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求初一语文阅读理解教案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7-07-24

  题型一 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提问方式:1.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2.作者为什么反复说...这句话?

  3.某句话里的...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答:1写出表面意思;2写出深层意思。

  (1)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例2006年湖南《在山阴道上》:“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答:①鲁迅的故乡(字面意思)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内涵意义)

  (2)对句子的理解

  例2007年广东卷《泥泞》: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答: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3)对标题的含义的理解

  例《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 试结合文章内容,解释题目“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的含义。(4分)学习课题:记叙文的六要素

  学习目标:

  1.清楚和明确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2.学会归纳、概括,找到一篇记叙文的六要素。

  3.学会在写作中将六要素合理有效地运用。

  学习重点: 准确找到记叙文的六要素

  学习难点: 归纳概括记叙文的六要素,把握文章中心并运用到写作中。

  学习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篇记叙文,无论写人、记事、状物、绘景,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场所,必定有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就有了“记叙文六要素”的说法。这六要素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交代得清楚明白,文章才能完整、具体。

  二、知识讲解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

  1.时间。一般地说在文章开篇时就应交代。时间可用某年某月某日表示,也可用自然时令或节日表示,还可用景、物去表示。如“五月五日”、“一个夏天的傍晚”、 “大年初一”、“当荷花开了的时候”、“月儿爬上树梢”等等,都是对时间的交代。

  2.地点。地点一般也应在文章的开头交代明白。

  3.人物。人物必须交代清楚,因为任何事情都是由人去做的,人物是构成叙事文的主要要素之一。

  4.起因。任何事情都有起因,它是事情全过程的“头”,是不可缺少的。

  5.经过。它是构成叙事文的主体,是“六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突出文章主题的主要部分,是笔墨用力的重点。因此,不但要交代清楚,还要具体地、详细地写清楚、写完整。

  6.结果。“结果”在文章中举足轻重,它是鉴别文章完整与否的显著标志。 考点怎样

  (二)六要素的考查形式

  1、概括主要内容,总结中心思想。

  因为总结写事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就要说出是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这句话就涉及了四个要素。

  2、直接考记叙文的要素。

  如: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分析方法:

  1.时间,即所记叙事件发生的时间。

  (1)直接交代时间:

  ①可以明确交代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

  叙述重大事件、重要事情、庄重场合等一般需要明确交待时间。

  如: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地震。(因为是震惊世界的大事,精确到分)

  ②也可以大体交代

  如: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从前哪”“上中学后”之类。

  《我敬佩的好老师》“前几天……过了两天”;《洁白的雪》“早晨”。

  (2)间接交代时间:

  ①时令节气、中外节日、物候现象都可以交代时间。

  如:元宵节,是个全家团圆的日子。 (用节日交代)

  又如:当大雁冲破雾霭,从千里迢迢之外赶回北方时。(用物候现象交代)

  ②通过环境描写交代

  如:清冷的月光洒遍庭院,微风滑过手心,冰凉。(晚上)

  又如:一阵大雨过后,天气凉爽了许多。(雨后)

  ③通过叙事交代

  如:家家都喜气洋洋,贴春联,放鞭炮,忙得不亦乐乎。(春节)

  如:考试在紧张地进行,他突然扔给了我一个小纸团。(考试时)

  ④其它方法

  如:我穿着厚厚的大衣,还觉得冷,看见田里的水都结了冰,我不禁打起哆嗦来……我真不喜欢这个季节。(用作者的感受交代时间是冬天)

  又如:“太阳出来罗……喂,喜洋洋……罗……喂。”(用歌词交代时间是早晨)

  注意:

  (1)以时间为序的文章,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时间也在推移。概括时间要素时就要求概括性更强一些。

  如《痛苦的一堂课》中时间词语:像往常一样……当指针指到14点时……说完……随着……训练结束后。 答:上街舞课时。

  (2)练习:如果时间有大范围有小范围,应从大到小排列。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答:时间是五十七年前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要从大范围答到小范围。五十七年七月是具体时间,一个闷热的日子就是大体交代了。)

