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过年的散文

时间:2024-06-29 13:04:26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过年的散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过年的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过年的散文

过年的散文1

  在一盏茶香里闭关,不为修行,只为静心。带着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心境,沉静一颗在纷乱浮世里烦躁不安的心;在一盏茶香里闭关,不为顿悟,只为开怀。持一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洒脱,将生不带来,死不随去的名利耀环抛出心怀;在一盏茶香里闭关,不为参禅,只为放下。怀着一份"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放下那些在情尘爱世里紧叩于心的诸多放不下!

  世间众生,芸芸凡者,匆匆入世,从此沧红尘溟,一世天涯孤路,海角劫缘,不知风波恶,道阻且又长。每个人,都捎带着与生俱来的颠沛命运,在各自的路上尽付所力,活在别人眼中的自己,与活在自己心中的自己,往往背道而驰。像极了一个舞台之上的怜人,台上笙歌四起,光彩四射,台下独自寂寞,独自悲凉!多想,活成自己心中的那个自己,可命运早已经为我们布好了天罗地网,任你挣扎反抗,都事与愿违;于是,我们在这张天罗地网里,活成了别人眼中的模样,或许别人羡慕嫉妒,甚至恨,而我们未必见得欢喜心底。自己内心的愁苦难诉,除了自己,终是无人能懂得!

  无人能懂,便自拾心情。疲于生活的无奈,忙于生活的琐碎,想"偷得浮生半日闲",亦成了一种奢侈。故而很多时候,闲便往往只是在那一盏茶的光阴里。落下了心,闲下了情,所有过往经年的难舍难忘,随着那一片片在花鸟点缀的杯盏中,随沸水起落悬浮的茶叶慢慢沉静,你看它们,抒怀惬意的静卧安好;所有凡尘扰世里的喜悲哀怨,亦随着那一缕缕幽幽的茶香,飘之而去,散之不见。在那一盏幽幽香茗里,闭上双眼,关上心门,不记时间,忘了自己,澹然忘机。让静,静到极致;让忘,忘到干净。每个人,都应该适时的,有那么一盏茶的光阴,让自己的心,得于休憩片刻,为了更从容的应对生活的诸多烦恼和种种压力!

  茶因最早生长于寺院,故而茶与禅,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众生凡者,来而又往,真正与禅结缘者,甚是寥寥,人心生而七情六欲,甘于深山古寺过着简单枯燥的`行持生活,严守清规戒律,参禅悟禅的人,定是前世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更多人,却是宁愿流连于午夜阑珊灯火处,醉酒当歌;或是终其一生,寻找一份烟火爱情,携手朝夕。每个人心中的人生各有不同,但总会有忧愁生,哀怨起,求不得。凡此种种的悲落,原于欲,起于心,这种纷繁复杂的心事,也只有那青翠苍茫的山野间,承天地灵气,聚日月精华的茶叶所冲泡出的茶汤,才能化解开来!

  或许忙于生活的我们,根本无心于青山白云的山野间,在葱茏翠绿的甘泉下,拾些许柴火,搬几块石头,取山泉水入壶,煮茶品茗,慢渡人生。但是我们总会在某个时候,烧些许水,点一盏茶,以蔚心灵之渴。水,虽不是山间清泉,茶,却是蕴禅的茶,相信茶叶也是有前世今生的,每一片茶叶的辗转,今世入了寻常百姓家的杯,还是入了文人墨客的盏,亦或者是成了皇亲贵族精致茶具中的盛品,亦是前世早已注定好的。而我们与每一片茶叶的相遇,亦是缘分,这一世的明媚暗沉,心海难平,今生除了自己之外,便是只有那些与我们唇齿间碰撞的清香茶叶,以及穿肠而过苦后回甘的茶汤,才曾与我们的心心心相印。所饮之茶何味,唯有心懂;心所忧所念,唯有茶懂!

过年的散文2

  且不听满大街的小贩们叫卖声,且不看孩子们身上花花绿绿的衣服,老人脸上徐徐舒展的皱纹,也不用欣赏洁净的窗户上红通通的窗花,单是“噼哩叭啦”的鞭炮声满大街响起,已经让人心慌意乱——年,真的要来了。

  人们积攒了一年的钞票似乎就是为了这几天的“疯狂购物”,商场卖服装的柜台前是最热闹的,马路两边的便道上,到处都是卖年货的,行人们也都是大包小包往家拎。

  二十三,到年关。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传出“咚咚”的菜刀和案板撞击声。不用说,那是在剁饺馅儿,准备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二十四,扫房日。记得我们小时候住的是平房,在这一天,母亲早早把我们唤醒,把家里能搬动的七零八碎、盆盆罐罐都搬到院子里,被子也被晾起来,在太阳下曝晒着;屋里那些不能搬动的物品就用报纸盖上,然后,母亲穿上旧衣服,蒙上头巾,只露着眼睛,手持一根绑着笤帚的长竹竿,把屋顶,墙角的犄角旮旯完全扫一遍,扫完之后,再把所有的东西擦拭、整理好,搬进屋里;晾晒后的被子也用木棍敲打敲打,叠好放在床上;把家里没有用的旧帽子、旧鞋子丢弃掉,意喻“丢掉愁帽子”,“破旧立新”。到了晚上,我们望着焕然一新的房屋,睡在有着阳光的“香味”的、柔软的被窝里,想着期盼已久的新年即将到来,心情特别兴奋。

  过了小年,就开始了紧张的“春节序曲”的前奏,家里的炊烟不断。出嫁的姐姐们送来了丰盛的食物,母亲支起了灶火,姐姐们抽时间来帮衬着母亲起年货:蒸馒头、炖大肉、炸丸子、剁饺馅……一个个忙的不亦乐乎。蒸馒头还得蒸几个花糕,那罗盘似的花糕四周点缀着几颗红枣,象征着团圆美满;再蒸上两个惟妙惟肖、憨态可掬的小刺猬,背上驮着元宝,放在门头的两角,意喻着年年进宝。花糕,刺猬是过年的花絮,家里一下子有了年的气氛。

