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龙的由来

时间:2024-01-31 10:26:50 许清 简笔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龙的由来

  由来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事情发生的原因,指历来,自始以来;从发生到目前,由来已久。接下来小编整理了关于龙的由来,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由来:

  龙图腾形成的原因,一种说法认为源自黄帝的釜山合符。《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

  历史起源:

  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张果星经》云:“又有辅翼,则为真龙”,认为有翼方是真龙。如西周有大量身负羽翼龙纹器皿,乃至青龙在先秦纹饰中也有羽翼,一说青龙为祖龙。封建时代,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而西方神话中的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

  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形成:

  “龙”在商代形成的一个突出标志是龙开始有了角。当然这时龙角的形状还不固定,有的如长颈鹿,角呈锥形;有的如绵羊,角向后卷;也有的如花冠,还有的似羚羊,此外还有前卷型、虎耳型、螺旋形等各种形状。商以前的龙形象中并没有角,在商代龙却生出角来,其中原因,在于商代对“角”的崇拜。

  在动物中,角一般是雄性动物才会生有,而且硕大强壮的角,往往是强壮有力的象征,因此角受到远古先民们的重视和崇敬,成为祭祀等宗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商代对角的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但祭祀的牺牲必须有角,而且依场合的不同,角的大小形状也有不同。祭天地时用作“牺牲”的牛,角要如茧栗大小;祭拜祖先时用作牺牲的牛,角以能握在手中而不出把才算合适;宴请宾客用的牛,角要一尺长;有时用来祭祀的牛,还要求两角要平齐,绝对对称,要有光泽。《诗经·周颂》中曾有赞美角的句子:“杀时敦牡,有俅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诗句的大意是:“杀了那头公牛吧,它的角又弯又美,用它来祭祀天地社稷,就可以继承祖先的神力。”商人给本来无角的原龙加上各种角,是因为他们认为角有神性,有了角,龙就更有了沟通天地的神性了。有了角之后,原龙纹就摆脱了原型动物的形态,而成为一种与世间任何动物都不同的神兽。商人还用相同的手法,托像虎、猪、鳄等动物的不同器官加到龙的身上,从而使龙的形象更为神奇。这种经过艺术改造加工后的龙,与我们现在见到的龙形象已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个别形体部分的差异。

  不仅原始宗教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成为“龙图腾”形成的源头之水,一些奇特罕见的自然现象也汇入了龙形成的溪流之中。由于龙的形象怪异、能力神奇、有通天的本领,一些奇特的或形象有某种相似的自然现象也被附会成“龙”。如《山海经》中记载说,在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一座山,称为章尾山,山上有一条“烛龙”,这条龙人面蛇身,体长千里,两眼立生,就如两条直缝。它以眨眼来控制昼夜的变化和时光的流转,闭目为夜,睁眼为昼。

  考察龙的形姿,首先要弄明白,究竟什么是其基调、主干或主体原形。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从龙一出现的初期,一直延续下去,恒定不变,而且是构成龙的主体部分,缺了它,龙就不成其为龙,这才是龙的基调、主干或主体原形。在龙的身上,倘若抽去了蛇的躯体,那龙便不再存在了。龙变来变去,头有时像鳄鱼,有时又像马;它的脚有时像蜥蜴足,有时又像狗爪;唯有蛇的修长的身子从未变过。远古,崇拜蛇的氏族部落很普遍。蛇有很强的生命力,正符合原始先民的愿望。蛇对人又有很大的威胁,尤其是毒蛇,能致人于死命,使人畏惧。《山海经》中各式各样的神,有不少便是蛇身或龙身。蛇本身便具有多民族性,用现代话语,便是那时的蛇崇拜,很有群众基础,以它作为龙的主体,这种民族大融合的标志,即使被兼并者也愿意接受。中国龙的正式形成,大概开始于夏禹时期,禹巩固了在中原的地位以后,以蛇结合其他部族图腾而创造龙的社会条件已成熟。龙是适应国家的出现而被造就的。因为蛇崇拜的覆盖面大,以蛇作龙的主体,能得到炎黄后裔南北各民族的认同。龙是多元文化的结晶,一旦形成,便牢固树立了它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权威地位。

  “龙”是怎么形成的?历来众说纷纭,有从鳄、从蛇、从蜥蜴、从马、从猪、从闪电、从虹霓等等说法,我们持“模糊集合说”。其思路是: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是以原始思维面对身外世界的,而原始思维又是以直观表面性、整体关联性、非逻辑的神秘性和群体表象性为待征的“模糊思维”。这样的思维足以导致我们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确、不唯一地将身外世界的种种对象,集合、升华成若干个“神物”,然后加以崇拜。这个“神物”,体型是很大的,而且是能大能小的;肤色是多样的,而且是能明能暗的;还应当是有头有尾的,能起能卧的,擅爬会游的,弯转曲折的,快速行进的;能量巨大的,能上能下的,善于变化的,天上可飞的,水中可藏的,集合了种种“水物”特性的,又和雨水有着特别特别密切关系的。

