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分求初二语文阅读理解公式有哪些?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6-08-16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

从网上找的 应该挺全了


扩展资料

记述文:

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A、谁干了什 么 B什么怎么样) 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主题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问文章中心/主旨/主题/深意是什么? 本文记叙了(或描写了) 的故事(或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或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的思想(或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问此段/此文有何语言特色?:这篇文章语言 (写语言特点,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 (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 (写赏析,适当地选下面赏析词库的语句)”。

各语言表达方式的的作用?语言表达方式答题模式:本段采用了? ?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 ?感情,起到??的作用。

细节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人物描写答题方式:本段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 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中又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 作用是:1,衬托人物心情 2,点明时令、地点 3,表现人物性格 ② 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是:1、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2、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3、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① 照应前文(开头) ② 承接上文 ③ 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 ④ 承上启下(过渡) ⑤ 为后文 (某人物、某事物出场)作铺垫、打伏笔

词语作用的答题格式:此词原意为 ,在文中意思为 ,(或生动形象、清晰明确??)地突出了(或表现了、增加了、揭示了) ,增强文章的 (感染力等)

句子作用的答题格式:三步走·此句运用了 的 (填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表达方式);·突出了(或展现了、交代了、表达了、描绘了、增加了、铺垫了、衬托了) (联系全文答) ·(加套话)增加文章感染力,或突出了作者对xxx的喜爱,揭示了作者xxxxx的中心,总结全文。

人称作用: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几种常见修辞的作用分析与答题格式(1)比喻:运用XX等(喻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XX(事物的特点、情感、思想观点)。在议论文中,比喻是是为了深入浅出地说明某种深刻的道理,便于读者理解接受。(2)拟人:XX词使XX事物人格化、更富有情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XX特点,或形象地抒发(表现)XX情感。(3)借代:和比喻接近,但没有比喻在议论文当中的作用。(4)对偶:主要是让句式整齐,在散文中造成整散结合的效果,增强语言的形式美。(5)夸张:更强烈地抒发了XX情感,或更充分、更突出地表现了XX的XX特点。排比:除了和对偶一样的作用外,还有其它作用:

A、抒情作用,表达为:更强烈地抒发(表达)了XX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B、描写作用,表达为:更充分地表现了XX(人物或景物)的X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C、议论作用,表达为: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XX观点更鲜明更有说服力。(6)反问:主要是起增强抒情效果、加强语言气势、强调特定意思的作用(7)设问:是要是引发读者思考(发人深思)的作用。

【答题模式】①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形象生动地描写(诠释;说明)了……②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它句式整齐,节奏明快,用语精练地描写(阐明;说明)了……③处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它精练、恰当地描写(阐述;说明)了……④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它于无疑处设疑,非常肯定地抒发(论述)了……⑤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非常有气势地列举(抒发;证明;说明)了……⑥处用设问修辞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启发读者思索与联想,引出下文的作用。⑦处用拟人修辞生动而亲切有趣地描绘出……表达了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