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求现代文阅读题《目送》的答案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6-02-23

  1.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4分)

  2.“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文的题记,清你结合文章第⑨段和第16段的内容说说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6分)

  3.按要求对文中A、B两处画线句进行鉴赏。(5分)

  (1)从A句中任选一个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简要品析。(2分)

  (2)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赏析B句。(3分)

  4.《目送》一文红遍东南亚,在美国影响也很大。读完此文,你能说出它流行的原因吗?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答案:

  1.(4分)一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难以释怀的落寞;一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一点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2.(6分)①任何亲人只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片段;②生命中的有些成长是我们必须独立面对的;③面对生活中种种失去的落寞与痛楚是我们生命的必然;④我们应珍惜属于我们的每一份情缘。(一点2分,共6分;答对三点给满分。语意相近即可)

  3.(5分)(1)“交会”一词写出我对儿子的牵挂与儿子对我的依恋融合在一起的情形(1分),形象表现出母子间无法割舍的深情(1分)。

  (2)(3分)作者以斜风细雨烘托惨痛别离的心情(1分),再连用两个“深深”将自己对父亲的难舍和失去父亲的痛心直接抒写出来(1分),使深情的描写与抒情自然融合到一起(1分)。(语意相近即可)

  4.(3分)文章将深刻的哲理寓于深情的叙述之中。透过作者极富真情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理,让人学会珍惜亲情、珍惜生命,让我们沉静下来,纯粹起来,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扩展资料

  1.文章写了几次“目送”的场面,请你简要概括。(6分)

  目送儿子:儿子上小学第一天,目送他背着书包走入校园。

  儿子十六岁时,机场目送他进入海关。

  儿子二十一岁时,目送他自己乘坐公交车上学。

  目送父亲:我到大学任教,目送父亲开着小货车的背影。

  父亲生病住院,我要回学校工作,目送父亲坐在轮椅上被推入病房的背影。

  父亲去世,火葬之前,我目送父亲进入炉门。(答出一点给1分)

  2.任选一次目送场面,分析人物当时的感受。(3分)

  儿子上小学的目送,表现出儿子对母亲的依恋,母亲对儿子的担心。

  儿子作为交换生,机场目送,表现出儿子的独立,母亲的不舍、伤感。

  儿子上大学,目送他自己乘坐公交车,表达了儿子的独立与自我,母亲在儿子离开后的孤独。

  我到大学任教,目送父亲开着小货车的背影。父亲因条件不好满怀愧疚,身为女儿内心的感动。

  父亲生病住院,我要回学校工作,目送父亲坐在轮椅上被推入病房的背影。对父亲年老多病心痛。

  父亲去世,火葬之前,我目送父亲进入炉门。表达对父亲深切的怀念。(答出一点给3分)

  3.5段中说与你同龄的儿子“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请你替儿子说几句话。(3分)

  妈妈,我知道你爱我、关心我、担心我,我不能总是在您的羽翼下成长,你不要再把我当作小孩子,我长大了,能自己做很多事情了,会照顾好自己的'。 龙应台《目送》阅读答案解析

  4.10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过渡,引起下文。(答出一点给1分)

  5.文章的9段是否多余,请你谈谈看法。(3分)

  不多余。9段与16段不仅仅成为目送儿子、目送父亲的总结,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使得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且也形成间隔反复,有力地点明了中心。(答出一点给1分)

  6.“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句话有什么含义?(3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成长、独立、年老、去世,这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在能陪伴他的时候珍惜,尽心尽力,在他离开你的时候祝福,这就是人生。


  16.第②自然段作者描写目送孩子上学时的情景,有何作用?(4分)

  17.根据作者的情感,解释文中画线的两句话的深层含意(6分)

  ①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

  ②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18.文中两次写道同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5分)

  19.下面是网友对《目送》这篇文章的评价,基于生活经验的不同,他们对本文的领悟和评价也各不相同。请你参考这些说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中“目送”这一行为及其寄托的情感作出领悟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有必要的阐发和分析,表达得体,不少于180字。(10分)

  网友一: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父母心!——《目送》真实!

  网友二:该走就走,又不是小孩子,有什么好送的。——《目送》矫情!

  网友三:没办法的事,对谁都一样,走就走吧。——《目送》超脱!

  参考答案

  16.文首情景作用题。解题思路:

  ①表现了母亲对年幼孩子的牵挂之情;②写孩子初涉世的胆怯、弱小,为下文写他长大后内心的闭锁、渐行渐远作铺垫(或:与后文对比,为表现孩子心理、情感随成长而发生变化作铺垫。)

  17.理解关键句的深层含意题。解题思路:

  ①分手时,面对已经长大的孩子(1分),母亲深情涌动(1分)而孩子却不为所动(1分)。第②句,要联系前文分析,也包含两部分信息,一个是母亲的心理状况,一个是母子之间的关系。前者要抓与心理状况相近的形容词类的词语,相关信息在题干句中,“空荡荡的”;后者要从题干句的前面提取与母子关系相关的信息“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从而得出结论;母子之间存在隔膜。

  ②孩子离去,母亲分明地感到内心的失落(1分),和母子之间的隔膜(2分)。

  18.表达效果题。

  ①用目送两代人离别的共同感受(1分)强化了对亲人间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舍的人生滋味的理解(1分),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和感染力(1分)。②前后呼应,使结构浑然一体。(或: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③反复感叹使语言富有韵味。

  19.答案示例①:我觉得《目送》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目送亲人远行时的情感。普通的中国母亲在目送亲人远行时尚且难以控制自己关爱的情感,更何况作者是从事“情感事业”的文学博士、教授。从瘦小变成“长颈鹿”,由“哭声一片的小学生,到步入高等学府的时尚青年,儿子的成长要耗费母亲的多少心血?母亲能竭尽全力地帮助儿子填平成长道路上的沟坎,儿子为什么就想不到甚至不愿意帮助母亲填平情感的沟壑呢?但愿21世纪的中国青年为此反思?“回眸一笑百爱生”,你的回眸定能给母亲带来莫大的宽慰!

  答案示例②:我认为《目送》引爆的母子情感问题的争论应该引起人们的深度思考。一方面是中国母亲们对儿女的“情感过盈”,另一方面是中国儿女们对父母的“情感缺失”。我建议大家不妨尝试一下“情感平衡”。中国的母亲们在儿女情感上应该“抓大放小”,在生活细节上宽容儿女的情感疏忽,目送后别忘了在心里给自己留下适当的空间;中国儿女们在父母情感上应该“适度填仓”,自己远行时,别忘了慷慨地回眸一笑,给目送的父母追加一笔情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