  院子里飘逸着炖肉的香气,闻着就垂涎欲滴。忍不住想尝上一口,解解馋。在那个年代,只有过年,才能饱尝到肉的美味。那炸好的丸子,色香味俱佳,母亲用笊篱把它们捞在了盆子里,早被跃跃欲试地守候在灶台边的几双手塞进了嘴里,发出了响亮的咀嚼声。母亲故作生气的笑着站在一旁,也不阻止。在母亲看来,平日里儿女们吃了太多的苦,过年的时候,让孩子们吃个痛快,也是母亲心里的宽慰。

  “咚咚咚咚”的剁馅声,拉开了年的交响曲。一大盆子的馅子,调好了,有荤有素。三十的晚上,是素馅的,初一的早晨,是肉馅的;两大盆馅儿,调好了放置在一边,只等着新年的到来。记得有一年,勤快的二姐调好了一大盆子素馅,在往起端的时候,不慎失手,盆子摔落在地,一大盆子的馅洒落一地,母亲心疼地直啧嘴,只好吩咐姐姐把表面的馅小心翼翼地用铲子敛起来,重新调了馅。这也让我们懂得了做事要小心、稳重的道理。

  蒸、炸、炖、馅一一备齐后,所有的熟食和生食都放在了“天然大冰箱”——冰冷的院子里,在那个年代,是没有现代化的冰箱的。期盼着天气寒冷些,最好是上冻,备好的年货才不至于发霉,变坏。如果遇到暖冬,我们就得张开大嘴拼命地吃,甚至要分给亲戚们,才不至于浪费掉。

  点香烛,请财神,请灶王……年前的每个日子,都在按部就班、有条不絮地过着。

  贴对联是过年的开场戏。小时候家里穷,母亲找来些红纸,自命不凡的我觉得肚子里有点墨水,写下了自我感觉良好的“墨宝”,贴在门边,当看到别人家门前那些龙飞凤舞字迹时,才感到天外有天。但不管怎样,喜庆的年味还是到了家中。红红火火的对联、条幅、斗方,贴满了家中的角角落落。正门口贴的“出门见喜”,衣柜上贴的是“衣服满箱”,水缸上贴的是“清水满缸”,粮罐上贴的是“粮食满仓”……普通人家贴对联只是图个喜庆,图个吉利,期望因此带来好运。

  年,就这样没有例外的光顾着每一个家庭,年幼的,让他们成长;年长的,带去吉祥;穷人、富人都要过年,都一样欢天喜地、享受亲情的温暖与喜庆的氛围。

  在外辛苦了一年的儿女们赶回家中,和父母家人团聚在一起,年,吹响了“亲情集结号”,无论是漂泊了多远的游子,都渴望回到家中和亲人团聚在一起,分享着久违的亲情,让思乡的情怀得到慰藉。

  在人们翘首期盼中,鞭炮礼花的绚烂热闹里,年,不紧不慢地来了。天还没亮,第一声鞭炮催醒了熟睡中的我们,睡意懵懵地睁开眼,便猜想着这第一挂鞭是谁家先点的。不久,一阵“哔哔剥剥”的鞭炮声惊动全街,接着鞭炮声连成一片,响彻云霄,那情景简直惊天动地,让人激动不已。姊妹们慌忙穿上已经备好的新衣服(按照风俗习惯,初一是不准开箱开柜,动剪子的),穿在身上,对着镜子自我欣赏一番;母亲也显得精神焕发,拿来雪花膏,让我们涂在脸上。穿上了崭新的衣服,闻着芳香的雪花膏味,我们一个个乐得合不拢嘴。

  母亲早早地煮好了饺子,给我们盛上。咬一口油汪汪的饺子,再一口一个,囫囵吞咽,那种美味,是从嘴里香到肚子里。有几个饺子里还包了一分钱的硬币,据说谁吃着了,一年都会有福气;于是吃到硬币的人心里会美滋滋的。母亲在不断地催着我们吃快点,因为拜年的一般天不亮就会光临。

  吃完饺子,挨门挨户地磕头,是大年初一的.重头戏。姊妹们结伴同行,首先去的是爷爷奶奶家,在长辈面前,那头磕的恭敬而虔诚的。记得奶奶病重那一年,她老人家躺在床上,看着地下的子孙辈们一个个拜倒在自己的面前,祈福她老人家早日回复健康,老人家满是皱纹的脸上绽开了笑容。

  在我们这个大家族中,每个家庭少则五六个孩子,多则七八个孩子。每到初一,倾家出动,成群结队,互走互串,亲戚家磕头是必不可少的,邻居家一声祝福含笑而过,谁家都是家里走了一拨又一拨,口袋被糖、花生、瓜子等塞得满满的。平日里有些不和睦的,在初一这天,见了面都感到亲切,他们春风满面,即使不说话,也没有了拔剑弩张的仇恨。春节,本来就是春天的开始,冬天的冰冻三尺,也被到来的暖意融化了。

  在欢声笑语中,欢快的时刻总是不知不觉悄然而过。转眼间到了中午,初一的中午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炒盘子、扣碗肉、炸丸子、海带、粉条、山药……配在一起炖着白菜。人们喝着葡萄酒、各种饮料,把一年中的美味佳肴都享受尽了,吃的满嘴流油,直打饱嗝,方才放下筷子。到了下午,补上早起的黎明觉。睡醒之后,接着串门,同学朋友家,凑在一起逛街游玩,直玩到日落西山,方肯依依不舍地离开。

  夜幕降临了,红红火火的大年也落下了帷幕。接下来的日子,初二是媳妇回娘家,初三祭奠逝去的亲人,不串门,不走动。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过了十五过十六,过了十六从头受”。意味着春节终结,新年伊始,人们又投入到新的一年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中去了。