  2.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

  地点包括事件发生的环境、状况和气氛等。

  除了直接交代外,地点也可以间接交代(或者说这个要素是隐形的)。

  通过叙述交代

  如:看着穿着白大褂来往的行人,爸爸妈妈那焦急的面容……我知道我是在什么地方了,并且我一定是得了什么重病。(医院)

  又如:考试在紧张地进行,他突然扔给了她一个小纸团。(教室)

  ‚通过环境描写交代

  如: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山与山之间是条沟,沟里是几个小村子。(山区)

  注意: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答题时概括全面。

  3.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1、主物人物:是作者着意刻画的形象,笔墨较多。

  2、次要人物:笔墨较少,是用来衬托主要人物的。阅读时区分出来才能正确理解中心。

  注意答题技巧:

  (1)如果问写了哪些人物,无论是正面出场,还是侧面表现的主次人物都列出来。

  如《洁白的雪》写了老清洁工和我两个人物。

  (2)如果问主要人物(主人公、中心人物),只答出主人公即可。

  (要看全文写的事为了表现谁,文章的中心靠谁来表现,议论、抒情围绕谁。)

  如《洁白的雪》的中心是表现清洁工比白雪还美丽的心灵,所以主人公是清洁工,我只是清洁工事迹的见证者。

  (3)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这一点更是考点)

  ①事情的叙述者或见证人,增加文章的真实性。(第一人称的文章中如果“我”是次要人物);

  ②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人物;

  如:《洁白的雪》中的“我”既是事情的叙述者、见证人,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又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人物。我先看到清洁工扫雪,再看到他去通前面的下水道,情节向前发展了。)

  ③衬托中心人物;

  如:《小博士》中的“我”怎么考都考不住小博士,侧面衬托小博士读书多,知识丰富的特点。

  ④侧面表现中心;

  再如:《我敬佩的好老师》中的“我”是事情的见证者,我看见老师带病给我们上课的激动心情,就侧面表现了老师的甘愿付出无私奉献的精神。

  例1:《有什么比捉迷藏更好玩》:“‘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是索尼来一家活动的见证人,增加了故事的直真实性。

  例2:选文中叙写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正是这一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我转变了第二天就回程的想法,引发了我对人生苦短的思考,提醒我要珍惜与母亲相守的时光。这是两个要点:一是推动情节发展,二是表现中心)

  或者答:可以删,删去后不影响情节的完整,冬英的故事令人伤感,冲淡了全文营造的美好温馨的氛围。老师提示,最好是尊重原作,答不删好。)

  4.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人们了解一件事,总爱问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这件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结果如何。其实这就是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有把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阅读时,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对起因、经过、结果的概括表述,一般都用“谁怎么样”、“谁干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而这里的“谁”多数时候是主要人物。

  讲解:一个快速而有效的办法----寻找法

  是先找到故事中的所有人物,然后找到对应部分的人物,再归纳人物在这部分做了什么事情。

  如《我敬佩的好老师》:

  我们的语文老师姓李,大家都叫她李老师。李老师性格开朗,说话风趣,经常逗大家开心。可是,前几天,我们突然找不到李老师往日的笑脸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李老师脸色发青,表情难看。同学们都觉得心里不是滋味。我心里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老师,您怎么了?

  过了两天,我们正在上着语文课,老师捂着肚子走出教室,招手叫我出来,费力地说:“你去帮我倒点热水来,记住,要热的。”我飞快地跑到老师的办公室,倒了一杯热水,跑回教室。把水递给了老师。这时,只见老师慢慢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小心翼翼地打开,把几片药丸倒在了手心,先喝下一口水,然后将手里的药丸放进嘴里,一口气吞了下去。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看着老师吃下药,眼睛都湿润了。

  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原来老师生病了,这几天您还是忍着剧烈的疼痛坚持给我们上课,多好的老师啊!

  老师吃完药后,若无其事地说: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老师就这样忍着疼痛,艰难地讲解着。大家听得更专心。老师看见我们这么专心,又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微笑。

  老师啊老师,您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您真是我们的好老师!

