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6-11-28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因此,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扩展资料

一、 要处理好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让学生的每一次阅读都能目标明确,高效完成。

阅读教学讲究的是“用教材教”,而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存在与每一个单元中,存在于每一册课本中。因此,每一篇课文的阅读都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把每一篇课文与单元其他课文联系起来进行一定程度的类文阅读,往往相得益彰,事半功倍。为此,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之初,我都会引导学生关注单元提示与导读,先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其中涉及文章内容,语文知识,情感态度等方面。这样,在进行课时目标的设定时,就有章可循,并且,各篇课文的阅读能相互联系,学生学习起来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单元提示语是:“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以此为纲,学生和我一起确定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2、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3、树立环保意识。单元目标又为课时阅读目标的确定提供了依据。比如,我们将第一篇课文《敬畏自然》的阅读目标确定为:1.反复阅读,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感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2.了解议论性散文的特点。3.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转化到实际行动当中。这样,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对课文的理解就不至于太过涣散。另外,有了第一篇文章的引领,其余四篇文章的阅读就容易多了。

二、 认真研究学情,以学定教。

就我目前所教学的班级现状来看,亟待解决的不是老师怎么教的问题,而是程度不一、良莠不齐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怎么学的问题。从学情出发,以学定教,让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因此,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否则,就容易产生教师自认为教了不少,学生却没有多少收获的结果。

小课题研究一年以来,我在这个方面也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哪一节课上的轻松愉快,哪一节课上的沉闷艰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储备与学习期望,教师的掌握程度不够。如果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你所确定的阅读目标,你所预设的阅读问题,就会背离学生的实际,又怎么能做到因材施教呢?

我所带的七年级四班,大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语文功底薄,加之从小学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的语文学习还不太适应。针对他们这种情况,在阅读方法的采用上,主要以朗读,诵读为主,让学生的嘴巴忙碌起来,不要让他们的思维有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机会。必要时,文言文的学习还采用教师领读和学生领读的方式,均收到了不错的阅读效果。相对而言,八年级一班的情况就稍好一些。默读,浏览,精读,品读可以多项选择。但是,重点就放在阅读问题的设定上。

总之 ,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真正的学习需要,才知道确定怎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明确教学得失,让阅读教学发挥实际作用。

三、 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教学参考书,使课本与资料互为补充,让阅读效应最大化。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而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育,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方面,要深刻认识母语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增强资源意识,让所有适用的资源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而另一方面,要清醒的认识到,教科书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应以教科书为主,用好教科书。但是,如果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教科书,这样的语文教学单薄、狭窄、封闭,容易脱离学生实际和沸腾的生活。而过多地引进其他课程资源,少用甚至不用教科书,活是活了,但教学轻飘飘,语文训练难以落实,各项要求难以达到。

正确的做法是,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适当引进相关资源,适当拓宽教学途径与形式,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学好教科书、实现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得更多一点、更活一点、更好一点。也就是说,课前课后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适当的参考教学资料,要让学生能动的利用资源,作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的有效手段,坚决不做搬运工,变成抄写资料的工具。

四、 自主学习与老师指导相辅相成。

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首先应体现在自主阅读、潜心读书上。教师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认真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尽自己之所能,尽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课文读懂。其次,应组织学生进行有准备的交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写法的特点。在这方面,导学稿就发挥了其很大的作用。例如:七年级下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结合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 2、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

哪几节文字写三味书屋?衔接两部分的段落是第几节?在全文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3、概括百草园、三味书屋这两部分分别写了那些事件?