  越来越怀念过去过年的感觉,那种对年的日夜期盼,让人怦然心动。常常渴望回到童年时过年的那种激情中去,在无涯的时光中,寻找到那率真的童心。

  时代在发展,过年的氛围也在悄悄的改变着。如今,人们住在环境优美的小区里,家,在封闭的钢筋水泥中,做饭用的是天然气,没有了烟火的熏烤,再没有了老辈子人住的那么破旧了,扫房,只是在洁白的墙上象征地把墙角掸一下,便洁净如初。

  在物质生活无比丰富的今天,年货几乎不用准备了,集市、超市到处都是,超市的大门大年初一都向你敞开着,琳琅满目的年货应有尽有,一应俱全。虽然在人们的习惯中,还是要备点年货,但已经学会享受的人们,过的是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一个大冰箱,备足了过年的所有年货,只等着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团聚在餐桌旁了。更有省心的,提前在饭店预约,到时亲朋好友推杯换盏,举杯同庆,欢乐的年味同样洋溢其中。

  在现代化通讯工具日益发达的今天,电话,走进了千家万户,有了电话,便少了春节里的劳碌奔波,一个电话过去,把春节的祝福送给了对方,电话里,听得到对方亲切的话语,朗朗的笑声。即使不见面,也一样温馨如故。再到后来,又有了短信,群发短信,可以把祝福的话语同时转送给许多亲朋好友;想出去走动走动,坐上私家车,便可以举家风风光光地出行,饱览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愉悦着身心。

  如今,很多人不用研磨铺纸地写对联了,各种印刷精美的对联在街上惹人注目,有的商家还会免费赠送你几副对联,购物的同时,把金光闪闪的福气迎到了家。造型各异的中国结,巧夺天工的窗花,无不彰显着现代化工艺的精妙绝伦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这些都是过去无法比拟的。

  今天的过年少了诸如拜年磕头、办年货等项目,同时也多了许多选择,如看春节晚会,看花灯,猜谜语,朋友聚会,居家旅游……但不变的是喜庆,是团圆,更多了潇洒、多了享受、多了安详、多了幸福感。过去的热闹已经过去,而传承下来的是那浓浓的亲情,友情、宽容、快乐……

  其实,只要我们都心怀善良、阳光、积极、美好,每天都是过年呢,一如诗中所言: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你说,是吗?

过年的散文3

  岁月如流,秋尽冬来,转眼间,又到了年底岁末。说起过年,就会想起儿时的我,是很喜欢过年的,每逢年尾,我便会天天翘首以待,等待喜气洋洋的春节来临,等待着年三十晚上爸爸给我一张用红纸包着的崭新纸币,等待着妈妈在年初一的早上,给我穿上一身漂亮的新衣服,在邻居们啧啧的称赞声中,在同伴们羡慕的目光中走街串巷…

  说起过年,我的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电影《白毛女》中的杨白老,除夕之夜,因为囊中羞涩,他只为女儿喜儿买了一根红头绳,为了躲债,喜儿被迫藏身于深山老林….想起过年,我又想起了古时候,一位穷教书先生写的《祭穷神》中的一段文字,其中有这么几句;“你看我,囊中羞涩无分文,鼠因粮绝都跑尽,衣服送当铺,到处借债乱求人….”的悲惨、凄凉景象…

  斗转星移,弹指一挥间。转眼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过年这个传统节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总是充满了期待和向往。尤其是那些天真烂漫、不知世事艰难的孩子,对过年更有一份翘首以待,望眼欲穿的渴望。人说;“年年难过年年过”。对于过年,我却没有太多的欣喜和渴望,有的只是一份无可言说的焦虑、恐慌和担忧….

  大年初一,远道亲戚登门,少不了要盛情款待。席间,自然是觥筹交错、豪饮狂嚼。“将进酒,杯莫停,”正欲为亲戚酌酒之时,忽听的一声“有茅台酒吗”,话虽问得很轻很轻,却把我那只举着“绍兴加饭酒”的手僵在了半空…

  翌日,表姐表妹来访,久别重逢,自然是格外亲切。一番热情洋溢的寒喧之后,表姐突然问:“你有手机吗?”“没有。”那么,你家电话号码是….?短暂的沉默之后,我只能报以一脸无奈的苦笑。

  初三日,三五牌友嘻嘻哈哈地拥进门来,来来来,打几局!话音刚落,便你推我搡,拉着我坐到桌旁的椅子上。然后“啪”地甩出厚厚的一沓百元大钞,面对此,我暗暗地吃了一惊,再摸摸自己的衣袋,不过薄薄的几张而已,那还是为儿子读书准备的,我怎么能够….想到此,我不觉如坐针毡……

  我怕过年,怕酒足饭饱之余,牌友登门,而丈夫又盛情难却,在吵吵嚷嚷、此起彼伏的甩牌声中,一甩甩到金鸡报晓东方发白。

  我怕过年,因为每到岁末年初,我总会收到一张张烫金的大红请柬,上面赫然写着:“某日,王某爱子喜结良缘:某日,李某千金出阁:某日,张某六十寿诞…面对一张张不期而至的请柬,一个个热情洋溢的电话邀请,荷包并不殷实的我,在片刻的喜悦之后,也会滋生出一缕无奈的隐痛。

  我怕过年,怕同事乡邻济济一堂促膝畅谈间,提及赵某贵体欠安,钱某日前喜得贵子,而我又不能装聋作哑,无所表示。打肿脸充胖子吧,无奈腰包干瘪。

  我怕过年,怕走出门外,狭路相逢愁眉苦脸的远房亲戚,向你滔滔不绝地诉说生活的窘迫和艰辛,而我又不能装出一副若无其事漠不关心的样子。此时,若说自己也囊中羞涩、爱莫能助的话,说不定,他定会大失所望,扫兴而归,说不准,以后还会对不理不睬,恨得咬牙切齿。

