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典故由来

时间:2022-07-18 15:56:29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典故由来(精选6篇)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iǎn 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典故由来,一起来看看吧。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典故由来 篇1

  中国有一句俗谚:“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意即:三个才能平庸的人,若能同心协力集思广益,也能提出比诸葛亮还周到的计策。这句话将诸葛亮作为智识的标竿,可见诸葛亮在中国人心目中崇高的地位。但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可从三国赤壁之战流传的稗官野史来略知一二!

  周瑜相约诸葛亮议事,并故意问诸葛亮:“水路交兵以什么兵器为先?”待诸葛亮回答说:“江上作战以弓箭最为重要。”他便以军中缺箭为理由,请诸葛亮监造十万枝箭。其实周瑜是基于妒才的心态,因此想藉三天内造十万枝箭这项“不可能的任务”顺势除掉诸葛亮。

  诸葛亮听了后也不紧张,带着三个随从到江边察看,预料三天后将起大雾,于是想到了“草船借箭”的妙计,吴军船只可以乘浓雾靠近曹操水寨“借”得十万枝箭,所以便告诉周瑜:“三日内若事情未成则甘愿受罚。”

  诸葛亮当天便叫三个随从在二十艘小船两边插上草靶子,再以布幔掩盖。三个随从完成以后,便向诸葛亮回报,还向诸葛亮提出想法:“军师真是神机妙算,不过若是以目前的摆设,可能会被看出破绽,曹军恐怕不会轻易上当!”

  面对这样的建议,诸葛亮想听听他们三人的意见,不过他们希望在第二天晚上才让诸葛军师看,诸葛亮笑笑未加以驳斥,仅静观其变。第二天晚上,三个随从安排妥当后便请诸葛亮到江边察看,只见每艘小船的船头都立着两三个稻草人,套上皮衣、皮帽,看起来就像真人一样。诸葛亮看到这样的设计,也不禁笑着说:“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人难敌三人之智呀!”

  之后,曹军在慌乱中果然中计,万箭齐发射向小船,诸葛亮也就轻轻松松借到十万多支箭,此即“孔明借箭”。由于那三个随从是皮匠出身,也就出现“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谚语!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典故由来 篇2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 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典故由来 篇3

  我经常听到大家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可是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我是一万个不赞成这种说法。

  先论外貌。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身披鹤氅,羽扇纶巾,刘备也认为他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先不说臭皮匠没有诸葛亮的服装配饰,更没有诸葛亮的气质。论外貌,臭皮匠早已输给诸葛亮。

  再论名声。诸葛亮名声赫赫,连一国之君——刘备也要三顾茅庐访问他,一次次诚恳邀请他。他的丰功伟绩闻名遐迩,让后世都敬重他,还有专门的祠堂瞻仰他。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专门题诗写了诸葛亮的祠堂。无名小卒臭皮匠更无法匹敌。

  最重要的是论智商。大家说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就是说众人的智慧力量可以超越诸葛亮。但我觉得诸葛亮的锦囊妙计用不完,草船借箭、八卦阵、空城计等那么多厉害的计谋吓得敌人闻风丧胆。大诗人杜甫是诸葛亮忠实粉丝,所写诗句:“功盖三分国”、“江流石不转”、“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都展示了诸葛亮的超强大脑。不用说三个臭皮匠,就是十个臭皮匠绞尽脑汁也比不过诸葛亮。所以创作这句谚语的人严重夸大了三个臭屁匠的智慧。

  最后要论品质。诸葛亮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当他派信任的大将马谡失守街亭之后,深刻反省了刘先主嘱咐:“马谡无用”,最终挥泪斩了马谡,同时也上表后主辞职。就连诸葛亮快死之时,还用自己的木像救了蜀国——“死诸葛能走生仲达”,那叫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耿耿。虽然诸葛亮他“出师未捷身先死”,但却“长使英雄泪满襟”。臭皮匠们对付的不是亡国之敌,不是为国为民的大事业,所以肯定没有诸葛亮的大胸怀,高品质。

  所以从各方面看,我认为三个臭皮匠肯定抵不过一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典故由来 篇4

  为什么那么聪明智慧的诸葛先生,怎么就给三个连书都没碰过的臭皮匠比下去了呢?因为,一个人的智慧终究是有限的,思路总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一个人想着想着,常常会拐进一个思维的死角。

