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淡竹》的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文章③一⑤段,用不少笔墨写淡竹之外的一些事物,这样写有什么目的?(4分)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
(2)他可以很入世……他可以很出世。
3.第(13)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一段文字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6分)
4.文中多次写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作者在文中写到他哪些特点?请你联系全文,分条概括。(8分)
淡竹阅读参考答案:
1.作者运用了对比(或反衬)的手法。(1分)用其他事物对名利的欲望和拼争,反衬出淡竹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坚贞自守的品格。(3分)
2.(1)“空”,指的是竹笑忘功名利禄。(1分)“盈满”,指的是淡竹满怀坚持、智慧、感恩、爱和友情。(1分)
(2)“入世”,是指淡竹身为济世良材,不论活着还是死后,都能对社会做出贡献。(1分)“出世”,指淡竹超脱俗尘,融于自然,优雅散淡。(1分)
3.运用了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2分)作用:①表现了淡竹不慕富贵名利、坚贞不屈、自守高洁的品格,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爱天下的士大夫风范。(2分)②象征历史上自守高洁、不被世俗所容的人,深化了主题,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2分)
4.①外形清瘦且憔悴,与众不同。②身为济世良材,笑忘功名利禄,与世无争③不被世俗所容,但坚守自我,爱憎分明(有节而直,不愿费心机)④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爱天下(可以很人世,可以很出世)⑤淡泊功利,身处孤寂,融情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快乐(其表面虚空,实则盈满)。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吟咏对象是江南湖洲“百草原”中与众不同的竹子,作者既描绘这种竹子的婆娑风姿,又揭示其精神品质,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B.文中说“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这其实是作者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写照。
C.作者笔下的竹子既是正直、虚心、淡泊者的化身,也是岳飞、辛弃疾等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者的象征;既是兼有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圣人,也是心灵自由快乐的凡夫俗子。
D.在作者看来,人生要随缘,不要刻意追求什么,因为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E.本文采取对比、象征的手法,着力刻画了淡竹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娴熟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摇曳多姿。
2.文中两次说到淡竹是“植物中的另类”,作者为什么这样说?(6分)
3.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任用?请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简要分析。(6分)
4.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8分)
淡竹阅读参考答案
1.正确选择是〔C〕〔E〕
〔A.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没有对淡竹进行正面描写,所以“描绘这种竹子的婆娑风姿”无从谈起。B.无中生有,况艺术形像不能与作者完全等同。D.从倒数第二段内容可知,文中称颂的是“云淡风清”“坦荡潇洒”的人生〕。
2.因为淡竹不仅直、空、而且淡、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物质清瘦、精神丰腴/生是一道风景,死成实用器物。
3.形式上:总括全文,呼应开头〔结合本文分析,分析从略〕
内容上:深化主题,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淡竹的赞美之情〕
4.本文通过把淡竹与其他事物对比,突出淡竹的正直,虚心和淡泊的情怀,又联想到了历史与现实中具有淡竹精神的伟人凡人,赞美了坚持操守,淡泊名利者的高尚品质。表明心灵自由,精神丰富,坦荡潇洒的人生态度。
21.第②段突出了所写事物怎样的共同特点?描写这些事物有什么作用?(4分)
22.文中竹“直”“空”“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分)
23.第⑧段写了李白等诗人及其诗句,能否把这段内容删掉?为什么?(3分)
24.本文写“竹”,为什么用“他”来称代?(3分)
25.本文语言形象优美、含蓄隽永,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3分)
答案
21.答案:特点 有无穷的欲望,难以抵挡灿烂而虚无的诱惑.作用 为下文写竹作铺垫,反衬淡竹品质的高洁.评分:两问各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2.答案:“空”是本质,“直”是表象,“淡”是升华;“空”“直”是基础前提,“淡”是发展提高.评分:答对一个要点得2分,答对两个要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3.答案:不能.因为这一段由写竹到写人,拓宽了文章思路(或: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丰富了“竹”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评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共3分.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
24.答案:运用拟人化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淡竹品质的崇敬和赞美.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5.答案示例:“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百草园里的其它植物面对灿烂而虚无的诱惑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