  我怕过年,因为,在岁末年初,给亲戚长辈拜年,已是一条不成文的缛节俗套。俗话说;“过年不易拜年难。”前些年,送年礼,只需要买几斤白糖,红枣,柿饼,式买几盒‘双宝素’就算比较体面、客气了。而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买年礼的档次也越来越高,送年礼动辄几百、几千已经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事了,这对于我等,只会常年于土里刨食的`耕夫农妇来说,无疑是一笔雪上加霜的额外开支

  我怕过年,因为,每到岁末年初,远亲近邻,亲朋好友、昔日的同学、老师就会欢聚一堂、拉家常、叙亲情,觥筹交错、杯盘狼藉的宴席上,自然少不了猜拳行令,斗嘴吹牛,高谈阔论,这时,天生胆小,内向,不善言辞的我,就会感觉到忐忑不安,诚恐诚惶,如坐针毡….

  我怕过年,怕前邻后舍的小黄帝,小公子向自己年幼的儿女津津乐道;外公给了多少压岁钱,舅舅姑姑有给了几个红包,搅得一向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两个孩子脸蒙阴云。

  我怕过年,古人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因为,跨过了年这道门槛,我的年龄就又会虚长一岁,已过不惑之年的我,离身强力壮的青壮年时期就会越来越远,而离知天命之年就会越发地近一步了….

过年的散文4

  从前记忆中的过年,总是热闹非凡的,而现在,每次过年都是那么的无聊,也许这就是成长,把以前喜欢的事变得毫无兴趣,得不到的也不想得到。

  我的家在一个陕甘交界的小村子里,那里与甘肃的土地都是相连的,因此有很多的风俗与甘肃很相似,甚至一样。在我的记忆中,过年可是最高兴的事,平时不能干的过年家人都会催着你去干,还有很多好吃的,好喝的。

  我们所说的过年基本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因为这是俗称的小年。所谓的小年,就是迷信点的人在一年中对神灵什么的虚了心愿,然后在二十三这天杀猪杀畜还愿,穷一点的杀只鸡。有的是养了一百年的猪,没有卖掉,然后这天直接杀了将肉卖给村民,但比街道集市放心的多。说到杀猪,还挺有讲究的,村民很多都来帮忙,挖一个大坑,然后铺上雨布,烧满热水,然后将猪固定在一个门板上,一到放血,但不杀死,而是等到血流光猪死。这些血都会被用盆接着,然后放着,这个可以与面粉和着做血条面,然后晒干可以吃。等到血流光猪死了后,放进水坑里面泡一会儿去猪毛,最后挂起来分肉,不过,每个部位都会在盘子内面放一份,然后和猪头,猪内脏组合在一起晚上献给灶神。

  一般的这天晚上会请灶神,灶神分两类,景灶和土灶,一般是按上面的人口分的,我记得有类是九口,当然,算的.是灶神图上的全部,还包括家畜。提前在集市上请到灶神,然后在这晚上贴在灶台的东部,然后献上家中有的那些吃的,还愿的还要献上那些盘子放着的猪或者其他。然后烧表(黄色的比较软的一类烧纸),上香,这要三拜,跪着完成这些动作。每家还会在自己的大门外点堆火。小年这就算过了,然后剩下的几天都会在备年货。

  我们那里到集市上比较远,有时候就那种三轮车拉这一车人去,回来的时候下面是一车货物,上面是一车人。买的东西比较繁杂,因为这要用接近一个月的,还有的是缺的日用品。冬天一般都没什么蔬菜了,去集市上花大价钱买点夏季的蔬菜,有的买肉,鸡肉、牛肉、鱼肉、当然还有猪肉,买很多的花炮,香还有那种烧钱,等等很多的东西。这几天家里会把所有的衣物都换洗一边,还有将房子、窑洞彻彻底底的打扫一边,我家那会儿是窑洞,但是很要打扫,很费劲的。每家准备蒸馒头,蒸花卷花馍馒头,蒸包子,糖的肉的素的各类的,煮肉,将猪肉切成大块,煮熟放着来人做菜,还有将那些蔬菜有的过水煮熟凉调,将那些油炸的炸好。将这些准备好,基本就到了除夕了。除夕一大早就起来,然后将院子房子彻底打扫一遍,然后都将自己从头到脚洗一遍。中午的时候找村里写字好的写几幅对联,每个门框上都要有,院子,门外也要写上出门见喜之类的,写好但还不能贴,要等到黄昏。家里的大人都回去祖坟上拜祖先,烧钱,响炮,烧香,烧的时候还要念念有词的说着那些请取钱买你们买棉衣之类的。小孩就在家门外点火,这次要用柏树的枝叶点,这次点着后好几天都要一直烧下去,等家人都回来再贴对联门神,门的两边还要在给灶神上香的时候给门神也上香,给灶神上香的数量和家里人口数一致,并且插的顺序还有限制,长辈在前面,晚辈在后面,然后哪处香燃烧的快,就说谁的魂魄先回家。做完这些,放一阵炮,然后关门。家里坐在一起煮饺子吃,通常都会在某一个饺子中包一枚硬币,谁吃到这个谁来年就有福气。吃完饺子,然后就准备年夜饭了,准备十几道菜,然后血缘近的一般会坐在年长的那家,也端着做的年夜饭,大人小孩围在一起,吃饭聊天看春晚,吃完年夜饭,然后瓜子糖之类的就拿出来,还有就是发压岁钱。压岁钱一般要自己装着,小孩都有那肚兜,通常里面都会装满糖瓜子压岁钱。有的家会坐着守夜,打麻将,打扑克聊天,整整一晚。

