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

发布时间:2017-09-15  编辑:admin 手机版
  在今天这个物欲纵横的社会,“道”在人们的心中已经逐渐销声匿迹了。媒体报导的新闻总是被一些道貌岸然的企业曝光不为人知的丑闻而占去了所有的头条,令人触目惊心。很多不法商家因为抵制不了欲望,在利欲诱惑中行走,在世故中提炼经验,这种社会的毒气无孔不入,令消费者防不胜防。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教认为人最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只是后来社会人口日益膨胀,人与人之间,共同为了有限的名和利争夺不休,互相攻于心计,凡事以“利”为先,贪婪之心蠢蠢欲动,最终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才会演变成今天这个浮躁得让人窒息的物质社会。
   “五色,五音,五味,畋猎,稀品”这些奢侈的物质生活从古代富贵人的身上通过时代的接力棒传至今天每一个人的手里,人们纵情声色之娱,社会风气日趋腐朽糜烂,是欲望和贪婪滋生的温床。当价值观和道德观严重扭曲的时候,每个人都将不可避免地遭遇悲剧,包括自身。所以在悲剧还没有上演之前赶紧悬崖勒马,“为腹不为目”才能让自己全身而退。从此清静无为,“顺天之时,随地而性,因人之心”,按中庸之道的原则行事。
  晋代嵇康好道,以“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为修行宗旨。他豪放不羁,漠视虚伪的世俗,把真正的友谊凌驾于一切物质利益之上。这种不慕荣华的高尚情操,使得嵇康超然脱俗,四海之内皆兄弟,每个朋友都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乐善好施的良好人格。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像嵇康那样,把欲望和利益看作是“贱物”,而把真正的感情看作是心灵的信仰,对它心生敬畏,那么社会必定是一片祥云之象。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为人处世最高的原则即是上善若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其争。如何减少欲望,如何清心寡欲,即减少私心与杂念,使本性慢慢返复到淳朴的状态,与道结合。多体验人间疾苦,多做善事,多读有益的书籍,把奉献当成家常便饭,这些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
  佛说,所谓道人之心,应当质朴无伪,无背无面,眼看耳听,自然而然,不用拐弯抹角,也不用闭眼塞耳,好比秋水澄净,清净无为,淡泊无碍,所以叫做道人,也叫无事人。
  这就是自然之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