  注意:先找出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李老师带病坚持上课的事。

  (而第(1)段老师一向很风趣和第(2)段是老师几天来脸色很难看是主体事件的铺垫,说明老师几天来一直在带病上课。而需要概括六要素的应该是主体事件,所以主体事件应在第(3)段到第(5)段。)

  分析: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 李老师、我、同学们

  起因部分都有谁?----李老师。李老师怎么样了?---肚子疼厉害了。(因为前面说过老师已经生病几天了,而上课时没有吃药,说明不太厉害。今天得吃药就说明疼得厉害了)

  起因为----李老师上课时肚子疼得厉害。

  经过部分都有谁?----李老师、我、大家

  李老师做什么了?----让我拿水,她吃药。吃药后又讲课。

  我呢?----拿来水。

  大家做什么呢?----看着老师吃药,听讲。

  经过为----李老师让我拿来水吃了药,继续给大家上课。

  结果部分都有谁?----李老师、同学们

  同学们怎样了?----更专心了。李老师呢?----笑了。

  结果为----李老师看我们听得更专心了,终于笑了。

  三、例题精析

  平凡的感动

  早上起来天阴沉沉的,让人觉得很压抑。送女儿回来的路上下起了大雨,早晨走得匆忙忘记带雨具了,又急着赶时间上班,结果淋得透湿,狼狈不堪。

  紧张忙碌了一天,又累又困。去接放学的女儿,心情也不好,女儿想到游乐场去玩,我不同意。女儿看到我一脸的倦意,拉着我的手要和我说话,我只好蹲下来。女儿用小手捧着我的脸,盯着我的眼睛说:“妈妈,你早上是不是淋雨了?”我有些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女儿认真地说:“早上我看到同学的妈妈送他来上学时衣服都淋湿了,我好着急,知道妈妈在路上,担心你淋湿感冒了。”女儿说着把小手放在我的额头上,以前女儿感冒我都是这样试探的,不想只有五岁的小人儿却记得这些细节,一股暖流传遍我全身。以前我一直以为女儿从小娇生惯养不懂事,没想到小小年纪她就会关心人。

  我亲了亲女儿的小脸蛋说:“宝贝儿,你想去哪儿,妈妈带你去。”女儿忽闪着大眼睛说:“妈妈,我到奶奶家去。”我把女儿送到奶奶家,就赶紧回家睡了,头疼的厉害,可能真的感冒了。不知睡了多久,女儿回来了,她站在我面前,用小手不停地抚摸着我的头发,时不时地把手放在我的额前试探着,我感到口干舌燥,心里像着了火一样,可能真的是发烧了。我拉着女儿的小手说:“宝贝儿妈妈生病了,你自己去看电视吧。”女儿说:“我从奶奶家给你带饭了,你起来吃吧。”我摆了摆手表示我吃不下,我看到女儿离开了卧室,心里很难过,可是我实在是爬不起来,炎热的酷暑紧张的工作烦琐的家务,我太累了,我要休息一会儿,就一小会儿,我就可以支撑着起来,陪伴我的女儿。我想着,迷迷糊糊地又睡着了。女儿又来了,她站在我面前,声音哑哑的,:“妈妈,我给你泡了药,你起来喝吧。你还没吃饭呢?”女儿说着,但她不敢哭出声来。我赶紧坐起来一边接过女儿手里的碗,一边替她擦眼泪。她找了好久只找到“护彤”,是一种小儿退烧药,看着女儿可怜的样子,我也顾不了那么多,昂起头把药喝光了。说也奇怪,不一会儿,出了一身汁,烧居然退了。

  我欣慰地抱着女儿,觉得她突然长大了。

  第二天,太阳透过我们的窗户,照在熟睡的女儿身上。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福。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去关心别人,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关心。我们都是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上,要在平凡中体会感动,在感动中享受平凡的幸福。