  第二天初一,要起早,要不然就会睡一年的懒觉,也不能吃药,要不然就会吃一年。早上起来去将大门外的火加旺,我们哪里早上吃的是面条。煎汤面,细细的面条,用胡萝卜、豆腐、鸡蛋等等做成的汤,浇着吃,吃之前还要给灶神上香,这次是一处香,初二就两处,以此类推。当然门神也要上香,在院子里面还要响炮,吃的时候要给火堆旁边献一些。这次吃的面是拉魂面。吃完早饭,长辈就带着我们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一家一家的拜,拜完年,有的就会端一些简单的凉菜、瓜子糖、酒之类的,亲点的还会给压岁钱。拜完年,所有的裤兜,衣兜都是满满的,全部是糖花生瓜子。然后大人们会在某家打麻将,小孩就在一旁打扑克玩,这时候是一年最放松的时候。坐在一起,边打边商量往年的收成,来年的安排,淳朴的关系,那才叫和谐。

  下午吃饭的时候也是一样,给灶神,门神都要上香,也要响炮这一只要维持在初七。大年初二,小孩去舅家,大人结婚的去丈人家,带着各种礼物,然后风尘仆仆的去拜年。亲戚多点的要拜好几天,亲戚少点的当天就回来了。基本上初二初三初四都在拜年和被拜年中渡过。初五,又称五穷,谐音无穷。这天在每个房间都会响炮,俗称破五穷,这天很多人都会好好的响,年前买的剩余的基本都在这天响掉。

  初七,又称人七,谐音人齐,如果没什么事,家人都在这天要待在家里,但是现在法定假日基本都在初七收假,所以很难齐全。这天不能吃生,不能吃蒜葱,不能使用刀具,剪刀之类的。

  接下来几天就都会准备十五用的东西,给孩子买灯笼,蜡烛,礼花,家里也会蒸一些牛馍等等。过十五这天也要给灶神,门神上香,还要点柏树枝叶火,黄昏要去给祖坟上挂个灯笼,这样就可以给祖宗照亮了。晚上,小孩都挑着灯笼,满村子跑,还有一项最热闹的就是在刚结婚的那些家里去偷牛馍,通常每家都会在各个地方点着蜡烛,灯都会关闭,被偷的那家来年会有好运,然后就是一个小村庄的大部分人,那家一年放烟花最多就去那家看,热热闹闹。那会儿的日子总是在简单中寻找快乐,而且是那么的快乐,而现在呢。

  过完十五,年还不算完,等到过了正月二十三才算真的完。正月二十三这天,会用谷叶点火,家人都要齐齐从火上过一次,然后将家里的灶具也要在火上过一下,最后将灶神图焚烧,用黄表包着送到河边,让其顺着河水远去,这样过年才算真的完了。

  过去最喜欢的就是过年了,好吃的,好喝的,还有压岁钱,尽情的玩家人也不会说,而现在呢,过年早就失去了原本的价值,都是敷衍着过过而已。怀念的过去不再复回,现在的现在不再美好。

过年的散文5

  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到来了,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新年的味道。看到街头巷尾雀跃而不知疲惫的玩耍的孩子,听到屋后的嫂子朝着暮色的巷子悠扬的喊着:三丫,四孩儿,回家吃饭啦----此情此景似乎是一种记忆的重现。

  最近自己变得多愁善感了。生活中的不经意也能缭动一颗敏感的心弦,或许升级当了妈妈的缘故吧。人一旦身为人母,在哺育儿女的细节里,总能回忆起父母哺育我们时的点点滴滴,体会那份沉甸甸的爱时,别有一番滋味与心间。陪着孩子成长,似乎自己又成长了一遍,这种生活就像电影里的倒放。时光总是如此,剥夺你青春年华时那样冷酷,而体味人生的个中滋味时又是那样浓烈。

  多么熟悉的一幕啊,这不是发生在昨天吗?我怀抱着婴儿,听着窗外或近或远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心里默默地给孩子讲起妈妈童年过年的故事。

  我是80年代出生的,打我记事起生活已经很好了,很好就是指能吃上细粮了。吃上纯麦子的煎饼,喝上很稠的大米粥,家里有板油偶尔也能吃上菜了。或许有的家庭会好一些,但对我们这个姊妹多的大家庭来说,这样的日子就是好日子了。还有比这更好的日子也有,那就是我们企盼的过年了。

  临近过年的时候,父母都会给我们姊妹几个添置点新衣裳。有时是买的,有时是姐姐的衣服改的。记得最深刻的是父亲赶年集的时候会给我们每个人买一双新袜子。接过崭新的颜色鲜亮的袜子,心里那个美啊,赶紧放到鼻子上闻一闻,特别的好闻。。。

  我家有块宅基地,在村庄的后面。约摸有两三分左右吧。几年前父亲在地的边上种栽了几颗竹子。没想到年复一年的,这几颗竹子把这几分地繁殖满了,密密层层的郁郁葱葱。哥哥姐姐常带我和妹妹到这片竹林去玩。在这里我们掏过鸟窝,粘过知了,扒开厚厚的竹叶捉过蚯蚓当鱼饵。这片竹林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太多快乐的记忆。最重要的是,这片竹林满足了我们全家过一个丰盛的大年的心愿。现如今,这片竹林依然茂盛着。

