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米粉经典散文
离开故乡已经20来年了。不知道是离乡日久还是年岁渐长,近来思乡之情是愈来愈浓了。最突出的思乡表现,是愈来愈想故乡的各种吃的东西了。也许说起来好笑,排在想吃第一位的,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一种普通的小吃:米粉,汤米粉。在外面这么多年,不是没有吃过米粉,广西的桂林米粉、云南的过桥米线、广东的米丝,等等,都吃过,但始终吃不出故乡的米粉的味道。
说故乡的米粉好吃,先要从原料——米粉说起。那时候,小镇只有一家做米粉的小作坊,我们去买米粉的时候常常要排队,因此也就常常亲眼目睹了做米粉的全过程。做米粉,最先是配米,就是往大米里按一定的比例掺入糯米,米配好后淘洗,入大锅煮熟。说是大锅,其实每次最多也就是煮十几二十斤米。现在已经很少有孩子们见过那样的烧木材的大锅煮饭了,煮饭的时候,先用大火把水烧开、烧干,水干后转用小火慢慢把饭焙干、焙熟,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饭底会形成一层“锅巴”,闻到“锅巴”香,饭就基本上煮熟了。饭煮熟后装到一个大木桶里舂,一直舂到饭粒全部糜烂并粘成了一整块,才最后压制成米粉。成品米粉比桂林米粉细,比过桥米线粗。
这样做米粉现在很少见了吧?先说原料,现在的米粉能够保证全部是大米就是好的了,按一定的比例掺入糯米那是想也不要想了。纯手工制作也是不可能的了,都是机制的,因为少了“煮”、“舂”这两个过程,机制米粉煮的时候容易断,而且煮过米粉的水变成了米汤,看着就不爽;不像手工做出来的米粉煮起来不容易断,煮过米粉的水也清清爽爽,吃起来还特“筋道”,有“韧”性。(这个,北方的朋友想一想机制面条和手工揉制的面条的区别就知道了。)
再说煮。一般,我们在自己家里煮的米粉已经够好吃了,但因为家里条件有限,所以要想吃到真正美味的米粉,还是要到街上的小店或者早餐摊子那样比较专业的地方。街上的米粉事先都已经用水泡软了,煮的时候先把米粉装入一个用篾做的漏勺里放进开水锅里煮,接着在一个大碗里准备汤,就是一点高汤料,这种用骨头慢火熬出来的汤,用来下米粉特别地鲜,加一点肉末、葱花就行了。准备好汤料,米粉也煮熟了,提出来以后迅速在一个冷开水锅里过一下再下到准备好的`汤里就成了——这样煮出来的米粉才更“筋道”,而且冷热合适,端上来就可以吃。现在去外面吃米粉的时候,不管是吃桂林米粉还是吃过桥米线,也许没吃到正宗的吧,都看不到过冷水这道工序了。味道先不说,端上来烫烫的难以下嘴,总要让人等半天,碰上赶时间的,真要急死。
有的人担心那个冷水不是冷开水,不卫生,怕吃坏肚子,其实大可不必担心。那种小镇,做生意靠的是回头客,最讲信誉,万一有一个客人吃坏了肚子,信誉立马就毁了,生意也就做不成了。
米粉煮好,桌上还有各种调料,酱油、老陈醋、胡椒粉、辣椒、酸菜,客人可以由着自己的口味放。吃着这样美味的米粉,真是一种享受啊。——当然,我们也不常吃,毕竟美味的价格不菲,那时一个馒头一分钱,一个糖包子两分钱,一个肉包子五分钱,而一碗米粉需要一角五分钱,算是很奢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