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拼音 [bàng] [bēi] [bèi] [pǒu]
部首 总笔画12
笔顺一丨ノ丶丶一丶ノ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bàng ㄅㄤˋ

 1. 古同“棒”,棒子。

 2. 连枷,一种农具。

 3. 星宿名,“天棓”的简称。

 4. 根。

其它字义

pǒu ㄆㄡˇ

 1. 舖在高低不平处的跳板。

 2.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

其它字义

bèi ㄅㄟˋ

 ◎ 〔五~子〕同“五倍子”,五倍子虫寄生在盐肤木上形成的虫瘿,含有单宁酸,可以入药,也可以做染料。

其它字义

bēi ㄅㄟˉ

 ◎ 古同“杯”,古代盛羹及注酒的器皿。

详细解析

详细字义

bàng

〈名〉

(1) 棍,杖。“棒”的俗字 [rod;stick]。如:棓击(用棍棒打)

(2) 梿枷 [flail]

(3) 另见 bèi

其它字义

bèi

(1) ——“五棓子”( wǔbèizǐ)即“五倍子”,药名

(2) 另见 bàng

字形
棓的中国大陆宋体 中国大陆宋体 棓的台湾细明体 台湾细明体 棓的香港明体 香港明体 棓的日本明朝体 日本明朝体 棓的韩国明朝体 韩国明朝体 棓的旧字形 旧字形
在线咨询
字源
棓的小篆 小篆 棓的楷体 楷体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详细解析

详细字义

bàng

〈名〉

(1) 棍,杖。“棒”的俗字 [rod;stick]。如:棓击(用棍棒打)

(2) 梿枷 [flail]

(3) 另见 bèi

其它字义

bèi

(1) ——“五棓子”( wǔbèizǐ)即“五倍子”,药名

(2) 另见 bàng

字形
棓的中国大陆宋体 中国大陆宋体 棓的台湾细明体 台湾细明体 棓的香港明体 香港明体 棓的日本明朝体 日本明朝体 棓的韩国明朝体 韩国明朝体 棓的旧字形 旧字形
在线咨询
字源
棓的小篆 小篆 棓的楷体 楷体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