  母亲常说,竹子啊是穷人的年。那时候不太懂,现在懂了。在那个不太富裕的年代,人们为了过年是需要攒钱的。而我们家年夜饭上的丰盛甚至我们姊妹几个的新年礼物就指望这竹子啦。在我们这里临近过年的几天哪里都逢集,而且在这样的冬天里过年的时候人们喜欢买颗竹子支在门口,一是竹子青枝绿叶好看,二是竹子与珠子谐音,图个吉祥。所以,我们要把珠子砍下来去集市上卖。卖竹子是要赶早集的,所以天不明就要去砍。砍伐的头一天,父亲就开始去竹园根据竹子间的间距以及竹子的年龄用石灰把要砍得竹子抹上样,一般根部有点泛黄的竹子是陈年的老竹子,这样的竹子要把它伐去,留出空间待明年的春天好繁茵新竹。做好了记号,晚上大半夜的父母就拿着手电筒去竹林了。我那时因为特别的担心天明之后父亲不带我去赶集,所以这一夜我一听到父母起床的动静就机灵的醒来。记得父亲背着我在前面走,妈妈拉着板车跟在后面。夜很静,很凉。偶尔谁家的狗汪汪叫几声,显得声音特别的响,然后就窝在主人的门口继续睡觉。来到竹林,我趴在平板车上,盖着父亲军绿色的旧大衣,听着父亲与母亲低声的说话以及咔咔的砍竹子的声音慢慢睡去。迷迷糊糊中我趴在捆满竹子的平板车上,父亲的背则弯成弓样的拉着车往集市方向挪。集市离家有8里多路,走半道的时候父亲把他的棉花袄脱下来,盖在我身上。只穿一件破旧的毛线衣却满头冒汗。依然记得父亲那汗味的带着他的体温的棉袄,盖在身上好温暖。

  到了集市,赶集的人很少,都是出摊卖东西的。父亲找个空闲的地,把一车竹子按照档次卸下来。10块钱以上的放一堆,一般的放一堆,最孬的给钱就卖的放一堆。卸完竹子,赶集的人也陆陆续续的多了起来。父亲卖了第一颗竹子,拿着钱到不远处热气腾腾的粥摊给我端来一碗粥还买了两根油条。我喝着喷香的粥吃着油条,早已把早起的疲困和一路的颠簸忘的一干二净了。记得那时候的粥很稠,一口一个小喔喔,而且还不粘碗,喝完粥的碗特别的`干净。吃饱喝足之后,我就看着父亲忙着给买主挑竹子。竖起来这颗,看看叶子,竖起来那颗看看直不直。大的嫌大,小的嫌小,直到买主挑到自己满意。讨价还价后从衣兜里摸上半天,摸出一个小布袋子。打开布袋,把食指放进嘴里舔一下,一张一张仔细的点。最后零头是不会给你的。父亲接过一扎零钱,也不计较。乐呵呵的把买主挑好的竹子放在买主那破旧棉花袄的肩上。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买主都这样,有的买主穿的很干净,脸庞没有那么黑,体型有些微胖。他们在那里默默的亲自挑,只要看上眼的,就放在一边。之后叫父亲:老板,过来算帐。父亲赶紧过来,一颗一颗的报价,并不时的以一位种竹人的口气啧啧的称赞买主挑的竹子。最后父亲报出总价,零头父亲就直接给省了。买主微笑着不说话,掏出钱,麻利的点了递给父亲。父亲接过崭新的毛票,高兴的朝我挤挤眼。待到日上三竿的时候,一车的竹子就就差不多卖完了。剩下的几颗有的是夜里装车折断的,有的是特别小的,有的是叶子黄的。只要有人问,给钱就卖了。这时父亲也有些累了,坐在板车沿上拿过放钱的烂皮包,在那里认真的数钱,嘴角一抹满意的笑。阳光下父亲的额头闪闪发光,父亲用那件破碎了的毛衣袖子揩揩额头,转过脸问我想吃什么。我看着熙来攘去的人群,玲琅满目的年货,哪有心思吃东西。突然,呯啪呯啪的鞭炮响起,我赶紧捂上耳朵,仍感觉平板车都被震得微微颤动。原来,对面有个卖鞭炮的摊子,看着人越来越多,为了让大家放心购买他家的鞭炮又响又不间断就现场放了一挂。放完鞭炮摊前的人更多了。人群中有人啧啧的称赞,有人肯定的点头,脸上摆出鞭炮行家的表情。于是人群开始骚动,接着出现争抢购买的场面。父亲默默的走过去,不一会也争着买了几挂红色的鞭炮。这时,哥哥姐姐们在家吃完早饭,骑着自行车也来到集上。远远的我看到哥哥的眼睛四处张望的搜寻我们。我乐了,颠颠的跑过去。父亲找到一个空闲的地方把车放下,车上的竹子也让父亲送给了旁边摆摊的替我们照看车的人。于是,父亲领着我们姊妹几个高高兴兴的朝着集市的深处走去。。。

  年30这天,家里很热闹。

  母亲洗菜刷碟剁馅子,父亲倒油烧锅炸丸子,哥哥姐姐们也被使唤着擦桌子,搬凳子,扫院子。我呢,呵呵,嘴里嗑着瓜子,兜里装着糖果到大门口和小朋友玩扛大刀(游戏)。直至暮色朦胧时,听到母亲拉着长长的声音召唤我回家吃饭。吃的肯定是肉馅的饺子,好香啊!满口的香味至今还记得。现在却没有那么好吃的饺子了,或许是物以稀为贵吧,在那样的岁月里,年头到年尾是吃不上几顿肉馅的饺子的。也或许自己的味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麻木。饭后,我们姊妹几个看电视上家家户户过大年的节目,原来电视里他们也在过年,也在放鞭炮,放烟花。这时,母亲则悠闲的包着素馅的饺子,父亲则坐在炉子的旁边烤买来的猪头。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有时父亲会偶尔讲到卖竹子的事情,母亲笑眯眯的听着。直到眼皮睁不开瓜子嗑一地的时候我们终于恋恋不舍的爬上铺睡觉。心里还想着明天过年啦。

  睡的正香时被母亲轻轻的叫醒,困得眼睛都睁不开。只是闭着眼张嘴接住母亲塞过来的东西。好香的肉啊!母亲说父亲把一锅肉刚刚煮熟,趁热赶紧吃点。我狼吞虎咽的吃了几口,倒头又睡去。

