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重阳节的起源地----上蔡

时间:2009-07-24 六年级 我要投稿

重阳节的起源地----上蔡

苏东坡《丙子重九》诗:“登高作重九,蛮菊秋未开。”这个“重九”指的就是重阳节。根据历史上的风俗习惯,重阳节都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西周初年,人们就认为“九”为“阳”数,《周易》即以阳爻为九。后来,人们认为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故称重阳。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里曾说:“日月梭飞,转瞬重九。盖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地----上蔡

重阳成为节日,始于东汉时期。南朝的吴均《续齐谐记》有这样一段记载:汝南桓景,从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于是,桓景按照费长房的嘱咐,届时全家登上上岗。傍晚归家,见鸡犬牛羊皆死。后来,人们为了避祸,每到九月九日,即离开家庭,去到高处。这样就逐渐形成了登高望远的习惯,并形成了节日。

桓景避难所登的山冈,即今上蔡县城所在的`芦岗。西汉时期,“汉高祖四年”在上蔡县置汝南郡,因此,西汉时的汝南,人们均认为即今上蔡。从春秋至汉代,桓氏一直是上蔡声势显赫的家族。《盐铁论》的《大伦》篇有:“孔子适蔡,桓魑害之。”“蔡”,即今上蔡县。孔子周游列国,七十二贤多皆伴行,三千弟子部分亦皆随从,并有武装保卫。桓魑能够组织一定的人力对孔子进攻,可见其地位之高,实力之大与桓氏家族之强。古代,人们由于血缘关系及生活环境限制,一个家族往往世代住在一起。如:陈留,为蔡氏家族所居地,东汉时有蔡邕、蔡文姬。桓魑这个家族之汉代,有桓宽。桓宽是位研究《春秋公羊传》的学者,博通经典,善属文,《盐铁论》即是他写出的;汉宣帝时官至庐江太守丞。从桓宽的官职、学识,说明上蔡桓氏仍是个显赫的家族。东汉时期的桓景,当是这个桓氏家族的成员。

桓景登的山冈,春秋时名冈山。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7公里,高97米,上土下石,今名芦岗。上蔡境内唯此岗最高,登上岗陵,可以了望四野。桓景所登之地,应即此岗。

伴随历史进展,重阳节迅速传遍全国,晋朝周处的《风土记》谓:“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又云茱萸会。到了唐代,诗人并以此为题写了很多诗篇。如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本是香气浓烈的植物,桓景用茱萸装进绛袋佩戴,原是为了?邪避灾。到了唐代,已经变为插在头上的装饰品了。

重阳时节,秋意正浓,,天朗气清,叶红菊黄,正是登高望远,饱览秋色的大好时机,和清明节“踏青”春有同样富有诗意。重阳节的起源地上蔡,自古就有登高远眺的习尚。上蔡县城西南的芦岗上,有蔡侯玩河楼,高踞蔡国古城之上。登上楼台远眺,西面?岈翠峰插云,东面洪河蜿蜒若带,周围数十里的村落、田亩、丘陵、林木、道路、沟渠,星罗棋布,均历历在目。尤其上蔡县城,房舍栉比,街道纵横,人如流水,车若矫龙,每当夜色降临,灯火齐明,互相交织,汇成灯海,不能不令人叹为奇观。因此,明清以来,经常有人到此登高赋诗。清人冀景隽有《望河楼剧饮》诗,李士英有《重阳偕友登望河楼》诗,均描写在望河楼了望景色和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的情况。

据文献记载,在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可令人长寿。南朝梁宗凛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耳,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茱萸味辛苦,可以除风散寒,止痛;蓬耳今无其名,未知起何作用;菊花有浓厚的香气,能够除风明目解毒,用之泡酒,并可活血理气,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这可能是当时的验方,所以梁宗凛说它可以令人长寿。现在国家规定九月九日为老人节,即取祝老人长寿之意。

【重阳节的起源地----上蔡】相关文章:

1.重阳节的起源地----上蔡

2.重阳节的作文:重阳感悟

3.重阳节的作文:重阳情结

4.重阳节的作文:重阳感悟

5.重阳节的作文

6.重阳节的感想

7.重阳节的故事

8.重阳节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