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葡萄小学生

发布时间:2017-06-30  编辑:admin 手机版
  这个星期六,我和爸爸去摘葡萄。
  一进葡萄林,就像到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一望无垠的葡萄园让田野充满了果香,只见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绿的凉棚。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挂在绿叶底下
  一走进葡萄棚就觉得凉凉的,仿佛进入了一个空调间,尽管外面是烈日当头。我看见一串串葡萄晶因莹剔透犹如一串串珍珠垂下来真是惹人喜爱,我忍不住吃了一颗!“哇!好甜啊!”不禁从我嘴里喊出来。葡萄的树干比一般的藤要粗,比大树的树干又细,由于葡萄长得太多,每根葡萄藤必须要有一根柱子支着才能站住。我开始摘葡萄,一开始我按照越紫越好的观念摘,后来我看见地上有一大串很紫的葡萄以为这是主人把好的放在地上自己品尝,于是就想去摘,可被主人拦住了。主人跟我讲要摘那些带有点紫色的才好,但不能太紫,那些很不好吃的,于是我就按照主人说的去摘,
  摘完葡萄后我们就回家了,这次摘葡萄让我感受到了农村人的辛苦和不容易。
【扩展阅读:写作指导,如何做到“情景交融”】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感情色彩,但是一被写进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
  在写景的文章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写出好文章来。因此,写这一类文章在下笔之前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由此决定写景材料的取舍、详略及顺序。比如,同是写登山,如果是为了表达“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美好的顶峰”这一文题,文章就应突出山路之险,困难之大,意志之坚及登峰后“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如果是为了抒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则应重点描绘景色之美,抒写感情之真。对文章中情与景的关系的处理,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写景的同时叙写作者的感受,即所谓借景抒情,借景言理;二是把作者的情思完全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中,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客观的写景,但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这叫做寓情于景。日本散文家德富芦花先生的《晨霜》属于第一种情况,文中不仅描绘了晨霜清凛、洁净的特征,而且在开头和结尾直接抒发了爱霜之情。朱自清先生的《春》则不同,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抒胸臆,但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春光、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