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亲子运动

发布时间:2017-10-2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今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我和爸爸决定去骑自行车。
  我骑着我的小自行车,爸爸骑他的3D赛车出发了。我们准备从小区骑到观音湖边。
  我和爸爸把车骑到了河堤上,我们向观音湖奋力前进。爸爸的车太快了,我骑几圈的速度都还赶不上爸爸骑一圈的速度。正因为这样,所以我落后了。到了一个集市,爸爸突然加速了,于是他飞快向前冲。我怕被甩掉,也加速了。但是,我的技术不像爸爸那样好,差点打翻别人的西红柿,还差点摔了个跟斗。我迫不得已地大喊:“爸爸,爸爸,等等我”!爸爸用信任的目光看我,并大声喊:“孩子,加油,我相信你”!听到这句话我充满了力量。
  正当我们加速前进的时候,突然一位骑着自行车的老爷爷冲出来,对我说:“小朋友,我看你技术不错,咱们来比试比试吧!”我打量着这位50岁左右的老爷爷,心里想:谁怕谁,比就比。比赛开始了,没到两圈,我就累得气喘吁吁,我心里想:看来不能轻敌哦!最终我和老爷爷成了平手。
  我和爸爸终于把车骑到了观音湖边,看着美丽的观音湖,我开心地笑了!
【写作指导:写作应要有自己的个性】
  某所小学就读四年级的一亲戚的孩子,拿着作文题《平凡的感动》让我指导。我告诉他,生活就是作文,只要把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他认为令人感动又平凡的事写下来,尽管在别人眼里是不起眼的,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就是好文章了。他问我是否可以以母爱为题材,我欣然赞同。
  翌日,孩子忧心地打电话给我,说他的作文没有得“优”,而且要重写。问其原因,他说老师叫他别写“母爱”,要写清洁工,只要写了清洁工基本上就能得“优”。听着他掷地有声的话语,我一时语塞。
  纵观当前的作文教学,老师们总喜欢把一些莫名其妙的“写作原则”、条条框框和自以为科学实际上臆想的“训练系列”,以及陈腐而又花哨的“写作技巧”灌输给学生,然后去束缚他们的手脚、嘴巴和大脑,从而使学生的作文失落了个性。于是,学生写的文章千篇一律,他们对本应抒发情感的作文也散失了兴趣。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因此高耗低效。
  殊不知,作文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因而,作文教学的第一原则便是:想什么就能说什么,说什么就能写什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成年人有生命的感受和视角,孩子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也有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识往往是不同于我们成人的体验,那是孩子的生活,孩子的理解和感受,他们有权力表达。如果我们不允许学生以自我表达的方式,而要求他们去写一些人云亦云,按照老师的喜好和要求说话,久而久之,他们便丢失了自己的个性,甚至丢了自己活泼的心情和感觉,成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远远背离了教育的宗旨。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捷克诗人塞弗尔特说:“我为能够感到自由而写作。”是啊,教师要放飞学生,放飞作文,让学生大胆想像,自由表达,没有任何束缚,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从作文的写作内容、表达形式到命题策略、评价方式等处处尊重学生的选择。
  据报载,美国一位教师出了一道作文题,说是树林中发现了一个蛋,让学生推测这蛋的来历和它是什么蛋。其中一个学生这样想像:他把这个蛋拿回家孵,结果孵出了一位美国总统。因为他的文章极富创造性的想像,而被许多报刊发表且获了奖。这样的学生我们身边肯定也有,对于他们的别出心裁、新颖独特,我们要大加赞赏,即使是不太合理或十分幼稚,也不要轻易否定,而要努力保护他们的创造意识,从而激发潜在的创造能力。
  最后,我想借此对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老师说,教师的职责不在于规范学生的写作“范式”,向学生大量灌输,而在于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能力,畅谈个性化的认识感悟,写出儿童独有的天真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