  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概括主要内容。

  【答案】时间:一个雨天

  地点:有变化,主要是接女儿回家的路上,家里

  人物:“我”、“我”的女儿

  起因:送女儿淋雨

  经过:“我”送女儿上学淋雨,下班后接放学的女儿,女儿关心“我”,送女儿去奶 奶家后,“我”发烧了,回家的女儿照顾“我”,为我泡药。

  结果:感受到平凡的幸福

  【解析】根据文中的信息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课时

  四、迁移训练

  (一)词典的故事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小学。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没有过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那时,我是多么渴望自己有学问啊,并觉得世界上的所有学问就深藏在张老师那本翻卷了角的厚厚词典中间。小学快毕业了,学校要组织大家到15公里外的刷经寺镇上去照毕业相。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那个对我们来讲非常遥远的小镇。

  不久以后,十多个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一大早便由老师带着上路了。将近中午时分,我们这十多个手脚拘谨、东张西望的乡下孩子便顶着高原的强烈阳光走到镇上人漠然的目光中和镇子平整的街道上了。第一个节目是照相。照完相我们走到街上。太阳照在头顶。我们开始出汗。我伸在衣袋里的手也开始出汗。手上的汗又打湿了父亲给我的一元钱。父亲把吃饭与照相的钱都给了老师,又另外给了我一元钱。这是我那时候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的一笔钱。我知道小伙伴们每人出汗的手心里都有一张小面额的钞票,比如我的表姐手心里就攥着五毛钱。表姐走向了百货公司,出来时,手里拿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彩色丝线。而我走向了新华书店。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干净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几十本领袖书,以及几部当时流行的小说。我有些胆怯地在玻璃柜台前轻轻行走,突然停了下来,因为我一下就把那本书认了出来。

  那本书跟领袖书同样大小,同样的红色,同样的塑料封皮。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要这本书!”

  书店里只有我,还有一个营业员。

  营业员走过来,和气地笑了:“你要买书吗?”

  我一只手举着钱,一只手指着那本成语词典。

  但是,营业员摇了摇头,她说:“我不能把这书卖给你。买这本书需要证明,证明你来自什么学校,是干什么的。”我说自己来自一个汉语叫马塘、藏语叫卡尔古的小学,是那个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她说:“那你有证明都不行了。你们马塘是马尔康县的,刷经寺属于红原县。你要到你们县的书店去买。”我的声音便小了下去,我用自己都不能听清的小声音说了一些央求她的话,但她依然站在柜台后面坚决地摇着头。然后,我的泪水便很没有出息地下来了。我越想止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营业员吃惊地看着我,脸上浮出了怜悯的表情。

  她说:“你真的这么喜欢这本书?”

  “我从老师那里看见过,我还梦见过。”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面前,但是与我之间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而冰凉的玻璃,比梦里所见还要适遥不可及。

  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她说:“那我要考考你。”

  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她说了一个简单的成语,要我解释。我解释了。她又说了一个,我又解释了。然后,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阅读这本词典。从此,我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从此,我对于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

  1、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答案】 小时侯,“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

  【解析】根据文中的信息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烂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广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的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从文中看,本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秋季。可以从文中“凉云”、“萤光”、“苦雨”等词语中看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记叙文六要素之一:时间。选文是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月儿”“凉意侵入”这些景物和感受都是秋季常用的话题。

  (三)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朱自清《背影》

  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情

  【答案】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

  【解析】考查的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选文因为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学生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主要人物:父亲和“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爱子的特殊心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

  (四)穷人的风骨

  ①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②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头看过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并不认识他。

  ③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角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太在意,只是想着让他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④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⑤我问:少了多少呢?

  ⑥5元。家长有些难过,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怎么会少了呢?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⑦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不断地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道遗失在何处的5元钱。

  ⑧在搭上自己的5元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时,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她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⑨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点儿。

  ⑩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不料一天上午,那位家长又找到我,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还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我这次给她悄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这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总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5元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

  (11)我百般推辞。我说5元钱,就算了吧,但家长执意要还钱。推让半天之后,家长突然生气了,一把将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的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了深秋的风里。

  (12)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13)这个世界上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灵魂活着的人不多。更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猛然跌倒。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案】 起因:一位贫穷的父亲为女儿送钱,却发现少了一张5元的钞票;经过:“我”搭上自己的5元钱,并将零钱换成整钞交给他女儿;结果:“父亲”从女儿那儿得知实情,执意还给“我5元钱。

  五、课程小结

  寻找记叙文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第一种情况:用自己的话去概括;第二种

  情况:根据文中的隐含信息寻找时间、地点、人物。

  答: 1“秋日”果实累累,文中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学有所成的学生们, “春风”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人格光辉;2秋天的果实包含着春天雨露的滋润,寓学生对李文珍先生的充满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题型二:文章的写作思路

  提问方式:文章是怎样表现……的”或“如何”表达情感或主旨的?

