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奥地利靠阿尔卑斯山的地区,出了不少的乡村诗人,加上奥地利人,本是爱好音乐的民族。他们大部分的人民,信仰耶稣基督。所以每到圣诞节,在这崇山峻岭的一些小镇和乡村里,许多歌唱世家的男女,像中古世纪的吟游诗人,不断的把圣诞歌的词句和乐曲,加以改进或创新。他们很多人,长于弹奏乐器,而且几个人聚在火炉边,就能当场作出新的圣诞歌,成了后来圣诞歌的宝藏。有一些歌曲,也许当时唱唱,或唱过一两年,就被新的圣诞歌所取代了。但是其中的一首,不但流传下来,而且是世界最出名的圣诞歌,它就是大家熟悉的“平安夜”。
据说这首圣诞歌,是阿尔卑斯山下沙司堡的牧若瑟神父,在一八一八年撰写的歌词,曲子则是乐师方济葛鲁伯所作的。不幸它在那乡村圣堂歌咏团的抄写本中,埋没了十多年。后来,被一位喜爱音乐的人发现,就把这首圣诞歌,带到城里的音乐会上演唱,非常受人欢迎。于是,渐渐的流传到奥地利各地,再传到了德国。一八三九年,这首圣诞歌传进了美国,不到几年功夫,就普遍得到人民的喜爱。再经过著名歌唱家的演唱,电台的播放,这首圣诞歌-平安夜,普遍的流传世界,而且各国都有翻译的歌词。不管是不是基督徒,几乎都熟悉这首“平安夜”,聆听的时候,而且会哼唱起来。
关于“平安夜”这首圣诞歌,词句和曲子的写作,有不少的传说,下面所介绍的故事,最为动人美丽。
原来在沙司堡附近的一个小村,住着一位音乐师方济葛鲁伯,妻子亚纳,他们有个天真活泼的儿子小方济。葛鲁伯在牧若瑟神父的学校里,教授音乐;主日则在教堂中领导圣歌队。每晚他回到家里,喜欢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面,弹琴作曲,一家三口过得幸福快乐。不幸的,一八一八年秋天,可爱的小方济,突然因病去世,这一家顿时失去了欢乐,葛鲁伯夫妻二人再也没有笑容。这年圣诞夜,葛鲁伯独自去圣堂,参加子夜弥撒,他的心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的活跃欢欣。圣诞节的欢乐,似乎跟他没关系了。弥撒结束以后,葛鲁伯匆匆的回家,在路边传出儿童们的歌声、嘻笑声,他的心更为沉重。进了家门以后,一片凄凉。他呼唤妻子的名字,没有回答。点上灯,看到妻子亚纳,趴在小方济以前睡过的床边抽泣。葛鲁伯再叫她,她不理。葛鲁伯无奈的叹口气,只好拿起乐器来,想演奏乐曲,来排解妻子的悲伤。
当葛鲁伯打开琴盖,一张字条掉在地上,他捡起来一看,原来是前几天,牧若瑟神父所写的“平安夜”歌词,要他配上乐曲,由于思念小方济而忘了这事。这时候,窗外的夜色寂静,葛鲁伯联想到过去的一切,就坐在灯台前的椅子上,面对着妻子,开始谱“平安夜”的曲子。他边谱边弹边唱。这时候,妻子亚纳听到美妙的歌曲,忘记了其他,慢慢走近丈夫葛鲁伯身边,流着眼泪说:“亲爱的葛鲁伯,求天主宽恕我们吧!现在我明白了天主的圣意,小方济的去世,我们不该悲哀,应当喜欢!因为你弹唱的时候,我彷佛看见一大群小天使,来到我们的房子里,小方济夹在中间,随着他们快乐的唱着:‘救世主诞生了!’”“平安夜”的曲调和歌词,搭配得天衣无缝,聆听的人,不论是否基督徒,都为之动容。如果说它是世界上最美妙动人的歌曲之一,相信没人反对的。
篇二:
随着放学铃声的响起,同学们一窝蜂似的跑出教室,三步并作两步地冲进宿舍……作业、烦恼统统丢掉;快乐、激情,坦荡在胸……
咦,今天是怎么了,同学们一个个像吃了兴奋剂似的?哈哈!让我告诉你们吧,今天晚上就是圣诞节的前夕——平安夜,这虽说是西方的节日,但在此提起,“茫茫”校园,谁人不知。
关于平安夜的一些习俗,我们也是略知一二,如:睡觉前要吃苹果,如果晚上十二点照镜子的话,便可以看见自己年老时的样子。这虽然只是一种传说,可那几分钟神秘的色彩早已将我们的思绪勾了去。
我和其他的几个舍友早已商量好,今天晚上十二点的事后,由我负责将其他人叫醒,一起照镜子。哎!接受了这个关荣而艰巨的任务,不知道今晚上还能不能睡得好。
匆匆洗漱、整理完毕之后,同学们每人摸出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开始细嚼慢咽。这时的样子可比平时的狼吞虎咽好看多了!那姿势真是认真,好像在品味着《西游记》里的“人参果”。
苹果吃完后,熄灯铃也急促地响起,我忙忙地把手表订好点(十二点),便也开始安然入睡。睡梦中期盼着这个美好时刻的到来。
不知过了多少时辰,寂静的宿舍里响起了几丝“滴……滴……”的响声,这个幸福的铃声把我从沉睡里唤醒。顾不得那打着架的双眼皮,也顾不得那几分倦意,忙打开灯,把同伴们叫醒。
他们有的还睁不开眼睛,有的直打哈欠,虽然这么想睡下,但谁也不愿错过这“美妙的一刻”。每人拿起自己的小镜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盼望着奇迹地出现。
大约十来分钟过去了,镜子里浮现出的也只是同学们疲惫的脸庞罢了。我终于坚持不住了,说了一声:“神话怎么可以当真呢?睡吧!”其他人都利落地仰身而睡。周围顿时又是一片静默……
夜更深了,月亮更明了,平安夜地激情渐渐隐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