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 纰
(紕)
pī ㄆㄧˉ
◎ 布帛丝缕等破坏散开:线~了。把这一团毛线~开。
其它字义
● 纰
(紕)
pí ㄆㄧˊ
1. 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素丝~之”。
2. 所镶的边缘:“缟冠素~”。
其它字义
● 纰
(紕)
bǐ ㄅㄧˇ
◎ 古代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所织的兽毛布。
详细解析
详细字义
◎ 纰
紕 pī
〈名〉
(1) 疏忽;谬误 [mistake]
五者一物纰缪。——《礼记·大传》
(2) 如:纰越(过失,错误);纰妄(谬误虚妄);纰戾(讹错;不合情理);纰乱(错乱);纰僻(错误)
(3) 通“妣”。已故的母亲 [deceased mother]
自伤纪考纰。——《金广延母徐氏纪产碑》
词性变化
◎ 纰
紕 pī
〈动〉
(1) 布帛、丝缕等破坏披散 [dishevel]。如:纰疏(布帛经纬松散);纰薄(布帛之类丝缕稀疏);纰缦(经纬稀疏的帛);纰纇(布帛等织物稀疏而有毛病。犹言次品);纰软(稀疏柔软)
(2) 另见 pí
基本词义
◎ 纰
紕 pí
〈名〉
(形声。从糸,比声。本义:缘饰;边缘) 同本义 [edge with lace,border,etc.]
从糸,比声。谓氐所制毛布。——《说文》。按,此字本当训“缘”也。
纰,缘也。——《广雅》
缟冠素纰。——《礼记·玉藻》。注:“边缘也。”
词性变化
◎ 纰
紕 pí
〈动〉
(1) 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 [rim with lace]
纰,饰也。——《尔雅》
素丝纰之。——《诗·鄘风·干旄》
纰以爵韦六寸。——《礼记·杂记》。注:“在旁曰纰。”
(2) 另见 pī
字形
中国大陆宋体
台湾细明体
韩国明朝体
旧字形
字源
小篆
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