  家里呯嗙呯嗙的鞭炮惊醒了睡梦中的我。啊!天明了!今天过年了。赶紧拿出放在枕头底下没舍得穿的新袜子,穿上妈妈给准备的好整齐干净的衣裳,一咕噜爬起来。这时,母亲早已准备好用桃树枝泡好的洗脸水,老人说用这种水洗脸会越来越漂亮。洗罢了脸,开始给父母行磕头大礼拜年。这时父亲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我们一人一张。而我的那张却是最新的。接着,母亲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招呼吃饭,满桌子好菜是平时没怎么吃过的,鸡鱼肉蛋一样不落。摆满了满满一八仙桌子。此时也顾不上吃了,狼吞虎咽几口就跑出去给叔叔大爷拜年了,磕头,赚压岁钱,大包小包的装瓜子,糖果,还有果子。

  拜完年姐姐领着我们一起去村西头的代销店里买东西。每人都挑自己喜欢的买。而我买的是我平时帮妈妈打酱油时看到的漂亮的头花还有一毛钱买10个好看又好吃的糖豆。这一天无论怎么疯玩,家长也不责怪,所以玩的也肆无忌惮。直至暮色已深也不舍得谢幕这快乐的一天。记得我还曾傻傻的告诉母亲:妈妈,我想天天过年。。。

  然而,无论你再怎么不情愿,过年这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心里刚有一些怅然又迎来了初二这一天。早早的舅舅骑着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来我家叫我们了。舅舅生养了7个孩子,生活让他早早的弓了背,弯了腰。舅舅来了,爸爸很热情,母亲在锅屋里忙着炒菜。我跑到舅舅身边,给舅舅倒酒。舅舅便用他的大手摸摸我的头,他的手很温暖,却很喇人。舅舅一把把我抱着坐在他的腿上,我看着舅舅只喝酒却不吃菜。父亲一个劲的招待,可舅舅依然只喝酒闷闷的不怎么说话。他说在家的时候想喝了就去代销店里喝一小斗,不用就菜。父亲同情的看看舅舅,满眼无奈。饭后哥哥姐姐都不愿去舅舅家,可我愿意,因为舅舅每年都会给我压岁钱。小时候,似乎谁的压岁钱多,谁最快乐。我是当天去要当天回的,因为初三我要跟爸爸去大姑家喝羊肉汤,初四去二姑家和表哥表姐一起疯玩。但是,三姑家我是不去,因为三姑夫是学校的校长,一脸严肃,见了我老喜欢问一些我听不太懂的问题,很无趣。

  这种快活的日子一直到正月十五,学生归校,农民归田。

  写这些的时候我感觉记忆好清晰,一幕幕就像发生在昨天的故事。而如今那个跟邻居小朋友抢东西受了委屈哭着回家,妈妈一把搂在怀里给擦眼泪的小丫头已身为人母怀抱婴儿了。我看着依然在怀里酣睡的孩子,喃喃自语:多年以后,你们回忆过年的时候会如何回忆我呢?

过年的散文6

  今年,我是随父母在农村过年的。农村过年的风俗、传统很多,亲情、乡情,很浓郁,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可谓是年味十足! 除夕的傍晚,我们一家还在吃着丰盛的年夜饭,就听见家家户户的鞭炮“辟辟啪啪”响个不停,奶奶解释说人家在敬圈神、灶神了。“轰——”邻居在放礼花了,我急忙跑出去看,一朵朵礼花在空中绽放,绚丽多姿。爸爸、爷爷这时也吃完了饭,开始打囤子。我在一旁看着,爷爷先把准备好的原料——石灰粉提出来,爸爸铲一些石灰倒进篮子里,然后提着篮子,每走两步,把篮子往地上轻轻一按,石灰粉就从篮子的缝隙里漏下,地上就形成一个个布着篮子底花纹的圆圈。爷爷告诉我,以前农村生活艰难,每逢春节,人们都要打囤子,敬称元宝囤,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过现在农村人早已丰衣足食,生活富裕,但还保留了打囤子的习俗,祈祷来年的收成。一会儿工夫,爸爸就把家前屋后的路上布满了白花花的囤子。我笑着对爷爷说:“明年我家的粮食肯定会堆得像座山!”

  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就起床了,随着约好的小伙伴一道去拜年。尽管由于年前的小雨使道路泥泞不堪,但丝毫没有能阻止拜年的人们的脚步。路上拜年的人很多,老的`,少的,都穿得花花绿绿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气氛,道不尽的“恭喜!恭喜!”,到处荡漾着欢声笑语和真诚的祝福。我们一家一户地拜年,好客的乡亲总是拿出许多糖果,衣兜也早就装不下了,淘气的伙伴就聪明地把糖果转移到头后的棉袄的帽子里。根据传统,小辈要跑遍村子里所有的长辈的,我们马不停蹄,总算完成了任务。腿是累了点,但其中的乐融融的亲情是城里人怎么也体会不到的。

  在农村过年,我体会到了不一般的传统年味!

过年的散文7

  这天,正在网上闲逛,老婆说,都快过年了,打算买点什么年货啊。我听了,懒懒地说,又过年了啊,日子过得真快。好吧,过就过呗,至于买什么年货,你看着办吧。

  奇怪的是,说完这话时,我突然感觉莫名地惆怅。心想,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生活变得如此懒散了?就连一年最隆重的节日,都激不起我的兴趣和热情了?

