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韩信的作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韩信的作文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韩信的作文 篇1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留侯论》
读古书,常感叹古人之隐忍与耐心,每读必击股称绝。
史记中我最爱的就是《淮阴侯列传》,为韩信的人生感概万分。一个落魄皇族,好带刀剑,却不得不过着最下等人的生活。堂堂男儿,只能寄宿在别人家里,却被嫌弃。无技傍身,河边垂钓也不得法,最后还幸得漂母分食,许以回报,却被怒斥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韩信何人也?高祖曰:“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中国古时四大名将,白韩李岳,韩即为韩信。韩信虽不可称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却有战无不胜之计。当是时,不能自食,空有一生本事,遭人嫌弃,他的内心之悲,不是吾辈所能够想象的。李白杜甫同样怀才不遇,但他们享有世之盛名,韩信呢?司马迁写道:“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我们可以想一想,韩信领兵,多多益善,一战破代,一战破赵,遣使降燕,一战破齐,一战亡龙且,十面埋伏破项羽十万大军,四面楚歌诱西楚霸王仓忙出逃。自拜将开始,无一败绩,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定三秦,帐下请兵独当一面而平黄河以北。从拜将之时用“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精确概括项羽性格弱点的察人之力,到荥阳之战领兵向北开辟北方战场的战略胆识,再到大小战役寻不到痕迹的计谋运用,这样一个可以与孙武孙膑共推谋战派代表人物的韩信,何以不能自食?
以韩信之才,难道没有能力学会农耕么?如果努力,真的如史记所写“不能治生商贾”么?非也。韩信是坚信自己的使命,丝毫不敢懈怠而已,是不愿向现实低头,不愿分散精力仅仅为了饱食,不愿放弃自己多年胸中的大志啊。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韩信受胯下之辱,司马迁用一个“孰视之”把韩信的整个神态和心理活动全部写出来了。韩信不能杀了这个人么?当然可以,但是真若如此,韩信必然被官府缉拿,日后何以成大事?于是韩信低头匍匐从人的胯下钻过,常人尚不能忍受,韩信乃王孙,古时候地位高卑之别与我们今日相差甚大,这一钻,对韩信而言更难。
多年以后韩信封楚王,衣锦还乡,赐给当年分食给他的漂母千金,不仅没有杀这个当众侮辱他的人,反而封了他做中尉,告诉诸将士说:“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韩信少时的隐忍,磨练了他的心性,而韩信胸中志向之高远,可以窥见。也正是这些经历,给了韩信翅膀。
韩信善于示弱,灭赵一战,敌众我寡,韩信背水而乘,士兵无路可退,有昔日孙膑上屋抽梯计策之妙,赵军大笑之,韩信诈败,赵军见状倾巢出动,大营空虚,韩信事先埋伏好的两千轻骑兵冲进赵军大营把所有赵旗换成汉旗。韩信背水一战,士兵无路可退都拼死作战,赵军见一时不能取胜便想回营,结果看到整个军营都已易帜,大惊失色,军下士兵四处散逃,韩信再以兵两面夹击,赵军溃不成军,赵王被杀。仅此一战,赵国平定,韩信两次欺骗了对方,玩弄敌军的心理,前后毫无痕迹,而且对战事的发展过程完全了如指掌,开战头一天晚上命令手下人做饭,说道:“今日破赵会食!”当日果然破赵,将士无有不服。
韩信战龙且,再次示弱,引龙且追击然后中计,龙且见韩信逃走大笑道:“固知信怯也!”早就知道你是个鼠辈了,也不知道是谁把韩信钻跨的事情告诉了龙且,龙且引兵追击中了埋伏,自己战死,手下溃逃。这一站的胜负,在多年前韩信钻跨的那天下午,就已经决定了。
韩信战项羽,还是示弱,项羽何许人也?力能扛鼎,巨鹿一战以少胜多消灭秦军主力,彭城之战三万人打败刘邦五十六万人杀敌十万,刘邦仓皇出逃,竟然两次把亲生孩子踹下车去,荥阳会战两失两得,刘邦走在生死边缘,自号西楚霸王,战无不胜的军事天才,自恃才高。见到韩信遁逃,项羽当然凌大兵追击,却不知道韩信早就在左右翼布下伏兵,项羽追击,左右受敌,韩信再引兵回击,打的项羽只能溃逃。
韩信钻胯时,一市人皆笑。就是因为所有人都觉得他胆小如鼠,所以总想很快歼灭他,反而中计。
韩信年轻的时候隐忍如此,日后方成大事,他的成功与他的隐忍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韩信虽能忍,却还不够能忍。韩信年少时虽能忍,但是胸中却从未把这份痛苦放开,项羽和刘邦在荥阳僵持不下的`时候,北方已经被韩信平定,韩信如果愿意,大可以在北方自立为王,天下鼎足而立,这个时候,韩信帮项羽,刘邦就得死,韩信帮刘邦,项羽就得死。项羽派使者劝韩信倒戈,韩信说道:“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从中看出,韩信一直很需要受到别人的尊重,他的隐忍并不是真正的放下,而是一直在把这种需求推后,总在想着用现在暂时的耻辱换取以后的飞黄腾达,他心中一直有很强的被别人尊重的需求。他在项羽帐下,做个小职位,项羽刚愎自用,从来不听他的建议,而刘邦直接把他拜作大将,这中间的落差,把韩信死死地钉在刘邦这边。韩信说:“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可见韩信乃是一个重情义的人,他在最后为什么谋反呢?还是因为刘邦剥夺了他的地位,没有满足他的需求而已。
