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抗日战场上的枪声已消匿了近七十年,但那场战争的硝烟仍未散去。几十年过去,留在人们心中的应早已从愤怒与仇恨转化为对历史的深思,对国耻的反省,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然而中国的文艺市场上却产生了一批“抗日神剧”,仅映出一种将屈辱的历史娱乐化的倾向。但我想说,历史从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请还历史以严肃,还战争以残酷。
抗日剧其实由来已久。《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经典影片、文学作品伴随着父辈的成长,给了他们最初的爱国主义教育。抛去技术水平所限,早期的抗剧制作可谓精心,脱胎于小说的剧本也历经打磨。英雄形象虽有平面化之嫌,却也是一种正面积极的引导,总体看来是用心之作。
如今的抗日剧竟依托高科技的特效制作出“手撕鬼子”“手枪射飞机”等场面,这在我们这些已有独立思想的观众看来自然是一笑而过,但这对于还处于启蒙阶段的小朋友而言,是否是一种严重的误导?给他们造成“战争很有趣”的印象?如此想来,这实在是令人后怕。
其实中国的战争剧对于战场残酷的刻画一直是轻描淡写,有意弱化的。《拯救大兵瑞恩》中开场便是惨烈的诺班底登陆的场景。坐着小艇的新兵,上一秒钟还在勤问胸前的十字架祈求上帝保佑,下一秒便被流弹击中了眉心;士兵们纷纷跳入海中企图逃生,却没想被摄入水中的子弹打死……奥马哈海滩几分钟内便被染成血红,残肢断臂零落着。真实的战争势必比电影中的还令人胆寒,而这样呈现出来的作品会让人被震慑于眼前的残酷与惨烈,从而激发起对和平生活的珍惜,这才是战争片的目的——描写战争是为了反对战争;还战争以残酷才能还和平以宝贵。
出于对人们心灵的保护,或出于更重要的宣扬爱国主义的目的而弱化战争并无不妥,但将战争娱乐化便是根本性的错误。孩子们认为“手撕鬼子”很酷;认为“骑摩托梳背头”的才是英雄;认为躲在暗处打两发弹弓就是战争。他们会以为“战争原来这么轻松”,这不是赤裸裸的教唆又是什么?
文化一旦进入市场化便必然会被利益、金钱而左右,日趋娱乐化。在批评无良的导演、编剧不尊重历史,不还原战争,唯利是图的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公众对于“神剧”的口诛笔伐,这出于一种对历史的郑重与对战争的反思。
抗战作品,不论是影视、歌曲或是小说、文学,都不是一种单纯的娱乐与消遣,它们应更多从“娱乐公器”转变为“文化益器”。
是的,战争已过去了70年,但硝烟并未散去,警钟依旧长鸣。如何在人们心中种下和平的种子?请还历史以严肃,还战争以残酷。
篇二
今天,一场盛大的阅兵式在中国展开,这是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华彩篇章。70年在人类历史上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是沧桑巨变,这场抗战胜利阅兵所呈现出的国威军威,绝非酸腐之辈污蔑的炫耀武力、劳民伤财,而是献给全世界的“中国礼物”。
70多年前,中国军民为生存而战,令人遗憾的是当时国力贫弱,绝大部分先进武器都仰赖国外输入。在反法西斯的旗帜下,世界正义力量纷纷伸出援手,苏联援华航空队、美国飞虎队先后在中国的天空与日寇血战,白求恩、柯棣华等国际友人远渡重洋而来为抗战献出了生命。正是因为抗战胜利具备如此鲜明的世界性,这次阅兵式特意请来了不少曾经并肩作战的老战友、老朋友。今天,这些耄耋老人会惊讶地发现,眼前这支军队,眼前这个国家,与他们的记忆天差地别:地面威武雄壮的装甲洪流、空中遮天蔽日的钢铁雄鹰,都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支队伍还拥有巨大的威慑力量,足以将侵略者的邪念扼杀在萌芽之中。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支军队是中国的守护者,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军队和17个外军方队或代表队一起昭告世界,正义的力量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复活。
自18世纪以来,率先完成工业化的西方列强开始了血腥的殖民扩张,不仅在物质上压榨众多后发民族,更在意识形态方面刻意回避工业优势这一核心要素,转而用宗教、历史、文化等非物质因素混淆视听,并通过媒体优势反复灌输,逐渐建立起了“西方中心论”的神话。虽然二战后全球殖民体系被打破,但凭借科技优势和经济优势,西方中心论又通过新自由主义得以借尸还魂,臭名昭著的种族优越论被更具迷惑性的文化优越论和制度优越论所取代。拉美、非洲、中东、南亚……世界各地的人们曾经与之坚决斗争,但因为种种原因遭遇挫折没能实现赶超和复兴。
只有中国,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经济腾飞,追赶世界领先水平也指日可待。这一次阅兵,有很多后发国家的元首也来观礼,他们眼前的每一件兵器都见证了中国工业体系的强大力量,而在我们的工厂里,还有比这次阅兵所展示的更为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的发展鼓舞着广大后发民族,只要不迷信西方、盲从西方,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就有可能实现国强民富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