操订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约”:一、降汉不降曹;二、赡养刘备两个夫人;三、一旦知道刘备消息,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曹操最后答应了苛刻的条件。身在曹营的关羽还几次提醒曹操,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故主刘备。后来又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不杀之恩。关羽忠于刘备,忠于桃园结义的拳拳之心,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国志》里关羽投降变节之说也就被巧妙地化解,反而留下一个著名典故,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将关羽讲义气的形象推向极致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一幕,更令无数人荡气回肠。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曾做过刘备的军师。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临行前,徐庶曾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后来便有了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表示始终保持沉默之意。

  但徐庶却是比关羽更合成语意义的人物,他在被迫“弃刘归曹”后,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虽在曹营却“终身不设一谋”,因此,徐庶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光辉典范。

  通读本《三国演义》上说,徐庶化名单福,闻玄德是仁德之主前去投靠,拜为军师,接连打了两次漂亮的胜仗,还袭取了樊城,使刘备声名鹊起,也让刘备集团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可是好景不长,其身份被程昱识破,并设计将徐庶老母赚至许昌,又假借徐母家书逼徐庶就范,这就是俗语典故“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由来。

  徐母被捉,史籍与演义皆同,所不同的是细节,《三国志·诸葛亮传》曰:“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徐庶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

  这段记载与“演义”有两点不同。第一点,这时的诸葛亮已经在刘备阵营,说明“三顾茅庐”在徐庶辞刘之前。第二点,徐庶的母亲并非曹操用计捉取的,而是在追击刘备时俘获的,说明此时的徐庶已经将老母接至刘备军中或安排在樊城、新野居住,只是当时刘备的力量薄弱,实力不足以保护部下及家小,甚至连自己的家眷都差点被捉。

  另外,魏略曰:庶先名福,本单家子。说明单福也不是化名,而是本名。单也不是姓而是出身寒门的意思,《三国演义》正是采用了《魏略》的记载将其化名单福,显然是以讹传讹。徐庶的原名应该叫徐福,因行侠仗义不得已改名,信史中也无曹操伪造徐母家书的记载。

  徐母被捉后,徐庶急忙辞别刘备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看来,徐庶侍母至孝,为了尽孝连王霸之业都可以抛弃,说明徐庶是个视家庭比事业更重要的理智之人,只是可惜了徐庶的满腹经纶。

  徐庶是位足智多谋又文武双全的人物,年轻的时候,他只身闯入仇家手刃仇人,武功可谓了得。后弃武从文,虽然出场很少,也是屡有建树,曹操的顶级谋士程昱称,徐庶之才十倍于己,当是肺腑之言。曹操正是看中徐庶的聪明才智可以为己所用,才想方设法将其赚至自己门下,曹操爱才心切,但是却忽略了徐庶是一位真正的忠义之士。

  徐庶投奔曹营后确实谨记诺言恪守诚信,即使在曹操将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时候,也不愿透露机密,只是采用了庞统的计谋避之而去。据《三国志》记载,当时与徐庶一起投奔曹操的还有一位石韬,诸葛亮北伐时,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徐庶字)、广元(石韬字)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徐庶至曹营后的确没有进献任何针对刘备的计谋,诸葛亮之叹恰好为徐庶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作了有力注脚。

  另外,刘备是蜀国而不是真正的“汉”。关羽“降汉不降曹”只是“降”而不是“心在”。他心在刘备的“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汉。而徐庶为了家庭可以抛弃刘备集团,足见其心在真正的“汉”而非蜀国,并且他为刘备举荐诸葛亮,也算是仁至义尽。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有一个著名的谋士名叫徐庶,字元直,化名单(shàn)福。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徐庶是位足智多谋又文武双全的人物,年轻的时候,他只身闯入仇家手刃仇人,武功可谓了得。后弃武从文,也是屡有建树。徐庶听说刘备是仁德之主,于是就前去投靠,后来被刘备拜为军师,接连打了两次漂亮的胜仗,还袭取了樊城,使刘备声名鹊起,也让刘备集团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

可是好景不长,徐庶年轻时有一个好友叫程昱,他知道刘备接连打胜仗时因为自己的的好友徐庶在刘备帐下当军师的时候,于是告知曹操徐庶之才十倍于己,程昱已经算得上是曹操的高级谋士,当听说徐庶的才能十倍于程昱的时候,曹操十分惊讶。因为曹操也是求贤若渴,他问程昱有没办法让徐庶来到许昌投靠自己,不投靠也行,只要不是给刘备效力也可以。
程昱知道徐庶时个大孝子,于是心生一计。告诉曹操有办法让徐庶脱离刘备到许昌(曹操的大本营)来。曹操听了非常高兴。程昱设计先将徐庶的母亲骗到许昌并软禁起来。然后威胁徐母写信给儿子徐庶,称母亲病重,赶快到许昌见母亲最后一面。
徐庶收到母亲的假信,信以为真,急忙跟刘备辞行,并对刘备说:我本来想与主公共图霸业,可是现在老母亲在许昌病重,我知道去了许昌就再也回不来了,如今我方寸已乱,已经不适合担任军师一职。特地前来辞行。
刘备知道徐庶是有名的大孝子,不管怎样也是挽留不住徐庶的,于是请徐庶再给他推荐一个可担当军师的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了卧龙先生(即诸葛亮),徐庶对刘备许下誓言,此次去许昌一定会被曹操关押起来,但是即使被曹操关押或者任何威逼利诱,徐庶终生不会为曹操贡献一计一策。

  徐庶来到许昌,曹操立刻就邀请徐庶加入,并自己作为谋士,徐庶知道这一切是曹操设计陷害之后。知道如果不加入,母亲生命就真的有危险。于是就投靠了曹操。但是他恪守誓言,虽然名为曹操的谋士,但是确实没有为曹操贡献一计一策。身在曹营心在汉,尤其是在针对刘备的策略计谋上,徐庶都是一言不发,一计不献。曹操也是无可奈何,但是始终没有处死徐庶,因为如果一气杀了徐庶,只会为天下人落下话柄,到时候没有人愿意投靠了。

【身在曹营心在汉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成语典故04-29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03-29

肝脑涂地成语的典故-成语典故素材12-24

身在曹营心在汉成语解释11-15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成语解释11-15

成语典故07-25

成语典故04-15

成语典故05-22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成语故事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