这个时候,齐国有个辩士叫蒯通对韩信说了两段话,非常精彩:
“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襍鹓,熛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於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於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县於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原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虑之。”
这是说,当今天下之势,全系于韩信的决定,韩信帮谁就赢,不如韩信自立为王,然后平衡天下的势力。韩信答道:“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可见韩信确实是一个知恩必报的人。
蒯通于是继续说:“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後争张黡、陈泽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於汉王。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泜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此二人相与,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汉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於张黡、陈泽。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烹。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於勾践也。此二人者,足以观矣。原足下深虑之。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臣请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这段话说的非常精彩,举了常山王成安君兄弟相屠,勾践灭吴之后杀了文种的典故。现在韩信和刘邦的交情,绝对比不上常山王和成安君的交情,韩信对刘邦的忠信,绝对比不上当年文种对勾践的忠信,但是韩信却功高震主,这实在是太危险了。深刻地点出了争夺天下必须是每个人的利益所在,不应该拘泥于俗世的道德伦理,因为刘邦并不会念及韩信的旧情。再加之,韩信想要的是裂土为王,刘邦想要的是称帝天下,两者政治追求相左,迟早要爆发冲突。
不过韩信最后还是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替刘邦打下了天下,最后却被吕后一介女辈杀死,临死时大呼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虽然少时能够隐忍,但是胸中却没有消却争强斗狠之气,所以多年后才会对分封地位非常执着并且身上多了不少傲慢之气。为了保住自己的楚王之位,杀了钟离昧,并且天真的以为这样刘邦就不会动他,结果还是被贬为淮阴侯。有次他去拜访樊哙,樊哙跪拜相送,韩信却笑着说:“生乃与哙等为伍!”我竟然要跟樊哙这样的人为伍了。
多年的隐忍,在韩信胸中埋下了一个必要出人头地的种子,这样的种子,使他奋发向上,终成千古名将,这样的种子,也使得他在胸中存下了许多怨气,最后想要通过造反来改变被贬谪的地位。功成之后的韩信,开始放纵自己对名利的欲望,再也不见当年的隐忍。
韩信的人生,起点非常低,成就非常高,最后不是死在战场上却是死在女子手上,这大起大落,每每读起都让我唏嘘不已,而我对韩信的人生也从崇拜到同情再到理性的批判。人都说韩信“成也萧何败萧何”,我觉得韩信“成也钻跨,败也钻跨。”
另外两个非常能忍的人,张良和司马懿又要比韩信略高一筹。张良功成之后不要封赏,自己研究成仙之术去了,可见张良得太公兵法之时,已从老者处学得隐忍,所以苏轼说他“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功成身退遂得善终。司马懿七十岁时灭曹爽,曹芳年幼,魏国实际权力已经尽在他的手中,司马懿一生所求已经得到,但是司马懿却仍然不动手夺位,实在是城府极深。如果司马懿立即夺位,难免背负骂名,但是司马昭之心,天下皆知,等到天下人都已经麻木之后,司马炎逼魏元帝退位,国号晋。司马懿一生装病多次,几十年怀才不遇,直到七十岁才拨开云雾见日出,比起韩信的隐忍,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在成功之后仍然不忘形,考虑地仍然如此周全,实在是古今第一人。
秦末汉初之时,天下群雄并起,然而真正的军事天才却只有两人,项羽和韩信,项羽因为刚愎自用而败给了隐忍善示弱的韩信,韩信又因为欲求不满而败给了自己。这真是让人感叹!
