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谁有古代诗人的故事?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7-01-03

当年徐志摩追求大才女加美女林徽因之时,自身是已有家室之人。

嫁人别嫁诗人他的妻子张幼仪十五岁由兄长做主,风光地嫁给徐家的独子加浪漫才子徐志摩,婚后孝顺持家到无人不喜欢,尤其是深得公婆欢心,以至于后来徐动了心思,要离婚改娶上海交际花陆小蔓,第一个跳出来大骂的就是他自己的父母。

然而近代第一浪漫诗人毕竟不是白当的,闹也闹过,离婚不误。婚礼上被他的恩师梁启超当众人面痛斥一顿用情不专,赧颜之余,依旧是为美人两地奔波,以至于最后在路途中坠机而死,年不到四十,恩怨即成往事。

林徽因才貌双全,追求者泛泛自然不在话下。然而徐志摩这一个有家室之人,天天登门拜访,赠送情诗,毫无避嫌之意,不免风声四起,讥讽无数。梁启超无法忍受自己的学生如此张扬,写信让他悔改。徐看后回信一封,文人笔墨,诚恳动人自然不必说,写到最后,动情地说一句: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人生之唯一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如此而已。

我对徐的种种狡辩,一向不以为然。然而他的这句话,却令人感慨。

就好像老年人嘴上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抢也没用。这种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大家都知道,却常常做不到,连扑带咬地说我要我要,拗不过的时候,就是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

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命不如不活。命诚然是有,但是绝对都可以改,比如做善事等等。但是所谓人定胜天的思想,还是没有为妙。我认为,最好的态度是:尽人事,同时听天命。古人说得好: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有时候你必须相信缘分。比如相亲这事,为何屡屡不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外形、身高、工作、能力、家庭、风度、情趣等等。

一向认为,人世之中绝对有报应,做过什么亏心事,一样会丝毫不变地回到你的身上去。你让人痛苦,别人就让你痛苦。所以,如果理智一点看待道德,会发现其实不是在约束人,而是在保护人。好比一艘潜水艇,人在其中确实不能自由出入领略外面斑斓的世界,但是待在里面,至少你不会被淹死。

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子曾经曰过:何所谓男女相处的道德底限?

六个字:发乎情,止乎礼。

去寻找,心意真诚。去尝试,保持原则。这样才不会有后悔遗憾忧伤。一些诗人,喜欢玩文字游戏,玩心理战,有时也的确有奇效,可是,能长久做到吗?即使有了玩弄人于股掌之间的能力,离真爱也大约会是越来越远了吧。

如徐志摩,虽才华横溢,玩弄文字于股掌间,却也爱得太浪漫,随心随性,让原配张幼仪在这段婚姻中受尽伤害。因此,浪漫固然是爱情的一道美餐,可是,婚姻毕竟不能就吃一道菜,嫁人还是不要嫁诗人的好。


扩展资料

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诗才一流,为近体律诗定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对一个诗人来说,品格似乎总是要比诗才更重要,古人说“先器识而后文艺”就是这个道理。宋之问在历史上名声很差,皆因世人认为其品行恶劣,为人不齿。然而,纵观宋之问的一生,他不过是一个屡屡卷入政治漩涡的牺牲品,活得很累也很可怜。

宋之问弱冠知名,善五言诗,“无能出其右者”,20岁中进士,有幸登临“龙门”进入宫廷做了一名文学侍从。宋之问自恃才华出众、仪表堂堂,他第一个刻意接近的对象竟是武则天,他写诗向武则天自荐当男宠,武则天却对他避而远之。因为武则天听说他有口臭。宋之问羞愧不已,从此暗含丁香,以除臭味。

宋之问还算有自知之明,他很快转向依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易之让宋之问捉笔写了不少诗献给武则天,讨她欢心。这期间,宋之问做的最无骨气的事,就是为张易之“捧溺器”,要说这提尿壶的勾当,自有下人去做,宋诗人却抢着去做,有辱斯文不说,还留下千古笑柄,实在不值。

不久,宰相张柬之、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人逼武则天退位,张易之被杀,宋之问被贬到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任参军。昔日的荣华富贵历历在目,被冷落的滋味是那样难受,不甘心的他第二年就偷偷潜回洛阳,躲在友人王同皎的家中,王同皎是安定公主的驸马,当时武三思权势嚣张,他不想让大唐江山落入武三思之手,就密谋他人诛杀武三思。

此事被宋之问知道后,指使侄子向武三思告密,结果王同皎等人被斩首,他宋之问当然得到了武三思的赏识,被提拔为鸿胪主簿,由此,宋之问也背上了“卖友求荣”的骂名,“深为义士所讥”、“天下丑其行”。现在学者当中有一种意见,认为当时的告密者不是宋之问,而是其弟宋之退。但王同皎被杀后,宋之问马上升官了,这是一个事实,所以在告密一事上,宋之问很难逃脱干系。

然而,武三思好景也不长,公元707年7月,太子李重俊与大将军李多祚发兵杀死武三思,宋之问的又一棵大树倒了,他见太平公主势力很大,就去投靠太平公主。当时,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也是权势炙热,两相比较,他觉得还是安乐公主更有前途,于是又转向巴结安乐公主,对此,太平公主极为不满。一次,唐中宗想提拔宋之问当中书舍人,太平公主趁机参了他一本,揭发了他的受贿丑行。于是,宋之问被贬为越州(今绍兴)长史。

这次打击让他清醒过来,体会到了政治斗争的诡秘和个人宠辱的无常,他开始反省自己,访察民生,“颇自力为政”,总之,他想做一个问心无愧的.好官,而与此同时,他的诗歌风格也有了极大的改变。第一次被贬,他写下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样的好诗,这次被贬,他又写下了“山雨初含露,江方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这样的佳句,以致他的诗“流布京师,人人传讽”。

诗人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新生的自己,但就在此时,又一次宫廷政变突然而至,断送了他的人生。太平公主与安乐公主之争,最终以安乐公主被杀而结束,宋之问的后台再次倒掉,他曾经依附张易之、武三思的旧事被揪出来,老账新账一起算的结果,是他被流放钦州。两年后,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将他赐死,终年约56岁。

宋之问的最大悲剧,就是他本不适合官场,却偏要混迹于官场,他有一颗敏感的诗心,却无政治的敏感,以致每次关键时刻,他都站错了队。

宋之问曾写过一首诗《题张老松树》,其中有一句是“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显然不是自诩,他还没厚颜无耻到那种地步,也许,诗人也清楚自己就像一棵藤萝,做人很失败,所以对那种孤直如松的高节之人,特别敬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