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美好的东西都需要仪式感的,比如契约,比如喝茶,比如春节。这种仪式就如同帝王的谥号一般,其实没多大用,但不可或缺,不可或缺就是看似无用的大用。
所谓“年味”,约摸大多数人都能参透一二,可却发觉难以言表。过年本是件时令性的事,可却说它有味道,如此想来,“春节”便由一段原本静止的时光变得生龙活虎起来:鞭炮的硝烟味,正旺的炉火味,喷香的饺子味……甚至还会有“沁梅香可嚼”的腊梅清芬。
小时候都是在农村爷爷家过的年。时过境迁,昔日最朝思暮念的“米粉包子”竟连什么味道也不记得了,而曾经觉得繁琐的“仪式”却历历在目:明明有胶水,女眷们却要忙活好一阵子用面粉煮一大锅糨糊来贴春联;年夜饭前,总要朝着祖坟的方向,一大家子按辈分长幼依次磕头;再如年夜饭中,总有一盆不让动只给看的鱼名曰“年年有余”;除夕夜连小孩子也要守到子时,只因为大人说新旧之交的碰撞会擦出喜庆……
正如虚幻之物需要寻找实物来寄托情怀一样,若仪式感逐渐削弱,那么内容也在递减。如今当我们感叹“春节不能承受之轻”时,那丢失的年味,其实就在这无本之木、无水之鱼中走向标本抑或死亡。正如品茶,真正的味道不在水里,不在杯中,而是人人归山林,这是心中一种幻想。“过年”也是如此。我们过年,也并非为了祭祀而祭祀,为了守岁而守岁,不过是在这种约定俗成中回归昨日种种并祝福明日的新天地。
而这世间,是否存在无需仪式即可登堂入殿直抵本质的事物呢?弗洛伊德说:“没有所谓的玩笑,所有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仪式也是如此,从来没有纯粹的仪式,所有仪式都是内容的反射,没有仪式的内容,或被淡化仪式的内容,本身的存在就很可疑。每至年关,我都不敢轻视其中的味道,它不只取自鞭炮响亮后余下的淡淡硝烟味,更多来自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
让仪式感与“年味”相濡以沫吧。当万千滋味无从说起,只能回首青山,笑看风云了。
篇二:
除夕夜那晚,是在我心目中最难忘的一个夜晚。因为那晚给了我无限的欢乐,让我无法忘怀。
除夕夜那天晚上,我在房间看书,突然听见小伙伴在我家楼下窃窃私语,于是,我打开窗户,探出脑袋,听她们在窃窃私语什么。有一个下伙伴说:“不然我们去吓陈晗思吧!”“好呀好呀”另外一个伙伴拍手说道。我关上窗户心想:她们要来吓我,那我也去吓吓她们。于是,我赶紧穿好了鞋,站在楼梯口,等待小伙伴的到来。
突然,我听见了小伙伴的脚步声,我准备好了,她们一走过来,我就吓到了她们,她们一个个都抱在一起,有的都被我吓哭了,我坐在地上,哈哈大笑,笑得我肚子都痛了。有一个小伙伴说:“陈晗思,你想吓死我们呀!”“谁叫你们也要来吓我,被我听到了,就变成我吓你们了,哈哈哈哈!”我笑着说道。“好啦好啦,我们去进行下一个项目吧!”有一个小伙伴说道。
接下来的这个项目,是我们盼望已久的:精彩的节目。每个人表演的节目都有声有色,有让人高兴的,悲伤的,还有…………但是,在我的心目中,我觉得一个小伙伴表演的最有特色。那就是名字叫蓝娟的一个小伙伴,她表演的是讲笑话,她讲的笑话很好笑,一个个小伙伴都被她逗的嘻嘻哈哈,有的人 还坐在地上笑。你们想听一听他讲的笑话吗?让我来跟你们分享分享我的快乐吧:有一天,赵爽死了,他的妈妈在家里放声大哭:“爽啊,爽啊!”邻居看见了,就问他怎么了,他妈妈说:“爽死啦,爽死啦!”你们觉得这个笑话好笑吗?我觉得很好笑。可是我觉得其它的伙伴表演的也很有意思,但是蓝娟给我的快乐会多些。
除夕夜那晚给了我无限的的欢乐。睡觉时,我一直在回忆着那些快乐,不久,我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不知道下一个除夕夜什么时候到来,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