韩信的作文 篇2
在中国的历史名将中,有一颗闪亮的星——韩信。韩信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巧妙运用计谋帮助刘邦占四国,败项羽,夺天下。同时,在我眼中,韩信是一位奋发进取、能屈能伸的大英雄。
由于穷困的原因使韩信在饥饿中知道了奋发进取,他也不想因为一时的怒气而被官府杀头,从来懂得能屈能伸。我所钦佩的.正是他这种虚怀若谷与逆境求生的精神。
在历史上,能不被穷困所屈服,在侮辱中奋发向上的人少之又少。在绝境中取得成就的人更是万里挑一。
韩信令我钦佩还在于他的机智果断,拥有百战百胜的才智。除了奋发进取,能屈能伸之外,他的诚实也令我十分敬佩,在饥饿的交迫下,一位老妈妈援助了他。他说以后会好好报答他,尽管老妈妈拒绝了他,但他帮助刘邦夺得天下之后,便来到家乡,兑现自己的许诺,赏给老妈妈一千两黄金,这种知恩图报的品格真是不可多得呀!
“书剑机锋藏胯下,曲伸道理贯寰中”。“一池存无双国士,十年展万古胸襟。”到现在,我才感受到韩信奋发进取、能屈能伸,胸怀若谷的阔大胸怀。
韩信的作文 篇3
众所周知,韩信发迹之前、混迹乡野的时候曾受过屠中少年的“胯下之辱”,但很少有人知道或者关心,当他发迹之后、荣归故里时,是如何对待这个曾经羞辱过自己的少年的:没有抓来枪毙,没有关进大牢,没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他也来个当众的、更大的羞辱,反而以礼相待,称他为“壮士”,甚至还给其加官进爵,让他作了“楚中尉”。知道这事的人或许也都觉得,韩信以德报怨,很有君子气度,很有容人之量。而我以为不然。
在他人生低谷之时,下乡南昌亭长(一个基层村官,本身并不富足)免费供应了他好几个月的饭食,这是多大的帮助!即使当时不懂事,因为亭长妻子不给他做饭吃生了点气,(人家应该也是考虑到自己的家庭状况难以维持,由“晨炊蓐食”可见,睡的床也极普通。)经历过许多风雨之后,也应该知道这份人情的难得,然而他是怎么对待亭长的呢?不仅只赏了人家百钱,(还当年的饭钱吗?恐怕也未必够!)而且还羞辱人家:“公小人也,为德不卒!”这是一个懂得感恩、富有君子气度的人应该做的吗?此事让我想起了曾经很流行的一个故事,说一个孩子跟妈妈赌气离家出走,身无分文,饿得实在不行,走过一个面摊很想吃碗面,老板问明情况,便给他免费做了碗面,吃完后孩子感恩戴德地表达谢意,老板说,我只给你做了一碗面,就这么谢我,你妈妈为你做了这么多年的饭,你有没有好好谢谢她啊?一个免费给让他吃了好几个月的饭,最后他却要生人家的气,羞辱人家;一个傲娇地让他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最后他还称赞人家,给人家官做。这中间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恐怕绝不是君子气度、容人之量所能解释的。
我认为,韩信之所以如此宽容羞辱过自己的“屠中少年”,最根本的原因是出于某种政治考量,以及为给自己曾经的生活镀上一层色彩,让自己人生的起承转合看上去更加自然。说白了,韩信赞美、封赏“屠中少年”,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更多的是想借对这件事的处理来巩固自己新到楚国的统治基础,也让自己更加有面子,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威望。(因为这是当年的一个公众事件,无人不知,再加上韩信如今已是雄霸一方的楚王,街谈巷议,根本没法回避,能做的只有正确处理,扩大积极影响,消除负面影响。)
