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网络语言''

发布时间:2017-06-14  编辑:admin 手机版
看看时下的青少年们,他们的话语中甚至作文中充满了“恐龙”、“哇噻”、“酷”、“晕”等新“元素”,你问这些词是什么,从哪里来的呢?他会自豪的告诉你,这是为上网聊天方便而出现的“网络语言”。
果然如此。现在网络语言风行于校园,风行于报纸杂志。出现网络语言或许是现有的词汇已不能表达人们越来越复杂的感情,仰或是缺乏某种感情强烈的叹词以宣泄对日渐增多的新奇事物的惊异。无奈之下,要么借用人家的词汇,实在没撤,就自己挖掘一些来自内心深处的呐喊权当抒发感情的新词。上了年纪的人大多无法接受这种变相玷污语言的行径,难免时常的评论、指责。但他们却总是振振有词:“词,始于无规则的创造,敝人无非是在重蹈前人覆撤而已。何过之有?”说来也怪,总会有一部分人很快接受这种新玩意,并且极力推行。这一类人无疑会被冠上“时代先驱”的名号,换言之,像我这样作为被动接受者,必然是“落伍”了一步。
有时当我实在听不懂同桌的话,看不懂同学的作文时,
我也会有一股莫名的冲动促使自己去阻止新元素的诞生,但每次的冲动仅在刚刚萌芽的阶段就被无情的扼杀在摇篮里了。要说大人们难以接受倒也合情合理,毕竟年龄的隔阂难以逾越;而同是中学生,似乎就没有接受不了时髦语言的道理。诚然,把个人的观点加强于大多数人显然是行不通的,脱离、改造集体普遍行为就是天方夜谭了,那么唯有去适应了。起初我的确难以忍受别人对五千年来纯正的交流工具的玷污,但久而久之,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然而这并不代表我支持和崇尚这种做法,我只是在承受而已。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间交流的加强,这一现象似乎又成为必然,如果是这样,我只希望中国的造词专家多造些融于时代的新鲜词,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取代那些俗不可耐的东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