  该怎么称呼这个“神物”呢?人们发现,雨水降临时,乌云汹涌,电光闪闪,相伴随的,是“隆隆”的雷声;海潮涨落,龙卷风吸水,泥石流下山,也都发出“隆隆”的声响;而鳄、牛、蟒蛇等动物的吼叫,也和“隆隆”声接近;而“隆隆”声本身具备着粗壮、雄浑、深沉和悠远等特点,给予人的感觉是恐怖、壮烈、崇高和神秘。于是,人们就取其声,将这个模糊集合起来的“神物”,以“隆”这个音呼之了。这种“神物”就叫作“龙”。

  龙的介绍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为鳞虫之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相传龙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等,与凤凰、麒麟等并列为祥瑞,古代主要寓意皇权;神话故事有画龙点睛、哪吒闹海、日月潭等。《氏族典》中提到:“祖龙,老龙也。”而“老龙”即应龙,所以应龙是“龙之始祖”。又因为应龙背上长有双翼,而有辅翼者,才可以算得上是“真龙”。

  《尔雅翼》记载“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论衡》记载“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身”;《广雅》记载,龙有蛟龙、应龙、虬龙、螭龙四种。

  龙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的图像和意义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从最初的较为简单的形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龙的形象。例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以及战国时期的龙形象,都反映了龙的演变过程。

  龙的象征意义:

  龙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实体,它在历史上还被用作帝王的象征,象征着权力、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地位。此外,龙还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角色,拥有多种超自然的属性,如能兴云布雨、变化莫测等。

  1.权力与皇权

  龙自古以来就是权力的象征。在封建社会,皇帝被尊称为“真龙天子”,作为天命和皇权的象征。龙袍、龙椅、龙旗等皇家用品都寓意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此外,龙还成为了皇室建筑、皇家礼仪等方面的重要元素。

  2.民族精神与繁衍昌盛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民族的团结和精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龙的传人”自居,强调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在传统观念中,龙还被认为是繁衍生息、兴旺发达的象征。龙凤呈祥、龙马精神等成语充分体现了龙在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3.风水文化与建筑艺术

  龙在中国古代风水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风水学说,龙是山脉的象征,山脉中的“龙脉”被认为具有吉祥的气场。因此,选址建筑时人们常寻找龙脉所在,以求风水吉祥,兴旺发达。此外,龙在古代建筑艺术中也有广泛应用,如屋脊的脊兽、雕梁画栋上的图案等,都是龙的艺术表现。

  龙的多样性:

  龙的形态多样,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龙形象。例如,良渚文化的兽身龙、查海遗址的蛇形龙,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龙形象,都展现了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龙的文字表达:

  汉字中的“龙”字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从甲骨文的简化到秦系的简牍,再到汉代《说文解字》中的固定描述,龙的形象和意义在书写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规范和完善。

  龙的故事传说

  龙帝与天帝

  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铜矿,把开采出来的铜铸成一只很大的铜鼎,放在荆山脚下。铜鼎铸成时,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升天。黄帝就骑到龙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还有妻儿也都纷纷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这时,龙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挤不上,一个个都抓着龙的胡须。龙髯受不了重量而断了,黄帝带着的弓也被拉落下来,臣僚们只得抱着龙髯和弓号哭。黄帝升了天后便成为了天帝。

  黄龙即是龙帝,五行属土,位居中央,是龙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观中天庭的主宰。在汉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黄龙者,四方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王者不滤池而渔,德达深渊,则应和气而游于池沼。”说明了黄龙的形象。

  龙抬头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龙,象征着威严,也象征着吉祥。关于龙的传说,也常寄托着老百姓的希望。在各地都有兴建的龙王庙,就是老百姓对风调雨顺的向往。二月二,龙抬头,也是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二月二,又被称为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形象评价

  龙象征着吉祥、喜庆、团结、进取、腾飞。

  民俗活动

  舞龙

  “舞龙”的习俗,相传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据史书记载,舞龙在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的节目之一。早在汉代(前205年-219年),杂记记载: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当时,“舞龙”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主要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龙的类型有:彩龙、火龙、水龙、板凳龙、草龙等五种,其中火龙最有特色。耍火龙时要用烟火冲烧,民间谓之“烧花儿”,烧掉秽气。其花儿通常有纸花、竹筒花、牛欠花、生铁水花等。

  龙在现代的传承与创新

  1.现代文化符号与传统节日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现代文化中仍然具有很高的辨识度。许多国家级文化符号,如国宝级文物、文化遗产等,都与龙息息相关。此外,在传统节日中,龙也是重要的元素,如舞龙、踩高跷等民间表演,都强烈体现了龙的文化内涵。

  2.现代文学与影视作品

  随着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许多现代文学、影视作品开始关注和挖掘龙的文化价值。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的“神龙岛”、电影《龙门飞甲》等,都是龙文化在现代创作中的传承与发展。这些作品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满足了现代人对神秘、奇幻的追求。

  3.体育赛事与文化活动

  龙在现代体育赛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龙舟赛、龙舞大赛等。这些赛事不仅展现了龙文化的魅力,还激发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同时,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中,龙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表演、中华文化节的龙舟竞渡等,都吸引了众多海内外观众,彰显了龙文化的独特魅力。

【龙的由来】相关文章:

人的由来10-06

清明由来07-09

风筝的由来10-10

马年的由来09-22

清明由来07-09

汉字的由来12-21

对联的由来01-20

古诗的由来02-23

唐诗的由来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