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的大眼睛,触动了我的心灵
你看到一双充满忧郁与期盼的大眼睛时,你能猜想到这双大眼睛渴求的是什么吗?是知识,是爱心
当你看到一双充满忧郁与期盼的大眼睛时,你能猜想到这双大眼睛渴求的是什么吗?是知识,是爱心。山区的贫穷生活虽然使得她吃、穿甚至学费都让人发愁,但透过这双眼睛仍然能让人深深的感触到小女孩强烈的求知欲望。幸运的是,她受到了希望工程的捐助,而且经过她的不懈努力,终究没有辜负而且社会对她的期望,成为了一名大学生。不用我说,你们也应该知道她是谁了吧?!
那就是以一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而成为希望工程形象代表的苏明娟,11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爱,从一个贫困大别山区的苦孩子成长为大学生。当然,她同时也获得了众多的荣誉,被中国青基会授予“全国希望之星”称号,担任安徽希望工程办公室“春雨行动”的形象大使等等,成了新闻人物,所以许多地方请她演讲,许多场合需要她出席,用她的真实故事教育更多的同龄人。
这个女孩的大眼睛,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她的那双大眼睛里满载着感激与拼搏的斗志,让我想到了山区孩子们捧着书本如饥似渴地阅读时的情景,他们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关爱,用爱去奉献……是希望工程让那些无助的孩子们重见光明!我曾跟随“手拉手”活动去过贫困山区,并捐赠了很多书籍,我感觉到我们的心挨的好近好近,也格外温暖,他们那张无比灿烂的笑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以希望工程的宗旨,众多关爱着苏明娟的人们,以及众多的爱心付出,其本意正是为了更多像苏明娟一样的孩子免除贫穷的困扰,能有一张读书的课桌,有一个宁静的求学环境,自由地成长,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再看我们,每学期所交的学费和各种培训班的费用加在一起,还要远远超过那些山区孩子们好几年的学费,可我们学到的知识也未必比他们多。我们遇到的困难与他们相比也小得多,比如那些山区的孩子们上学要翻山越岭,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来回需几个小时。再想想自己,每天都坐车上学,可还整天抱怨这抱怨那,真不应该啊!再说呢,那些孩子放学回家除了做功课还要帮父母干活,可真累呀!我们还喊学习压力大,跟他们相比,我们这点压力算得了什么?!还有我们现代化的学习环境,与他们破烂简陋的教室课桌相比,可真是天壤之别啊!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学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倍加珍惜、取得优异的成绩呢?!从去年以来我的成绩却不断下滑,真让人感到惭愧!看来,现在是到了我应该查找原因并奋起直追的时候了!否则时不待我!!!
最后,谢谢你,大眼睛小女孩;祝福你们,勤奋学习的山区小伙伴们,让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成长吧!!!
夕阳,触动了我的心灵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触动了许多人的心灵,这种触动源于李商隐对夕阳无限美好的热爱。但前不久的一次邂逅夕阳也令我对夕阳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夕阳,这样一个残缺的太阳,从那一刻起触动了我的心灵。
周六,快乐的铃声响起,同学们个个都欢呼雀跃的背起书包准备回家。而我却无力的趴在桌上不愿动弹,为何?为了一张令我汗颜的化学试卷,为了令我无言面对老师的76分。本想再反思一会儿,却被劳动委员以要拖地的理由赶出了教室。站在走廊上,仍旧是趴在栏杆上。泪已流尽,我只是数千次的诘问自己为何如此粗心大意。我渴望,渴望上帝赠与我一颗“后悔药”,令我重新再考一次。抬起头,望着自己平日里喜爱的蓝天。刹那间,这个不经意的抬头却令我发现了食堂边老树中的一小束阳光,顺着光,寻找光源。是夕阳,是西下的夕阳。这般景色,难得一见。一颗老树,没有绿叶却在树梢处拥有一个太阳,火红火红的。夕阳把天空的浅蓝也染成了暗暗的淡红。当我还沉浸在此般美景中时,再抬头,怎么太阳就变半个了?我不甘心只欣赏半个太阳的落下,于是我飞快间跑到三楼,抓起栏杆,一睹她的芳容。或许是这难得的美景令我不得不将心中的不快与失落暂放一边。当再次看到完整的太阳时,我居然还开心的笑了。看着夕阳美景,脑中突然闪过一连串的疑惑:今天为何会这样在不经意间逝去?明天又会怎样?还会这般宜人的夕阳美景吗?
然而顿时间,我明白了:对于那些未知的事物,我们才是主宰者。明天会怎样是由它的主宰者来决定的。旭日会东升,夕阳会西下,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不在乎明天是否会有日出壮景和日落美景,只要你心里有个太阳,同样的道理:不在乎中途是否会跌倒,只要你心中有个信念。泪干、漫天的幻想总是无济于事的。唯有不断的总结经验,在山重水复中磨练意志,这样便可安然的等待柳暗花明的欣喜。
不知不觉中,夕阳已不复存在了,宁静的`校园中唯有一个被夕阳触动了的少年的响亮声音:“回家喽!”
《一句话,触动了我的心灵》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它说“老人永远是寂寞的,……活得越久,意味着越要忍受寂寞的煎熬”。那时,我不太懂,老人寂寞吗?为什么从不表现在脸上?(用问句提出自己的思考,亦可引发读者的思考。)
一个酷热的夏天,让我明白老人的寂寞往往是被我们忽视的。(过渡自然,引出下文。)
爷爷,他不喜欢城市加速度的生活和喧杂的气氛,效仿陶渊明归隐田园。于是,他成了孤单一人。(此句缺少必要的交代,爷爷归隐田园,家人反应如何?为何让他孤单一人?)
那个夏天,我陪着他,看电视。电话铃“呤……”的响了,我一接,又是爸妈,在这住了几天,就已经想我想得睡不着,一天两个电话还不够。按常例,听完电话便挂了。坐在一旁的爷爷问:“是你爸,还是你妈?”我笑了笑,说:“是妈!”他叹了口气:“水总是往下流!”对于这句话,我二丈的和尚摸不着头,“爷爷,什么意思?”他说:“我一个人住在这,电话十天才响一次,而有了你,电话三天就可以响十次!”(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现爷爷的失落,值得肯定,只是爷爷的动作、神态是不是可以刻画得更细致更传神呢?)
这句话,深深的触痛了我的心灵。的确,对于爷爷来说,同代的人一个接一个的去了,朋友越来越少,对于家庭成员来说,也是如此,子女都独立,有了自己的家,去了别的城市,有谁还会关心老人。(此段应该展开,补充一些具体可感的事件或画面,把老人的寂寞深刻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发下文对主题的揭示。)
赶快为老人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桌的山珍海味;,也许是一枚亲手采摘的野果;也许是一束美不胜收的花;也许是一张问候的小卡片;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在“孝”的天平上,它们是等值的。(老人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给予,而是精神上的慰藉。对主题的挖掘是不是还可以更深一点,更透一点。)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