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在水的深处的深处,有一个没有醒来的梦,那就是乌镇。曾经的喃喃自语,曾经的伫足徘徊,曾今的日暮相关,曾今的聚散离合,都在这一片比梦境更像梦境的地方沉醉。
我们来到码头,然后乘上船。我低头看水,这里的水真静呀!静得连小鱼吐泡泡的声音也听得见。以前,我常梦想着能看到乌镇那清澈的河水,现在,竟成了伸手可及的事实。我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水面,在月光下,在五彩的灯光下,我能清晰地看见水面上,那一层又一层,如鱼鳞般的涟漪在荡漾着,我的心也在荡漾着。我坐在船上东张西望,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了左边的水阁上。妈妈说:“乌镇最具有特色的就算这水阁了!所谓的“枕水人家”便是指这种建在河面上的“水阳台。”,它使农居的一部分延伸到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搭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便是水阁了……”我正想着,忽然小弟弟说:“姐姐你看那边的柳条都垂到水里了!”我一看,是呀!一根根柳条伸进水里,好像在对河水说悄悄话。我又注意到了旁边的廊棚上,陆老师说:“因为江南经常要下雨,所以呢,每户人家都在自己门前搭一个廊棚,这样,前来游览的人就可以看到下雨时的情景了。
我走出船,来到船头,哇!真让我大开眼界!这里的桥真多!有的桥,是被许多根大柱子撑着的,大柱子上还有对联呢!有的桥洞被挖了三个大洞,就像三只大眼睛。有的桥四面八方都有路。我想;可能是为了让江南的妇女能方便点儿,不用去找有台阶的地方洗衣。
正当我陶醉在这美丽的江南时,有一个船老大正划着船,飞速向我们赶来。他的动作再夸张不过了!整个人往前倾,然后再用左手一拉绳,人又往后仰,就像在打太极拳。就在他的一推一拉中,船便在摇摆间飞速前进了。
我们坐了50分钟的船,但我却感觉好像只坐了五分钟,望着那美丽的河水,我真想也化为一滴河水融入到这条河中直到永远。
篇二:
大约是19点钟时,我们来到了乌镇西栅的大门前。天还是照样的闷热,丝毫没有因为太阳的落下而变得凉爽。我们不由自主的加快了速度,想要快些到达目的地。
豁然开朗般的,眼前出现了一扇玻璃门,那便是西栅的售票处。虽说这里的冷气让我们不愿离去,但拿到票之后,却还是迫不及待的赶向了摆渡码头。
恰好有一艘船刚刚载客回来,忙招呼爸妈登上去。抬眼向天空望去,一弯明月没有一丝云遮掩,完完全全地将柔和的光芒洒向水面,散发出朦胧的银色光圈。四周繁星点点,隐隐约约地发出些光,在这夜空却是格外的亮,颇有些众星捧月的感觉。
不知不觉船已靠岸,我们顺着民居慢慢走,看到路边一家店,亮着橘色的灯,很温暖的感觉。名字也是一样的暖,叫做:火柴天堂。那里面,每一盒火柴都有自己的灵魂,被精心包装在一个个小巧的盒子里。很有感觉的一家小店。
继续向前走,很快便到了一座小桥边,几只乌鸦在一边的树上不知疲倦地叫着。我笑说,:“这才是真正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凭栏远眺,桥那边,两位身着蜡染碎花旗袍的江南女孩轻巧地走来,那形态可真应了曹雪芹书中“如水的女子”那样的形容。水中映出微透着光的小楼阁,波纹稍动,整个景便变得柔了许多,仿佛水粉画一样,淡淡的感觉也勾勒出如此真实的画面,总有种身处仙境的感觉。
沿河继续走着,很快便看到路边租小人书的店。许多个书架一字排开,上面摆着一本本不同内容的画书。爸爸妈妈不禁回想起了小时侯在家乡的小人书摊,散发着墨香味的画书是他们童年的重要一环。如今,在这江南水乡之中,他们又找回了童年最初的美好。
紧挨着小人书店的是乌镇邮局。昏暗的灯光打到木质的牌子上,倒也别有一番风韵。不过由于时间缘故,留影之后便匆匆离去,没能来得及进去一睹当年邮局的风采……
又走了一会儿,看到了一座与刚才无二样的小桥。桥是一样,但风景却不同。方才的景是柔的,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气息,现在虽是一样的房子,内涵却不一样了。对面的酒吧中投出的五颜六色的光柱映在水面,为这景又平添了一丝活力。往远处看,树丛掩映中,泛光的塔尖隐隐约约地露出一点尖端。荧光灯的缠绕并没有令它变得俗气,反倒是更加富有生机了。
往桥下望去,几根不太明显的水管喷出一片片水雾,一艘画舫正从桥洞中驶来。若不认真看,可真会有种是仙境的错觉呢。画舫上的灯光照过水雾,不很真实的感觉,却在美丽上又添了一分神秘。纯白的桥柱上雕刻着难懂的图象,但也正因看不懂才更要看。独爱江南水乡这一份水韵悠长的情怀,又犹以乌镇为甚。我游乌镇,总感觉像慢慢品着一杯雨后龙井,茶水喝下了,茶香却还萦绕在口中,足以回味很长时间。又想象雨中的乌镇,雨点银丝般打到残留着古老青苔的石板路上,溅起透明的水花,就连屋檐上滑下的雨滴都是柔的,整个画面没有一丝生硬,水墨画般的化开。那样,便会更多了几分烟雨江南的气息了吧。
沿小路往回走,夜已经很深了,许多店铺开始往门上装木条。灯光暗了许多,长长的古巷在这夜里竟然有一种破败的感觉。我不想多作停留,加快脚步赶到尽头。渡口的船已是最后一班。随着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上船,透过窗看水面,被船桨激荡出一道道水纹,模糊了月色。乘船时间依旧是很短,只一会儿便登岸了。径直穿过大厅,重又走了遍来时的路,离开了西栅。
如今,我人虽是离开了,但关于乌镇的这段回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忘却的了。乌镇,来过,便不曾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