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求七年级语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教案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6-03-0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写法。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课型】

  讲读课

  【师生活动设计内容】

  1、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了解闻一多先生,为课文的学习做准备。

  2、整体感知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概括理解能力。

  3、适当补充资料,如《最后一次讲演》,《红烛》,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闻一多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

  4、语言品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有些语句需多多朗读,要教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邓稼先》,从“两弹元勋”邓稼先身上感受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人格和奉献精神,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同样具有伟大人格的中国知识分子──闻一多。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资料

  1、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县人,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曾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学习,1925年回国任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以反帝爱国为主题,1928年出版《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

  ,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因不满蒋介石反动独裁统治,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上个世纪30年代,闻一多先生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时,写了大量的诗作,有不少人想拜他为师,但他有规矩,你若要拜他为师,必须先把诗作给他看,他觉得你有发展前途,才肯收你为徒……文学青年臧克家不远千里慕名而去,以一首题为《幻光》的诗向闻先生请教:“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若把幻光看作是幻光/那他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闻先生读完这首诗,深受感动,欣然收臧克家为徒!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篇写他的老师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文章题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他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这两方面矛盾吗?

  2、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3、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明确:

  ⑴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学者的方面

  ⑵说了就做,言行一致→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综合来看,他是一个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的人,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闻先生这一高贵品格的呢?

  四、深入剖析

  1、研读第一部分(1~7段)

  ⑴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第1、2自然段。)

  ⑵这部分列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⑶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①“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意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探求振兴我们民族的方法②“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饭,几乎忘了吃”,“夜间睡得很少”……)

  ⑷“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表现了闻先生一丝不苟、严谨的治学态度。)

  ⑸用一句话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学者形象。

  他是一位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的学者。

  教师小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2、研读第二部分

  ⑴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他说了,是怎么说的?(“起先,是小声说,”“后来,声音越来越大”)

  ⑵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叫人民起来,发对独裁,争取民主。)

  ⑶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文中写他做了哪几件事?(①起稿政治传单,②在李公仆先生追悼大会上发表演说,③参加游行示威。)

  ⑷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革命斗争精神。“大勇的革命烈士”)

  ⑸补充资料《最后一次讲演》

  ⑹“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3、总结

  ⑴把学者闻一多和革命家闻一多综合起来,概述闻先生的形象。

  ⑵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

  (文中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并照应开头;第八九自然段开启下文。

  好处: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五、品读语句,学习语言

  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语言特点:

  1、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

  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精练含蓄:

  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而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音乐美。

  ⑴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⑵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六、小结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七、作业

  1、摘抄生动、优美的词句;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板书设计】


扩展资料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

  3、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4、体会掌握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教学准备】

  学生:朗读全文,预习生字词,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设想】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的好“做人要有做人的原则”,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方法和准则。这个单元记载的都是名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文章,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并且思考一下,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介绍作者和闻一多

  (让学生先说,老师补充。不用讲得过尽,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去。)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并积累词语。)

  衰微赫然迭起高标

  锲而不舍兀兀穷年呕心沥血

  潜心贯注心凝神会迥乎不同

  一反既而慷慨淋漓气冲斗牛

  无暇顾及目不窥园仰之弥高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了解全文大意

  四、整体感悟(想一想)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五、作业

  1、熟读全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生字词)

  二、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写法。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

  三件事例:《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3、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

  “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4、“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5、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探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消化尽......文化史”“他要给我们......文化药方”

  6、“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7、“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8、“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

  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

  9、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三、小结第一部分

  四、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思考·研讨

  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这些话是怎样起到过渡作用的?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二、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

  不仅是写再“说”。而是把“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2、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作为革命家这一方面的特点?

  ⑴搞政治传单

  ⑵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

  ⑶参加游行示威

  3、文中哪些内容分别说明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及在追悼会上演讲等内容说明他是“口的巨人”;“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内容说明他是“行的高标”。

  三、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伟大的爱国斗士)

  四、出示“说”和“做”表格

  五、问题探究: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六、找一找,圈点勾画

  这一部分对闻一多先生的叙述中,穿插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试用横线画出来并加以分析,说说体现了他哪些精神和品格。

  1、分析下列描写的作用

  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

  ⑵“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

  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⑶“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2、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七、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还有细节描写。

  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八、请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

  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治学严谨、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十、总结全文

  1、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2、我们要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我们要学习他始终如一、言行一致和用一颗赤诚的心爱国的崇高品质。

  3、课文结构分析

  4、中心思想: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十一、作业

  1、课外阅读《最后一次演讲》。

  2、课外阅读《死水》,再次体味作者的爱国情感。

  【教学后记】

  此份教案力图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品味,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力图引导学生探究质疑,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标题导入

  1、介绍臧克家及闻一多:

  臧克家(1905~2004)。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1899~1946),五四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留学回国后,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战开始后,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1946年7月15日,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

  ,用鲜血和生命写完了自己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

  知遇相惜亦师亦友──臧克家和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革命家: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板书课题)

  2、标题导入:从标题看,文章主要写了闻一多的哪两个方面?

  是啊,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说和做”,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必修课,闻一多堪称这方面的表率。下面,让我们再次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整体感悟

  1、学生朗读课文,师生纠正字音;并思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2、教师再读课文,学生谈谈听后感受:文章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思考: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各自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回答。

  (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2、四人一组讨论:作为学者,为何要先做再说?作为革命家又为何要边说边做?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用“闻一多是一个______的人,我从______这里可以看出。”的句式回答。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澎湃执著的救国热情无私无畏的民主战士。)

  四、品味语言

  1、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

  。

  教师准备:

  ⑴“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⑵“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⑶“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⑷“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⑸“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⑹“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⑺“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2、学生提问有不懂之处,全班交流解决。

  五、拓展延伸

  1、总结: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2、拓展延伸:

  ⑴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⑵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并解释。

  2、熟读课文,并完成《作业本》。

  3、预习《孙权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