百草园:

三味书屋:

这样,学生既能充分的展开自主阅读,也有目标引领,不至于进行漫无目的的阅读。并且,这样的自主学习对课堂学习也有很大的促进。当然,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不是对立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甚至讲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中的语言品析:“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这道题就需要教师结合文章内容作简明的背景介绍,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遇到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还理解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就应点拨,犹如画龙点睛,或使学生提升境界,或使学生茅塞顿开。遇到学生归纳、概括不全面、不清晰的地方,教师就应用条分缕析的、准确的语言帮助归纳与概括(如,文章主旨、学法、写法)。当经过启发、引导,学生还理解不准、不深甚至理解错误时,教师就应进行精当的讲解。自主学习与讲解学习,没有孰优孰劣,教学中要针对学情,合理运用。

五、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把握全篇

首先,阅读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往的阅读教学,重内容的分析(搞得不好是对文章的肢解),轻对文章精髓的把握,诸如,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有层次地读整篇课文,由读得不大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通顺,读得不大有语气到读出语气,读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此同时,要从有初步的感受到有较深刻的感受,到抓住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的精妙,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其次,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第一个整体是指通过自读自悟,获得初步感受,并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的、形式的、写法的)。这一步很重要,是精读的准备,也是个性化阅读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抓住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联系文章在内容上的、语言上的、写法上的重点或难点,进入对部分的阅读。这种解读力求是联系全文的、兼顾内容与形式的(不仅要学生知道写了什么,而且知道是怎么写的;不仅知道哪些地方写得好,而且知道好在哪里)。最后,回到整体,要能把握文章主旨,受到情感熏陶,内化文章语言,习得文章写法,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背诵,传达对文章内容、情感、语言、写法的理解和把握。

六、勤朗读,多诵读,牢牢把握 “读”的环节。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欣赏美,学习语言,吸收写法。文章作品丰富的意蕴,存在于字里行间,隐藏在文字背后,存在于空白处留下的巨大审美空间之中。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不应首先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而应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读”这一环节。不论何种文体,课堂上要每篇必读,可以吟诵、默读、朗读,在读中思考理解,并学会圈点批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情味,要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课文中,随着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复活”,必然会触动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握全文内容,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但实际情况是,在不少阅读教学中,教师忽略“读”这一环节,热衷于引导学生以获取答案和结论为满足。在让学生草率读过课文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表现了什么思想,给了我们什么教育。或者机械地挑出文章中的一些词句,要求分析“为什么”。这种用所谓“启发”直接代替学生理解的做法,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浮光掠影,囫囵吞枣。这样做的结果,即使再美的文章也会被教得索然无味。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进行小课题研究之后,我在读的环节上狠下功夫。“精讲多读”是我一年以来坚持不懈的教学原则。许多词句优美的文章,课堂上都给学生充足的朗诵时间。或集体读,或小组读,或男女比赛读,或个人示范赏读。例如,朱自清的《春》,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学完之后能当堂背诵下来,我想,这是阅读教学最大的收获之一吧!

七、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

先说阅读方法。

精读、略读、浏览是三种主要的阅读方法,也是三种阅读技能,它们的目的、功能有所不同。三种方法、技能都重要,都要重视,都应很好地训练。精读,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要对文章从内容到语言到写法比较全面的把握,在其中习得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此种方法课内使用较多。略读,是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浏览,指大略地看。除了平时消遣性阅读,浏览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精读,各个年级都是重点,除了读懂文章,还要积累学法、写法,并注重阅读方法向略读、浏览的迁移。浏览,重点在要教会学生有目的地、带着任务进行浏览,要逐渐提高浏览的速度,学会一目十行地读,要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以训练精读为主,训练略读、浏览为辅;要有意识地通过整合资源、扩大阅读量,把精读、略读、浏览结合起来进行训练。而在课外阅读中,略读、浏览就派上了用场。

再说阅读习惯。

宋代朱熹云:“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良好阅读习惯养成,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因此,教师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采用最佳的阅读方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创造性,以达到新课标的阅读教学要求。

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课内,我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学生朗读、背诵。课后,我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有益读物,定期上阅读课,要求学生做阅读摘抄笔记,还定期进行检查和评比。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阅读时,不仅略读浏览,还把有价值的资料摘抄整理下来,这样的阅读,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词汇,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