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辞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
这要说我国古典戏曲史上哪部戏曲最奇葩,当数元代戏剧《西厢记》。作者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个叫张生的书生和一个叫崔莺莺的姑娘谈恋爱的事。此书对后世的影响也是较为深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在后来的《牡丹亭》,以及大家最为喜爱的《红楼梦》中都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鼓励男女不畏强权自由恋爱。而这些都是以《西厢记》为原型,从而提供借鉴和创作。
于是,就有人问了,那么这部影响千年之久的戏曲名著到底是哪个人写的.呢?认为最多的就是元代作家王实甫写的,为什么呢?因为在钟嗣成的书中和朱权的书中都表示是他写的,认可了这种观点。
但是也有人产生了怀疑,认为是关汉卿写的。甚至是更有人说,不全对,应该是他们两个合作写的,可是在这其中也是存在着问题的,到底是谁开的头,谁接的尾。于是这个时候,又有专家出来说了,经过翻查和阅读大量的文资料呢,新一轮的答案新鲜出炉了。前四折就是王实甫写的,后面一折就是元朝民间的艺人加工做的。证据呢,就是按照戏剧性质来讲,元杂剧一本每人只负责唱一折,刚好就是四折。这个时候就出现问题了,现存的《西厢记》打破惯例,居然有五折!
那我们换一个角度想,假如王实甫打破常规创新呢。就算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但是,拿前四折和后一折相比,创作的风格显然是不相同的。居然连主题思想也相差甚远,语言运用都大相径庭。
那么我们就说说这第五折到底哪里不同。首先,前四折是运用北曲联套的习惯,可是全被后面一折给打破了,曲调变了,唱法也变了,运用了声腔的唱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原因呢?元曲创作阵地开始发生改变,逐渐的向南漂移,所以,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南戏的不小影响。其次,喜剧合家欢结局是中国一般传统的戏剧惯用的手法模式,如果我们按当时的前四折结尾的话,可以说是与当时的戏剧是一样的不管是结构还是手法上都相差无几,而大悲剧的结局正好打破了传统的惯例。而同一个年代的作品和这样的艺术手法与思想是完全没得比的。
王实甫就是这部戏前四折的作者,而最后一折,则是民间艺人相互借鉴而成。对于《西厢记》的正确认识和探究,就我们现在认识元代时期中国古典戏剧的历程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