  然而,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当旁边有个人用他不同于你的思路提醒你的时候,你一下子就会感到豁然开朗。在一个集体当中,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有限的,需要相互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所以要学会合作。这样,才能纠正你偏离的航向,激起你灵感的火花,打开你智慧的大门。可以说,得到他人支持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学会与他人合作是至关重要的。有些人自视甚高,看不起别人,总觉得别人想的不如自己正确,结果到头来发现自己一事无成。因为他只看到了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和别人的认可。最好要放平心态,想一想孔老夫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你就会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别人也会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来赏识你。“别人有优点,我们要借鉴。不要让偏见蒙蔽了你的眼”。

  当然,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不等于对别人的话言听计从。你需要从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内容,摒弃那些没用的和有害的,要有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近朱者不一定赤,在于你对朱者的学习;其实近墨者不一会定黑,在于你对墨者的看法。任何一个人都存在优点和缺点的,你总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我们应该学习他身上的优点,对照着他身上的缺点改进自己,我们就能变得更加完美。

  总之,我们应该博采众长,借鉴他人好的经验和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典故由来 篇5

  诸葛亮在很小的时候双亲就去世了,所以他跟着自己的叔父诸葛玄在一起生活。诸葛亮在读书的时候,结识了司马徽,黄承彦以及庞统等名士。由于诸名士的宣传,诸葛亮的名气渐渐的传开了。后来司马徽在遇见刘备之后,就将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刘备多次登门求见,三次之后诸葛亮终于出山。

  在遇见了刘备之后,诸葛亮向刘备陈说了三分天下的震世之策,且分析了中原局势。后来刘备就按照诸葛亮的分析,得到了荆州。当此之时,北方的曹操势力最大,刘备兵马总共才有五万多人马,东边的孙权实力居中。为了抗衡曹操实现自己三分天下的筹划,诸葛亮南下东吴舌战群儒,联手孙权,在赤壁和曹操发生了世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刘备的实力得到增强,因此在诸葛亮的筹划之下,刘备出兵川蜀,一举夺得了川蜀大片土地。刘备称帝,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辅佐刘备。后刘备去世,诸葛亮依旧毫无二心,兢兢业业。在刘禅当权期间,诸葛亮为了稳定川蜀地区,出兵平定了孟获等少数民族地区,六出祁山。

  诸葛亮是历史公认的智慧学者,其才能不得不让人惊叹,若出生在现代,必定也是一代风云人物!但他毕竟是人,不是神。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也会略输于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的就是这么个事。

  有一次,诸葛亮到东吴做客,便为孙权设计了一座报恩寺塔。明里是为东吴考虑,其实是为了看东吴笑话,笑东吴没有人才。诸葛亮出的题目怎么可能很简单?其重量和高度就很有难度。这可急坏了孙权。好不容易找到了能人冶匠,但却缺少造塔顶铜葫芦的人。孙权顿时感觉整个世界都不好了。急忙发招贤榜,希望有能人异士助他。

  可怜的是过了一个月,依旧无人揭榜。乐的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晃悠,兴奋地摇着鹅毛扇。话说有三个摆小摊的的皮匠,因长得不好看,还没文化,便被人称为“臭皮匠”。别看他们如此不起眼,但他们有强烈的爱国心。他们听说诸葛亮想用造塔来寻东吴开心,便愤然不已。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照着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了葫芦的模样,又经过一系列操作,终于浇出了葫芦的模型。诸葛亮听说铜葫芦的模样做成了,知道自己失策了,立马向孙权请辞,离开了东吴。

  可见,诸葛亮真不是万能的主,三个毫不起眼的臭皮匠也能合力破解诸葛亮的智慧,以至于最后诸葛亮也只能悻悻回去。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典故由来 篇6

  一天,诸葛亮到东吴访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顶上形似铜葫芦,足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找到了一位铜匠,但没有设计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消息。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着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臭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拿东吴人的开心,心里很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再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做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做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俗语。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说到这里,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事情,比如有时遇到很困难的题目我们几个同学在一起商量讨论也会得出正确结果。老师会“奖励”我们说一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管做什么事情的时,人多智慧多,有事情经过大家的商量,就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解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同时也和“三人行,必有我师”成为不少人的口头禅。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典故由来】相关文章:

关于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感04-04

安步当车的典故由来01-15

指鹿为马典故由来04-18

萧规曹随的由来典故01-15

春分的典故由来03-21

冰人的典故由来05-10

典故诸葛亮拜师01-15

煞风景的典故由来04-24

不伦不类的由来及成语典故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