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性源自修养

发布时间:2017-06-12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不是所有男人都是君子,也不是所有女人都是淑女。他们都是炼出来的。
在现代人眼中,品德高尚的男子可谓“君子”,贤良淑德的女子则可谓“淑女”。古人有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的就是品性与修养之间的完美搭配。古人所谓的君子与淑女,不是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绅士气度与端庄大方,更应该是有良好的心灵的修养。所以说,一个人的品性是由他自己的修养决定。
孔先生一生都在向“君子”的方向发展。他十五岁便立下志向学习;三十岁学会独立,学会如何处世;四十岁不会被外界事物所诱惑,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五十岁知道了上天赋予了自己的使命,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六十岁听着别人说话就能分辨出是真是假,能够明辨是非;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但是不会超越了界线,始终在道德的范围之内。孔先生是这样修身的,在这七十多年的时光里,孔子日积月累的修养,终于可以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品性了。
君子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无知文人。至少,君子在内心修养方面做得比小更好。君子在感情方面会“成人之类”,小人则是“成人之恶”;君子在处世时“坦荡荡”,小人则是“长戚戚”;君子担忧的是“道”,小人担忧的是“贪”;君子以文会友,小人以利会友;君子学会“泰”、“和”、“周”,小人学会“骄”、“同”、“周”。明代的王守仁说过“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想要得到德,必须先要修养品性。一棵树的溃烂从根开始,一个人的朽败由心而发。
淑女也不能只会琴棋书画绣花针。现代人更注重的是女子的修养如何,不同的人的眼中的淑女是不同的。在项羽眼中,虞姬是淑女;在吕布心中,貂蝉是淑女;在唐玄宗眼里,杨玉环是淑女;在徐志摩心里,林徽因是淑女。这些女子都有不同风格的修养和品性,致使她们成了他们眼里独一无二的淑女。
淑女也不是一天两天也可以炼出来的,这需要将自己的行为收敛或修剪,在这艰难的过程中重新塑造形象。“东施效颦”的例子实在是经典。本身就是一滩污泥,单靠改变形状,却改变不了自己的本质,修养是自己的偷不走也学不来。池田大作说过:“教养不是轻易地从别处买来贴在身上的东西,而是从你本人的生命里,皮肤底层渗透出来的光彩夺目的情操。”
好的品性不是在一个晚上就能建成的。它需要意志在时光里慢慢打磨,最后变成一块光彩夺目的宝石,君子之所以好求淑女,是因为能彼此欲望和培养更高尚的情操,使自己的品德得到进一步升华。
人品需要修理,性格需要培养。总而言之,品性是修养在时光这口锅中慢慢熬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