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为了深化墓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小编整理了2016年关于教学常规月征文,欢迎参考。
【篇一:2016年关于教学常规月征文】
课程改革已走过了近十个年头,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们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观念如果能真正落实,肯定会促进教学行为的革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语文新课标的字字句句闪烁着“以人为本”的绚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在学习中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求,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是教师责无旁贷的天职。投身课改,立足课堂,勇于实践,积极创新,并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
一、多彩朗读,培养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师生都陶醉于琅琅的读书声中。缺少了朗读,语文课似乎就失去了活力。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朗读方面的指导。
每接手一级新生,在第一堂语文课上,我都会借助一两首小诗向学生讲讲朗读的基本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给学生以具体的朗读指导。用优美的范读来启动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用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品析人物形象、用比较朗读法提升学生的语感、我还尝试过用表演朗读给学生生动直观的印象。多彩的朗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师生都陶醉于琅琅的读书声。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力求带领学生在多彩的朗读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读写结合,探索作文思路。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一双美丽的翅膀。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我。根据“读写结合”的原则,我对作文教学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究。
学生阅读时间少、阅读量不足,写作文时往往无从下笔。我精选跟作文话题有关的美文,在作文课上印发给学生阅读,要求学生圈点勾画,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材。另外,课文是最好的范文。我常常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思路,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
针对作文批改低效的问题,我改变了批改的方式。选择各个层次的作文,打印分发给学生,同样要求学生写出旁批后课堂交流。因为是评价同学的作文,学生积极性更高,课堂上常常擦出智慧的火花,曾经枯燥的作文课焕发了生机与活力。阅读同学作文,强化了对作文训练重点的理解。
另外,失误作文,常常被我们忽略。其实,只要认真阅读,及时反思,它会成为非常好的作文课教材。例如,在《——也美丽》的半命题作文训练之后,我发现学生在对题目的理解方面有明显的失误,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品析“美丽”、“也”等词语,重新审视题目的含义,我把这次的指导过程记录整理成论文《审题也美丽》,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
三、巧用媒体,发挥教辅作用
多媒体教学在八十年代已经开始出现,但当时是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九十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发挥其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的重要作用。
可激趣。一堂课,犹如一篇文章,需要一个“凤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示范。学习优美的诗歌散文,可以采用优秀的范读课件;赏析优美的句子,可以课件示例,然后引导学生品析美文。
可连缀。课件可以穿针引线,把几个环节连缀成一体,尤其是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环节多、活动丰富,用多媒体课件提示活动环节,能有效有序的组织教学。
可增容。多媒体课件可短时间内提供较多信息,课外资源融入课本,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可参考。多媒体课件岂止是辅助教学,还可帮助老师备课。一位老师告诉我,他上课用课件的时候并不多,可是他经常下载课件来看,原因就是课件展示的是制作人的思路,多参考几个课件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理清思路,可以博采众长。
四、潜心教研,反思教学得失
教学相长,生动的课堂激发了我教学研究的兴趣。课后及时地积累、反思、总结,是教学创新的契机。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常常有这种感觉,上完课后,对课堂教学的得失有了深切的体会,回到办公室,就赶紧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进行反思。如果还觉得困惑,就翻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等教学期刊,学习先进经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陆续有文字刊登在了国家级、省级报刊上。阅读教学方面,《<龙说>解读》发表于《中学生读写》,《九枚硬币教“推敲”》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都是“我”给惹的“祸”》发表于《语文报·初二版》。作文教学方面,我着重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做一些探究。2007年,《审题也美丽》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选材宜独特》获山东省案例评选三等奖,《让“素描”清晰、生动起来》、《留心亮丽风景》发表于《作文与考试》,《要善于通过事件塑造人物》发表于《作文》。另外,还有十几篇写作指导、名著导读和阅读训练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五、关注个性,发掘学生潜能
语文教学的真谛是让孩子懂得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展自我。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发动学生定期摘抄美文,稍作编辑,装订成册,就成了一本班内《读者》。在互相传阅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文章的后面。为了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我鼓励学生从课堂作文和周末随笔中挑选自己满意的作文,“发表”在班内刊物《清风》上。这两个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作激情,提高了动手能力。除此之外,我还积极组织学生向报刊投稿。我指导学生在国家、省级刊物多次发表作文。
经过几年的课改教学,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么多的变化,我们已经认识到自己就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研究者,主动研究教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平时不断整理自己的心得体会,有的还写出了很好的论文。随着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变化,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敢于提问题了,敢于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了,真正做到了学生心灵开放,个性张扬,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确实在向创新型人才转变。我们肩负重任,愿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与课改一同成长前进。
【篇二:2016年关于教学常规月征文】
