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红 近段时间,不少语文教研工作者都在呼唤“让语文更语文”“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那么,在不少教师的意识里,这个问题,似乎知道,又说不清楚.福建师范大学潘新知教授在《语文回望与沉思》中提到张志公先生文章里讲的一个小故事:在一所小学里,一年级.课文描写下雨前的情景,有一句说:“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老师叫孩子复述课文.有个孩子讲到这里时说:“乌云黑沉沉地要掉下来了.”老师说:“云彩能掉下来吗?”孩子回答说:“不能.”“书上是怎么说的?”“书上说压下来.”“体会一下压是什么样的感觉?”孩子们有所领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思维很活跃.潘先生接着说:你能想象当初我读到这里的感觉吗?那个天真的孩子复述课文,不是照原样说一遍,而将原作心灵化、生命化之后再“表现”出来:“乌云黑沉沉地要掉下来了.”“压下来”表现的是一种沉重感、可怕感,而“要掉下来”表达的是一种摇摇欲坠的动感.这是那么珍贵的孩子的独特体验和本真表达,这才是“文学化的复述”,比原作“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的成人话语,不知诗意了多少倍!这里,潘先生以他精深敏锐的语言辨析力和鉴赏力以及专业精神,让我们体会到课堂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味、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味.当然,语文味不仅是语言词句的感受、品味和欣赏.一位老师教李清照的《如梦令》.她先是跟孩子们从本单元学过的古典小说聊到诗词,聊到词与诗的区别(长短句、词牌名),再由五年级已学过的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引出《如梦令》.接着,让学生自读全词,要求读通.在指读时,她又巧妙地让学生指出多音字“兴”的不同读音,并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读懂词的意思,将词读“胖”.在交流汇报中,孩子们或用猜词法或用联系上下文法对“沉醉”“兴尽”“误入”作出自己的理解,充分感受了全词的大意.这时,她要求学生将词读“瘦”,即用词中的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聪明的孩子们很快锁定了“沉醉”和“醉”,老师适时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醉”字,接着问:“醉”体现在什么地方?学生有的答“不知归路”,有的答“误入藕花深处”,也有的答“兴尽晚回舟”.老师接着问:词人的“醉”仅仅是酒醉吗?学生略加思索后争着说:不是,词人还陶醉在美景中.老师在“酒”字下书“景”字,然后追问:是什么美景让作者醉了?于是,引出了溪亭日暮——凉亭、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引出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引出了藕花深处——碧叶、红花、花香、鱼影;引出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引出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引出了学生对词句声情并茂的朗读.在理解“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时,她让学生闭目倾听老师的朗读,问学生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富于想象的孩子们,纷纷说自己听到了清脆的鸟鸣声、哗哗的流水声、少女清脆的欢笑声和开心的嬉闹声,看到了鸥鹭纷飞、小舟并进、莲叶开合的热闹景象.于是,又引出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兴奋、豪迈、激情四溢的朗读.孩子们完全沉浸在欢乐、幸福、隽永的词的意境中,像喝茶,像听音乐.朗读、想象、引导让孩子们浸润在语言所描述的情景之中,领略诗意的美感,达到自由境界.这就是语文味吧.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的妙处;语文是文化载体,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中.这就是语文的学科特性,也就是语文味.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随着对语文学科特性认识的深入和准确把握,每个教师或许都有自己独到、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语文味到底是什么?程少堂先生给“语文味”作了这样的描述性的界定::“所谓‘语文味’,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个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
趣,进而师生双方得到共同发展。”他指出:“‘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处于政治附庸地位,忽视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育的本色。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追求"语文味",正是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
提倡"语文味",就是要求教师馈赠给学生更多的美的享受。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应是驾驭语言的高手,能自觉铸炼教学语言,同时,对美的教学文本,要积极深入地研究、理解和挖掘。课上,要渗透着浓厚的中华底韵,语言艺术要不同凡想,
对学生的评价指导语言就是优美的诗语,课堂上的即兴语言更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地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如:在学生谈自已的不同意见时,评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又有不同的意见了”“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意见出来了。”“真是巾帼不让须眉”等。临时发挥送学生几句话:“个性是金,闪闪发光,个性是木,生根发芽,个性是水,源远流长,个性是火,可以燎原,个性是土,扎实根基。”整堂课都会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