试想一下,如果韩信盛气凌人地杀掉那个屠中少年,或者将其处以重罪,那会是什么结果?自然,他有这样的权力,但父老乡亲怎么看?大家肯定要说:小人得志!这些年了,还是不改瘪三本色!哪有当君王的样子?!同时,那些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人也会战战兢兢,唯恐哪天也罪至罔加,大难临头,从而与自己离心离德。他眼前的例子就有一个——
刘邦初建大统,群臣争功,而由于人员复杂,头绪纷繁,朝廷封官定爵的诏令迟迟未下,大家整日私下里忧惑惶悚、议论纷纷,刘邦对此非常担心,张良献计:先厚赏陛下最讨厌的人,其他人看到此人都得到了这么好的封赏,就知道自己将来肯定也不会差,这样便会安定下来,耐心等待了。刘邦于是立马封自己最厌恶的雍齿为什邡侯,食邑二千五百户,群臣遂安。
作为一个领导人,智不足以任人,德不足以附众,即使没有眼前之忧,也必然会有将来之患,是绝对不可能走多远的,韩信统帅三军多年,这个道理不可能不知道。
我们再来审度一下韩信封赏屠中少年的好处。首先,让那些昔日效命麾下的人和新到楚国即将为己所用的'人看到,他韩信绝非睚眦必报、不讲情面的人,因此新老部下大可不必因为曾经与其有什么不愉快的往事而担心。还有那楚地的老百姓,当年韩信流落街头时遭过不少人的白眼和嘲弄,《史记》上也明确写到:“人多厌之者。”“一市人皆笑信。”大家看到给他胯下之辱的人尚且不受追责,那自己就更不必担心了。也就是说,这等于给楚地所有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其次,韩信免罪封官之后对众人说:“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言下之意就是:能跟我做对手的都不是一般人,而且我当时也只是让他,绝非怕他!这样一来,当初人们眼中的那个“瘪三”形象便瞬间高大英武了起来。忍一时之气,换来政治稳定和个人形象地巨大转变,利孰大于此?!
顺带一提,韩信为什么对给自己吃了几十天饭的漂母报以千金,却要会对当年让自己吃了好几个月饭的下乡南昌亭长极尽羞辱呢?我想,大概是“恨屋及乌”的缘故。刘邦过河拆桥,刚灭掉项羽,便剥夺了韩信的齐王军权,然后又很快将他由占据军事要津的齐王改封作曾是自己伤心之地的楚王,面对由巅峰到谷底的巨大落差,韩信心中定有极大的怨气和悔恨,但是天下大势已定,为时已晚,联想到自己在下乡南昌亭长的不快经历,再想到刘邦曾经也干过泗水亭长,他大概觉得:当亭长的没一个好东西!此谓“非暴力不抵抗”,一笑。
【韩信的作文】相关文章:
韩信之死的故事05-21
韩信点兵08-16
萧何追韩信09-15
名人故事韩信11-24
兵仙韩信08-02
韩信分油的典故介绍08-25
萧何追韩信的故事05-07
韩信胯下忍辱的故事05-07
韩信拜将的故事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