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春节里,你用不着睁大眼睛看,就能感到节日的气氛。不信你听,"笃笃笃"、"哈哈哈"、"砰……啪"、"铛铛铛"、"哐哐哐"、"哗啦啦……叭"、"唰……唰……"
我一个人静坐在椅子上,还不到三十分钟,便听到如此多而妙绝的声音。
"笃笃笃……"
"噢,来了。……快请进!"
我打开门,迎进来爸爸的老朋友肖叔叔。
"笃笃笃……"又一家的门被敲开了。据我大略统计,在上午九点到十点之间,平均每八分钟就有一家的门上响起"笃笃笃……"的敲门声。
"笃笃笃……"的声音带来了"哈哈哈……"的笑声。这笑声有粗有细,有重有轻,有中年人的"呵呵……",有青年人的"嘻嘻……",有小孩的"哈哈……",还有那老年人无声的笑。笑声里,小主人同小客人一起玩鞭炮了,"砰……啪……"远远近近的鞭炮声连续不断。
声响最多的地方要属厨房了。听,刀碰菜板的声音,"铛……铛……"、"哐哐……";油锅炸鱼的声音"剌啦……";盘碗相碰的声音,"叮儿铛儿……";忽听"哗啦……叭",不知谁家碗碟打碎了……
听,一个新的声音--,是那么轻,那么有节奏,"唰……唰……"
日月更迭,季节变换,又是一年岁末时。2008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远去,即将遁进历史的长河,再过二十来天……
听,不知是哪家传出了歌声,平稳、轻快。鞭炮在响,笑声不断,歌声阵阵,这都是有声的。然而我们更忘不了留心那无声的。在这无声里,我感到欢乐,一切能为大家默默地做好事的人都会感到欣慰。在这无声里,透过擦得亮亮的窗户,有一大群雪白的信鸽飞过蓝色的睛空;在这无声里,细细体味春天怎样静静地来到;树枝上酝酿着新的芽苞,暖流驱散着寒流;在这无声里,大地春回。
啊,我倾听着这一切声音,又寻找着默默的"无声"。在这音乐里,在"无声"中,我感受了生活的快乐,看到了祖国的欣欣向荣。
这节日的声音,丰富多彩!
篇二:
走过春节,我感受到的不再是质朴与热闹唱尽的繁华,而是初一的悲凉,十五的痛楚。——题记
纷纷扬扬的大雪不停地下着,春节的步伐却丝毫未被厚雪遮挡。眼前的挂历在为它的到来做着最后几天的到计时。数着2010年年最后的几天,我不禁感叹:“春节来得真快!”
儿时的春节还历历在目。辞旧迎新的除夕夜上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山珍海味的佳肴。一家人其乐融融,有说有笑地欣赏春节联欢晚会。记忆中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多么精彩,似乎连一秒钟都不舍得离开电视机。到了零点,父亲将准备好的鞭炮点燃,就这样我们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 初一的早晨,全村人挤到寺庙,祈求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拜完佛,人们来到集市。这里早已成了欢乐的海洋。乡民们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样样绝活看得观众直叫好。挑着扁担的小货郎不停地叫卖着“吹糖人”、“琉璃响”、“猴上树”等。那响亮的吆喝声赛过阵阵鞭炮声。我穿梭在人山人海的人群中,感受那摩肩接踵的热闹,兴奋、快乐无以言喻。
可是,如今的春节悲喜交加。喜的是新的希望将在新的一年开始,悲的是我要强颜欢笑熬过这个无聊的春节。依然是辞旧迎新的除夕夜,一家人却和平日一样,吃完饭各自走进属于自己的天地,丝毫看不到除夕夜的气息。惟有窗外的声声鞭炮验证了今晚的存在。年复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已不再成为期待,老套的小品、老套的歌曲,毫无新意。没有庙会,没有人群,初一的大街冷清得如一个不属于人类的世界。从初二开始,进行了忙碌的走访。其实质就是吃喝。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大吉大利之类的陈词滥调说得心里别扭却又不得不一遍遍反复念叨。形形色色的饮料、酒水挤满了窄小的胃;道道色彩艳丽的菜肴麻痹着欲哭无泪的舌尖。如此不堪重负的节日,我们还要强作儿时的兴奋,观看彻夜循环的晚会,听听属于别人的笑声,感受的却是自己困乏的双眼、无欲的胃、失望的情绪。
信息发达、媒体渲染的今天,人们对春节注入了太多的期望和商业炒作,将春节负荷得实在太重太重。电视里,明星们喜气洋洋的笑脸,真心诚意的祝福声在观众眼里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一种虚伪。网络上,精心制作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却成了网友们纷纷指责的对象。大街上,冷冷清清,似乎新年只存在于家中却不外露在街上。商店里,年味浓烈,“新春大减价”的活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顾客把钱往外掏。有时,几位顾客还为了一件商品争得面红耳赤,让人不禁怀疑:“这些商品莫非全是免费的。”说到底,还不是商场打着春节的幌子,骗取百姓的血汗钱罢了。唉,这样的春节不过也罢!
今年的春节复制着去年的春节,不知道明年的春节是否会让人们眼前一亮。期待着王安石笔下那个“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质朴动人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