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过了腊八就是年。”我们家过年,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过腊八自然要喝腊八粥,除了放油、盐、酱、醋以外,至少还要放八种东西:面条、米、蒜、馓子、花生、姜、菠菜、香菜。别以为粥就得是甜的,腊八粥可是咸的。
日子过得真快。到了腊月二十四,奶奶就开始买肉、准备年货了。大人们个个忙得团团转,自然就无暇顾及我们小孩子了。小孩子去买炮玩,炸一下,也算有年味了。
终于到除夕了!我这几天一直待在奶奶家里。我和爷爷、奶奶从大清早就开始贴对联。奶奶家是个大院子,上上下下好多房间。房间多,门就多;门多,要贴的对联就多;贴的对联多,要用的时间不是了吗?对联贴在左右两扇门上,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上下联要对仗工整,还要分出一副对联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千万不能贴错,除此之外,上下联要对齐贴在门上,不能贴歪了,也不能贴得一个高一个低,横批贴在门头上,横批上面再贴一个“福”字,不过,“福”字得倒着贴,寓意“福到了”(福倒了)。贴完了对联就得放炮,“噼里啪啦”地乱响一通,如果离得近一些,非得用手捂着耳朵不可。中午吃饭前还得放一次炮,放完了炮才能吃饭。吃过中午饭还得吃“团圆”。“团圆”就是一块大饼,大饼上面放几颗蜜枣。吃的时候把“团圆”分成一块一块的,每一块上必有一颗蜜枣。我虽然喜欢吃“团圆”,但不喜欢吃“团圆”里的葱,总是把葱挑出来扔了。下午的时候,大人们就开始准备包大年初一的饺子了。
大年初一,要发压岁钱。把报纸垫在地上,跪在上面,给长辈磕个头,然后才能领压岁钱。大年初一,是要吃饺子的。我不太喜欢吃饺子里的肉馅儿,只喜欢吃饺子皮儿,因此还闹出了场戏呢!
镜头一:某年过春节,我坐在桌子前,姑姑坐在我旁边,桌子上有一碗饺子。我抓了一个饺子,把饺馅儿四周的饺皮儿吃了,留下饺馅放在桌子上,等爸爸回来帮我“解决”掉它们。姑姑看我放在桌子上的一个个“小太阳”,忍不住哈哈大笑……
镜头二:爸爸与我“合作”吃饺子。某年过春节,我和爸爸、二叔叔、姑姑一起吃饺子。爸爸与我“合作”,他把饺馅先吃了,剩下的饺皮都归我吃。叔叔见我这么吃,笑着对我说:“我们来比赛吃饺子好不好?我和你姑姑一组,你和你爸爸一组,看谁吃得快。”爸爸对我说:“好啊,我只吃饺馅,你来吃饺皮,分工吃,肯定比他们快。”“那可不一定,”姑姑说,“我们一口吃一个,比你们一个饺子分两下吃快。”结果是,我跑去看电视,他们几个大人还在那儿吃饺子。
过了大年初一,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了。过元宵节吃元宵自然是不用说了,但我却喜欢元宵节有关面灯的事。
淮北有正月十五蒸面灯的习俗。在我看来,面灯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只不过上下两部分在一起罢了。上面部分很像碗的形状,下面部分则是圆柱体。别看它有点“其貌不扬”,但可好吃呢!点面灯也好玩。天一黑下来,就可以点面灯了。在面灯凹下去的地方插一根棉签,然后倒一些油,不要太满,但是要把棉签浇透,最后用打火机把棉签点燃,一个面灯就点好了!这时候关上电灯,捧着面灯就可以把屋子照亮。送面灯也不错,人死后三年,家里的人是不能蒸面灯的,但可以点面灯,面灯是由乡亲们送的。奶奶拉着我的手,给别人家送面灯。人缘好的人可以收几十到几百个面灯呢!
转眼间,年过完了,大家由各忙各的了。淮北人过春节,也有跟别的城市不同的地方。
篇二:
时间过得真快,除夕到了。
早上刚起床,我就急着催妈妈去买烟花爆竹。我和妈妈来到了烟花爆竹专卖店,就被里面琳琅满目的烟花爆竹给吸引住了。那大桶大桶的烟花和爆竹,让我眼花缭乱,分不清哪些是烟花哪些是爆竹。
我和妈妈挑了一些长长的烟花和一个很大的烟花,又买了一些鞭炮。回到家,我就想放烟花爆竹,嘴里还叽叽喳喳地叫着:爆竹、烟花爆竹!妈妈对我说:“晚上再放。”
我艰难地等到了大年三十晚上。这下,我想总该可以放了,但妈妈却说先吃完团圆饭再放。我只好服从。这时,爷爷、奶奶和外婆都来到了我家。他们是来和我们一起共度除夕的。大家坐下以后,妈妈把热腾腾、香喷喷的菜端上来了,有鱼、虾、鸡腿、青菜等等。爸爸则拿来了酒和饮料。爸爸和爷爷喝酒,其他人都喝饮料。大家边吃边谈,其乐融融。我拿起杯子说:“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键康、万事如意。”大家也祝我学习进步。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吃完了团圆饭。
吃完团圆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婆和我一起来到门前的空地上放烟花爆竹了。
首先,爸爸放了十个鞭炮,然后,我开始放烟花。我先拿起一枝长长的烟花点燃,一会儿,烟花就啪啪啪地响起来,五颜六色的烟花飞上了天空,在夜色中闪闪发光,美丽极了。接着,我又放了一个很大的烟花,它发出的爆炸声,比前面的烟花更响,色彩更绚丽,也更壮观!大家都发出了欢快的笑声。
这个除夕之夜过得太快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