  答:1从结构和内容入手;2从写作手法入手;如修辞的运用。

  题型三:分析作用

  (1)词语、句子的作用

  (2)内容的作用: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3.照应前文

  4.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5.刻画人物性格

  (3)结构的作用:①开头:统摄全文、铺垫伏笔、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②中间:过渡,承上启下

  ③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照应前文,深化主题,卒章显志。

  (4)修辞的作用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1写出修辞;2写出在文中如何运用;3写出作用。

  题型四:分析人物形象

  题型五:选择题的解答

  常见错误

  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也许该信息是对的);

  忽视条件:某信息是对的,但是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

  答非所问: 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1.偷换概念: 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2.以偏概全:1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2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3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

  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 ,所有;部分等); 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 特别,十分,稍微等); 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 有时,偶尔等)

  3.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 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5.正话反说: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6.顺序错乱: 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7.颠倒因果: “因”与“果”错位;或 “条件”与“结果”错位。

  8.强加因果: 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也许该信息是对的)。


扩展资料

  一、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根据文段或篇章准确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思考探究和归纳的阅读能力。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1.记忆 2.理解 3.运用 4.分析 5.评价 6.创造

  A.事实性知识

  B.概念性知识 目标1

  目标2 目标2

  C.程序性知识 目标3 目标4 目标4

  D.反省认知知识

  二、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学情分析)

  1. 教学内容

  ①考试大纲要求能分析小说的三要素。“以体设题”是命题所遵循的大原则,小说阅读也是如此。近几年的中考试卷的小说阅读,主要围绕“人物、情节、环境”来设题。

  ②教学重点: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思路以及表述格式。

  ③教学难点:学会在答题思路的指引下,根据题目要求,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掌握解答此类题目的策略。

  2. 学情分析

  ①学习心理分析:初三的学生经过几次大考,能理性的思考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或多或少地摸索出一些零碎的但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的教学应注重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②先行知识分析:初中三年,学生在课本中接触的小说有:《最后一课》《芦花荡》《心声》《孤独之旅》《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故乡》《孔乙己》等等篇目。因此学生对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都是熟悉的,但不一定全面且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

  ③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三、教学目标分解及科学表述

  1.目标1:归纳环境描写常见题型。

  2.目标2: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答题思路,并记忆答题思路。

  ①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归纳答题思路。

  ③记忆答题思路。

  3.目标3:准确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掌握回答这类题的表达方式。

  ①用课内小说中的五道题目来印证五种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掌握回答这类题的表达方式。

  4.目标4:能准确地解答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阅读题,能学会评分。

  ①活动1:结合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根据答题思路,在课堂上完成两道阅读题。

  ②活动2:给自己的答案评分。

  四、教学目标对应活动陈述

  1.目标1:归纳环境描写常见题型。

  活动:从2011年中考的两道关于环境的考题,来归纳其考查的内容及其常见题型。

  2.目标2: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答题思路,并记忆答题思路。

  ①活动1:课前作业复习五篇课内小说,完成五道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

  ②活动2:课前阅读一篇课外小说,完成两道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

  ③活动3:从课前的小说阅读的练习中,找出常见失分的原因,并一一解决。其中重点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答题思路,并记忆答题思路。

  3.目标3:准确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掌握回答这类题的表达方式。

  ①活动1:通过对号入座的方式,用课前作业——课内小说中的五道题目来印证五种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活动2:借助思维导图,了解回答这类题的表达方式。

