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和许多国家一样,都有自己的节日,我们中国有很多节日:春节,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等,这些节日中,庆祝得最轰轰烈烈的,习俗最多的,非春节莫属。
春节的习俗实在历史中沿袭下来的,比如“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的扫尘,扫尘在民间的说法是因为“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另一种习俗是大街小巷都看得见的,没错,就是贴春联和窗花。春联也叫春贴、对联、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而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除了这些贴的,还有守岁,拜年,点爆竹,蒸年糕,包饺子等习俗,在小孩子眼中,也许拜年是最好的习俗,因为拜年可以得到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你们知道饺子的来历吗?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辞官回乡时,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等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
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以后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1400多年的历史让饺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饺子渐渐成为中国饮食的代言词。
中国的春节习俗,真是令人向往。
篇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用这句诗来形容今年的春节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市区里已被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十几年了。打我出生起,除了在郊区外,从未在市内燃放过烟花爆竹。今年可是第一年解禁呀!太爽了!哈,哈…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全家人张罗着丰盛的年夜饭。绷不住的,不到五点就开放了。我们也是如此,表妹格格捧着二十多盒摔炮来了,我俩马上在院子里“啪,啪啪!”地一口气放了十几盒,又试着两个一起放“噼噼,啪啪!”实在是太有趣了!好不容易熬到了晚上七点,由我和表妹主持的家庭晚会也开始了,猜谜、踩气球、抽奖等游戏令每个人都非常开心。虽然我和表妹仍然一本正经地按事先安排的程序主持着家庭晚会,其实窗外的火树银花早就把我们的心带远了,我匆匆地将节目赶到了最后一项——抽奖!
我一边闭着眼睛在袋中摸索,一边想着该用什么当作奖品。“哈,是老爸!”我扫了一眼四周,突然眼前一亮:“对了,去放爆竹!”我将装鞭炮的纸箱推给了爸爸,然后飞快地穿上外套向外奔去,爸爸他们也是,原来每个人都已经迫不及待了呀!
我们从家里出来,外面的夜空早已是流光溢彩,四面八方的爆竹声震耳欲聋,东南西北的烟花光焰万丈。一秒钟也等不住了,我们拿出烟花爆竹也尽情地燃放起来。
接近午夜十二点,整个城市的上空火花满天,绚丽多彩。你看!钻天猴“嗖——”的一声窜上了天,象火箭似的;那朵朵烟花在天上飞舞着,有的象光彩照人的钻石;有的象光洁绚丽的丝绸;有的还象拖着长尾巴的流星呢!“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彻云霄,划破了寂静的黑夜。人们的欢声笑语与喜庆的鞭炮声,汇成了一首和谐、雄壮的交响曲。
放完烟花爆竹回到屋里,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出锅了,我们有说有笑地吃着饺子,彼此之间传递着祝福。此时此刻,我是快乐的,送走旧岁了,我有好多好多的愿望,不过今天这么热闹,每个人都兴致勃勃的,实现不实现只要开心就好。
“新年快乐!”这是我对每个人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