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学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把结构层次作为记忆线索,形成记忆网络。
一、课文知识与理解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徧( )
下视其辙( ) 遂逐齐师(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肉食者谋( ) 夫战,勇气也(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2)齐师败绩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2、民弗从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则请从
3、曹刿请见 4、又何间焉
战则请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其乡人曰 6、肉食者谋之
公问其故 公与之乘
望其旗靡 登轼而望之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2、公将鼓之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2、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3、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4、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5、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6、虽不能察 古义: 今义:
7、再而衰 古义: 今义:
8、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9、必以情: 古义: 今义:
(六)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
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八)文学史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我国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的是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为鲁国史官 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故文中称齐军攻打鲁国为“_____________”。
二、比较阅读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王者何贵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
(2)小惠未徧 徧:____________
(3)战则请从 从:____________
(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非: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列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译文:
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曹刿论战》参考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jiàn mǐ biàn zhé suì bǐ bó móu fú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 军队 )(讨伐,攻打) (2)( 大败 )
(3)( 不 )( 虚报夸大 )
(4)( 诉讼案件 )(即使 )( 明察 )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原因,缘故 ) 2、民弗从也( 服从,听从 )
彼竭我盈,故克之( 所以) 战则请从( 跟从,跟随 )
3、曹刿请见(请求) 4、又何间焉( 参与 )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
5、其乡人曰(他的 ) 6、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
公问其故( 他,指曹刿 ) 公与之乘( 代曹刿 )
望其旗靡(他们,指齐军 ) 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 )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 名作动,赐福,保佑 ) 2、名作动,击鼓进军)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3.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愿动词
4.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6.古义:即使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7.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8. 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9. 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六)翻译句子
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3、(后来)我看到他们车辙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夫大国,难测也。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惧有伏焉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2、 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 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6、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7、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
战前: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
战时: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战后: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
8、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1)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
(2)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
(3)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
(八)文学史常识
左丘明 齐师伐我
1、(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 (3)跟随 (4)不是 评分:共2分。每空0.5分,意思对即可。 2、B 评分:共2分。 3、(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 评分:共2分。每句l分,意思对即可。 4、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