  4.目标4:能准确地解答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阅读题,能学会评分。

  ①活动1:结合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根据答题思路,在课堂上完成两道阅读题。

  ②活动2:给自己的答案评分。

  五、教学目标对应检测陈述

  评估1:能够明确中考考查环境描写的常见题型。

  评估2:能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答题思路,并记忆答题思路。

  评估3:能准确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掌握回答这类题的表达方式。

  评估4: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地解答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阅读题,能给自己评分。

  六、具体教学过程陈述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体裁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乃是小说。浩瀚如海的各种小说为我们打开了认识社会的窗口。同样,全国各地的中高考试卷,也常常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设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道题:

  二、常见题型 1、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刚才我从上面跳到院子里来的那个树权还在摇动呢,有一片黄树叶正从上面落下来”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2011广州中考试题《童年》 )

  2、读划线句子“教室里寂静得只能听到木板发出的‘叭、叭’声”,说说这是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2011年荆州中考试题《汤姆的午餐》 )

  题型: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投影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关于环境描写的常见题型。

  学生归纳题型。

  三、温故知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地点和景物特点;

  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

  老师引导

  学生回顾

  四、常见失误 1、搜集学生课前练习——《我想听听你唱歌》答案中的常见错误;

  2、找出失误原因,并指导相应的解决对策。

  不能正确理解文意;不能明确其是环境描写,把文中的“我”当成作者;不知环境描写的有什么作用;遗漏要点;泛泛而谈,不具体明确。

  3、参考答案

  ①写出山村的贫困偏僻(1分),为后文写谢小华家庭生活的贫困作铺垫(1分),同时暗示谢小华命运的艰辛与苦楚(1分)。

  ②是环境描写(1分),渲染了悲凉的气氛(1分),烘托谢小华的善良和孝顺(1分)。 投影常见的错误答案

  引导学生找出失误原因,并指导相应的解决对策。

  对策一:整体把握全文,正确理解文意。

  对策二:要明确是环境描写 学生找到其中的错误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课后作业)

  2011年广州中考试题

  童年(高尔基)

  父亲过世后,“我”一直住在外祖父家。有一年,外祖父卖掉了原来住房,另买了一座。新房院子内有一个不大的花同,花园左边围墙外住的是奥夫相尼科夫上校一家,他们家有三个小男孩。

  外祖父家花园左边围墙外的院子里,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三个小男孩在玩耍。他们都是灰衣灰帽灰眼睛,我只能从个子高矮来分辨他们。

  我从围墙缝里观察他们,他们从未发现我,可是我倒希望他们发觉我。我喜欢他们那么有趣、快乐、和睦地玩我没有见过的各种游戏,喜欢他们相互关心,特别使我喜欢的是两个哥哥对小弟弟——那个长得挺滑稽的、活泼机敏的小不点儿的.态度。倘若他跌跤了,两个哥哥就会笑起来,但并不像通常一些对栽跟头的人那样幸灾乐祸地笑,而是马上就去帮助小弟弟爬起来,如果他跌脏了手或膝盖,他们就用牛蒡叶子、手帕擦净他的手和裤子,二哥还对他说:“瞧你这笨样儿……”

  有一次,我爬到树上,向他们打了个口哨。他们一听到口哨就都站住了,然后不慌不忙地聚到一起,不时地看看我,开始悄悄地商量。我想,他们一定要用石子扔我,便赶快下树,拾了好多石子,把几个口袋都塞满,停了一会儿又爬到树上,可他们已到离我很远的院子角落里去玩了。很明显,他们已把我忘了。这使我怅然若失,但我也不想先开仗。过了一会儿,有人在通风的小窗口喊他们:“孩子们,快回家吧!”

  他们像三只小鹅,听话地、不紧不慢地走了。

  我有好多次坐在围墙上面的树杈上,期待着他们喊我去跟他们一起玩,可他们从来没喊过,但是,我在心中已经跟他们一起玩了,有时入了神,情不自禁地大声叫着笑了起来。这时,他们便一起看看我,悄悄地在说着什么,我十分难为情,便爬下树了。

  有一次,他们玩起了捉迷藏游戏,轮到老二找人,他跑到仓库拐角里,两只手老老实实地蒙住眼睛站在那儿,一点儿不偷看。哥哥和弟弟跑去藏起来。哥哥跑得很快,机敏地躲进放在仓库遮檐下的一架宽雪橇里,而那个小弟弟慌了神,围着井旁跑来跑去,找不到可以藏自己的地方。