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专业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第十九个中小学教学常规月活动中,教师应该深入反思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主要成效与问题,进一步有效实施教学基本规范,增强教学创新能力。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如何夯实教学基本规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备课、上课、反思、课题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备课——看见集体的力量
《规范》第二十四条对备课提出了如下要求:“教师要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及其他资源,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预测学生的认知障碍等。教学目标设计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评、可达成;课堂作业、课外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差异性;重视教学活动的预设与生成;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
暑假里我参加了“语文主题学习”的备课活动。我们备课小组,接到的任务是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进行单元教学设计。首先,我们一起认真研读了本单元的所有课文,以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与这一单元配套的阅读教材。然后,再对照课程标准,设计出了单元导读、珍爱和平、传奇英雄和人物剪影等四个环节。其中“珍爱和平”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传奇英雄”和“人物剪影”则从读与写两个角度完成对人物描写的学习。
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我们共同研究课程标准,共同研读教材,分析学情,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有序地整合,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彻底改变了一直以来的单篇课文教学的模式,真正实现了单元备课。每位老师都很投入,大家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有时甚至为了一个教学细节的设计,还展开热烈地讨论。这次备课,靠以前的单兵作战的方式,是不可能完成的,唯有老师们集思广益,才能实现。在备课过程中,我看见了集体的力量。
二、上课——可以预设的精彩
《规范》要求教师上课要“坚持立德树人,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案,因材施教。”
前不久,我参加了 “一师一优课”的晒课活动,那节课上就有一个意外的生成。《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一个男孩爬到山崖顶上不敢下来,最后在父亲的引领下一步一步地走下山崖的故事。文中心理描写特别出色,我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朗读品析精彩的句子。学生读到“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个句子时,体会到这是因为小男孩非常害怕,而产生了幻觉。幻觉描写是心理描写的一种方法。
关于心理描写的方法,我在上《在沙漠中心》一课时,曾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分别是幻觉描写、景物衬托、内心独白、动作暗示等方法。而这节课,我预设的是达到体会到一两点的程度就可以了。这个学生的回答,给我创造了机会,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发现其他的心理描写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在作文中尝试着去使用。这堂课的教学实录,后来发表在《语文知识》2015年第5期。
这个案例中,学生的回答,看起来是个意外的收获。其实是教师在教学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了恰当的时机展开教学,达到了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案,因材施教的良好效果。
三、反思——看见成长的力量
《规范》第二十八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教学反思与总结。教师要定期对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考试、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等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剖析、总结教学得失。”
大家常有这样的体验,即无论怎样精心预设,课堂上总会有出人意料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殊不知,“错误”恰恰是一种宝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要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一分为二地去剖析问题,然后抓住其中有利因素,给学生以机智巧妙地引导,进而化“错误”为精彩。
上一届学生初二下学期去渤海中学社会实践回来之后,我进行了日记讲评。我让学生回忆在技校参加社会实践时感人的细节,有个女孩忽然讲起了宿舍里闹“鬼”的故事,并对原因做出了种种猜测,还讲到了宿舍里其他女孩害怕的表现。孩子们就更加兴奋了。我发现课堂有些失控了,已经游离了“用什么来打动读者”的主题,没有按照预设的内容展开。这时下课铃响了,孩子们意犹未尽,纷纷举手要说说自己宿舍的趣事。
回到办公室,我坐下来反思。课堂的主题已由“情”转移到了“趣”上。如何把放开的课堂收拢起来?“核心价值”这个词跳了出来。第二节仍是作文课,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件闹鬼的事,最有价值的细节是什么?”接着,孩子们略作沉思之后,就讲起了大家听说这件事之后,都跑来安慰他们,有的拿来手电筒,还有的邀请她们到自己的宿舍里,和她们挤挤。我趁机点拨:“这些细节表现出真挚的友情,这才是闹鬼事件最有价值、最值得写出来的内容啊。”
当课堂游离主题之后,我及时地做出了反思,发现这个话题虽然点燃了学生的热情,但孩子们的理解止步于“乐趣”,恰恰反映了学生认知的肤浅。这正是拨云见日,指导学生把文章写深刻的好机会。于是,就适时地抛出了“最有价值的细节是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样,把课堂逐步引向了深入。
我把这个教学片断记录下来,并把它写进了我的论文《如何化“错误”为精彩》,发表在2014年第3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这篇论文在今年滨州市第二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
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把自己的教学点滴收获,积累起来,再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在反思后不断成长。
四、课题——感受研究的力量
《规范》还提倡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教师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针对教学问题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自从“生活日记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开展以来,我们首先进行了“跟课文学写作”方向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青春足迹》上,开设了“跟课文学写作”专栏,课题组的老师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撰写指导性文章,帮助学生从课文片段中,得到写作的启示。
辛勤的付出,换来了收获。回看《青春足迹》1-16期上的文章,学生作文的篇幅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更令人高兴的是,本学期陆续收到了一些好消息。先后有多名学生的日记作文,发表于《阅读与作文》《青少年日记》《美文读写周刊》《齐鲁晚报》等报刊杂志。这些学生作文的发表,离不开我们课题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
本学期在“跟课文学写作”研究方向之外,增加了“情境日记写作”的方向、“日记升格指导”方向的研究。希望通过课题组老师的努力,探索日记与生活的联系,日记与成长的联系,能让更多的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上写作,思想上有进步,情感上得到陶冶,从而创设校园写作的良好氛围
通过学习,我对《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规范》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给出了引领和指导,从中可以看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力量。今后,将把自己的学习体会,贯穿到日常的教学中去,遵循学科教学规律,更好地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教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