  “一,”二哥喊道,“二……”

  小弟弟急了,猛地一下跳到井栏上,抓住井绳,把两只脚伸进空吊桶,只听见吊桶在并栏壁上咚咚响地轻轻碰了几下,人就不见了。

  我惊呆了,眼看着井辘轳飞快地旋转着,但是我很快就明白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一纵身便跳进他们的院子,喊道:“掉到井里啦!……”

  老二和我同时跑到并栏边,他紧紧抓住并绳,猛向上拉,我及时地上去截住了并绳,就在这当口,他们的大哥也跑到井边,帮助把吊桶往上拉,他说:“请轻一点!”

  我们很快将小弟弟拉上来了,他也吓坏了:鲜血从右手手指上直往下滴,颈上的皮擦伤了好大一块,从脚到腰都湿透了,脸色苍白得发青,但一面打着寒噤,一面还在笑。他睁大了眼睛笑着,拖长了声音说:

  “我怎——怎么掉——掉下——去啦……”

  “你发疯了,就这回事儿。”他的二哥搂着他,用手帕擦他脸上的血,老大愁眉不展地说:“我们回家吧,反正瞒不住了……”

  “你们会挨打吗?”我问。

  老大点了点头,然后向我伸出手,说道:“你跑得真快!”

  听了他的称赞,我很高兴,还没来得及握住他的手,他就对二弟说:“我们走吧,他要感冒了!我们就说他摔倒了,掉下并的事不要说!”

  “对,不要说,”小弟弟打着寒噤同意说,“我是跌到水洼里的,对吧?”

  三兄弟走了。

  这一切发生得这么快,我扭回头看了看,刚才我从上面跳到院子里来的那个树杈还在晃动呢,有一片黄树叶正从上面落下来。

  兄弟三人将近一个星期没出来,后来出来玩时,比以前玩得还热闹,老大看见我在树上,亲切地向我喊道:“下来,到我们这儿来吧!”

  我们钻进仓库遮檐下的那架旧雪橇里,互相打量着,交谈了很久。

  (节选自《童年》,聂刚正 高厚娟译,有删改)

  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刚才我从上面跳到院子里来的那个树权还在摇动呢,有一片黄树叶正从上面落下来”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2011年荆州中考试题

  汤姆的午餐

  在加利福尼亚州某中学有一个班,学生顽劣异常。

  刚从大学毕业的露茜主动请缨,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校长问她:"你知道你正在要求的是什么吗?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老师能够管得住这个班的学生呢!"露茜注视着校长,坚定地说:"如果您同意的话,我愿意接受这个挑战。"

  第二天早上,露茜就站在了这个班的学生面前。她说:"淘气包们,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班主任了。我知道,想让你们每个人都很优秀,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办不到的,我必须依靠你们的帮助!"

  坐在最后一排的是一个又高又壮的男孩,同学们都叫他"大个子汤姆"。他听露茜老师说到这里,就低声对他的同桌说:"嘻嘻,我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把小个子汤米揍扁。"

  露茜老师笑了笑,说:"不过,我将允许你们自己制定班规,并将你们的创意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很兴奋,不一会儿,就在黑板上列出了10条班规。然后,露茜老师就"若违反这些班规该如何处治"向学生们征询意见。汤姆站起来说:"如果谁违反了班规,他就应该脱掉衣服,让您在他的后背上打10木板!"早已习惯了恶作剧的学生们自然是一呼百应。

  在接下来的两三天里,一切都很平静。但是到了第四天中午,汤姆却在教室里暴怒了,原因是他的午餐竟然被人偷吃了!此事涉嫌"偷窃",露茜老师立刻就此事展开了调查。事情很快便水落石出:是小个子汤米偷吃了。汤米也承认确实是他拿走了汤姆的午餐。于是,露茜老师就问他:"你知道你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吗?"汤米眼含泪花,点了点头。

  汤米这几天穿的是一件厚厚的外衣,他向露茜老师乞求说:"我有错,我愿意接受惩罚,但是,请不要让我脱掉外套。"还没等露茜老师开口,汤姆就气势汹汹地命令道:"你必须脱掉你的外套!"没办法,小家伙开始动手解他身上穿的那件旧外套的扣子。当他脱下外套的时候,露茜老师看见他没有穿衬衫。更糟糕的是,她看见那件外套里面隐藏的竟然是一个极其虚弱和干瘦的躯体。

  露茜老师问汤米为什么不穿件衬衫。小个子汤米回答:"我爸爸死了,我们家非常穷。我只有一件衬衫,可妈妈今天把它洗了。"

  露茜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这个脊骨和肋骨都从皮肤底下凸出来的后背,她实在不忍心将那根硬硬的木板打在这样一个后背上。但是,她知道她必须执行对他的惩罚,否则,孩子们今后将不会再去遵守那些班规。因此,她狠了狠心,扬起了手中的木板。

  就在这时,原本气急败坏的汤姆再次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问老师:"班规里有没有说别人不能替犯错者挨打?"露茜老师想了一想,说:"没有。"

  汤姆说:"那好,我愿意替汤米接受惩罚。"说着,他脱掉了外衣,冲老师弯下腰来。

  "你有没有搞错?他吃了你的午餐啊!""嗯,我知道,可他实在太弱小了……"大个子汤姆轻声说。

  露茜老师心里百味杂陈,但她还是打在了那个结实的后背上。一下,二下……教室里寂静得只能听到木板发出的"叭、叭"声。尽管露茜老师竭力控制着自己打下去的力气,但打到第五下的时候,那根旧木板突然从中间断成两截。

  露茜老师再也忍不住了,把脸埋进她的手掌心里哭了。哭着哭着,她听到教室里一阵骚乱,抬起头,她发现所有学生都在用手抹眼泪,而且她的面前竟然多了几个脱掉了上衣的后背!

  "你们都是好样的!"露茜老师显然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从今天这件事上我发现,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是优秀的,我们的班级也很快会进入优秀之列!"全班同学都含着热泪鼓起掌来。

  读划线句子“教室里寂静得只能听到木板发出的‘叭、叭’声”,说说这是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

  学生更正

  学生根据参考答案,掌握相应的对策。

  五、归纳总结 (三)归纳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思路以及表述方式。

  1、借助思维导图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思路以及表述方式。(见附录)

  2、借助课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其作用。 对策三: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

  对策四:归纳答题思路

  将归纳结果通过思维导图展示

  对号入座,借助课内环境描写,再次理解其作用。 学生归纳作用,并掌握相应的对策。

  学生巩固理解。

  六、真题演练

  《光明行》(2011年辽宁沈阳中考试题)

  1、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门外下在下着雨,雨打在芭蕉上面,嘀嘀嗒嗒地响。”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环境描写(1分),烘托“我”烦躁、惆怅、迷惘的心情(1分),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我”得到女孩的开导(帮助)作铺垫(1分)。(若答出“奠定压抑、悲伤的感情基调”也可得1分)

  2、选文第⑨段画线句“天地间很静,只有雨,沙沙的雨落在身前与身后。”有什么作用? (3分)

  【答案】:环境描写(1分),渲染宁静的气氛(1分),烘托"我"逐渐平静的心情(1分)。

  学生答题时,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展示几个答案,师生共同评分。 学生根据思维导图作答。

  上台板书答案,并解说答案的由来。

  学生给答案评分。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发现解答这类题并不难。首先要掌握环境描写的相关知识,其次要看它属于哪类描写,然后联系上下文及其所处的位置,最后再根据答题思路作全面而准确的解答。其实,不仅在小说中,在其他的写人叙事文中,都有大量的景物、环境的描写,它们的作用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回答这类题时,要能够举一反三。

  八、作业 1、记忆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答题思路;

  2、《童年》(2011广州中考试题)和《汤姆的午餐》(2011年荆州中考试题)中,关于环境描写的题。

  附板书:

  答题思路:环境+气氛+人物+情节+主题

  附思维导图:

  思路 作用 表述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