  这时,就不由得想起那些盼望过年的开心岁月。

  那时候还在农村,我居住的村庄座落在群山环抱之间——村后樟木成荫,翠竹摇曳;村前一汪绿柳掩映的泉井,就像一把硕大的茶壶,斟出一脉清澈的溪水,缓缓穿过田垌,又蜿蜒流向神秘的远方。

  记得小时候,只要时令一进入腊月,我们一群孩子几乎天天唱着那首“二十一,拿主意,二十二,去上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小年记,二十五,磨豆腐……”的童谣,开始盼望即将到来的过年。

  那时候物质贫乏,小孩子盼过年,首先盼的是除夕之夜那顿丰盛的美餐。在我的记忆里,年夜饭里的鸡和鱼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还有墨鱼冬笋、猪肉粉条,而且在吃它们的时候,也颇有讲究——那就是,除夕之夜,小孩子再怎么馋,也不能碰鱼头鱼尾,以及鸡头鸡翅和鸡爪,而是要留到大年初一早上吃,这叫有头有尾,年年有余。

  大年初一早上,奶奶会烧一锅开水,放入面条,然后倒入昨晚剩下的肉汤和鸡肉。待面条出锅时,奶奶将鸡头和一只鸡爪夹到爸爸碗里,然后将鸡脖和另一只鸡爪,夹到妈妈碗里,一边夹一边说:“你们两个,要带头多抓钱啊。”然后将鸡腿和鸡翅夹到我们几个小孩子碗里,嘴上说:“你们几个小孩子,好好读书,将来远走高飞啊。”至于爷爷奶奶,他们只能吃那些叫不上名来的零碎鸡肉。这时,我们就说,爷爷奶奶,我们祝您们身体健康,加福加寿。

  吃罢早饭,家里连忙准备鞭炮、香烟、白糖、开水、爆米花,以及薯片瓜子花生等,以迎接村民前来拜年。我们当地有个很好的习俗,每年大年初一这天,村里所有的年轻人和小孩子都要互相串门拜年,哪怕曾经打架打得头破血流,吵架吵得天翻地覆的村民,也会在这一天冰释前嫌,拱手一拜泯恩仇。尤其我们一帮小孩子,浩浩荡荡一个村里转下来,不但肚子被糖开水撑得鼓鼓的,而且全身的口袋都装得满满的。有那精明的小孩,在前一家拜年时,尽量把口袋塞满,然后回家清空,又接着往另一家拜年。这样一来,待过完年后,零食还够吃好一阵子。

  当然,对于我们男孩子来说,过年最吸引我们的还是那一挂挂鞭炮。那时,得一挂鞭炮,比现在小孩子得一只百元红包还高兴。因为难得,所以就非常珍惜,就把一挂鞭炮拆成一个一个的,慢慢放来着。记得那时,我自制了一把木头枪,然后在枪管上钻一只小孔。每当这时,我会嘴上叼一支香烟,然后把一只鞭炮插在枪管上,待点燃后,作出射击的动作,在叭叭炸响的声音里,享受迷人的快感。后来,看有些年轻人把一只只鞭炮捏在手上放,感觉更帅气,便也开始效仿。一开始,有点害怕,不敢把鞭炮捏得太紧,结果炸得手指发麻,后来才发现,手指把鞭炮捏得越紧,爆炸时的震颤反而没有那么强烈。当然,放鞭炮最大的乐趣,还是一帮孩子比玩水雷。说起来方法很简单,就是点燃一只鞭炮,往池水里扔,但是真正达到水雷的效果,那就要看一个人的胆识和感觉了。点燃的鞭炮扔得太早,池水湿了引线,就炸不响,扔得太晚,那鞭炮不是在空中爆炸,就是在手上爆炸,既达不到水雷的效果,又有一定的危险。只有扔得不早不晚,且随着“嗵”地一声闷响,那鞭炮不但在水里爆炸,并腾起一股清亮的水柱。每每这时,我们这一群穿着鼓鼓囊囊的小家伙们,随着池塘水花的绽放,开心大笑起来,有那个别的笑得鼻涕都起了泡泡。

  但人总会长大的。后来,随着年岁渐长,过年时那一挂挂单调的鞭炮对我不再有吸引力,取而代之的对撰写春联充满了强烈的兴趣。我那时爱显摆,为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力求每幅春联都要原创,不像别人写春联,都是从书报上抄现成的。但要命的是,我家房子多,新房旧房加起来,一共有十三条对外开的门,再加上厅堂,也就是说,每年我都要撰写十四幅原创的春联。这么说罢,要不是怕人笑话,我真想把茅房(厕所)也贴上春联。

  这之前,读过私塾的爷爷就告诉过我写对联的规则,那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撰写对联,逢单的字无须讲平仄,逢双的字,必须平仄相对,力求工整。但是,每年要拟写十四幅不能雷同的原创春联,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往往在过年的前半个月,就开始废寝忘食地构思创作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吃饭还是走路,以及上床睡觉,我满脑子都是平仄。好不容易熬到腊月二十八,十四副春联的内容拟好了,方才如释重负。接着又花一天时间练笔,直到除夕那天上午,方才龙飞凤舞般把草稿上的春联,写到红纸上。值得一提的是,最初几年,都是由我拟稿,然后由父亲执笔撰写春联,后来,父亲看我表现的'欲望太强烈,干脆全权交给我撰写。虽然我写的字,远远不如父亲的好。

  等到墨干,已经是下午了。这时,妈妈早经熬好了面浆,父亲也做好了帮我贴对联的准备。待红通通的春联贴满所有的门框后,爷爷便戴了眼镜佝偻着身子一幅幅看过来,不时微笑或点头。这时,有村民路过,也会驻足观看,临走不忘夸我几句,那一刻,就感觉特别开心特别有成就感,就像数年后,我的文字出现在报刊上一样。

  时间一晃就是三十年,我由一个单薄的乡村少年,蜕变成一个大腹便便的小店主。可笑的是,当年那么热衷于撰写春联的我,如今每逢过年,不但不再追求所谓的原创,而且都懒得动笔了,干脆直接上街买几幅人家写好的春联,例行公事般贴在门框上,好歹算是“总把新桃换旧符”罢。这时,我就想,小时候,一挂小小的鞭炮就感觉心满意足的我,什么时候变得这样不快乐了?虽说,现在的日子过得并不怎么富裕,但也不至于捉襟见肘、艰难度日吧,就像我写文章这么多年,虽然没有写出什么名气,但每年总有几篇作品发表,为什么还感觉那么沮丧呢。想来,我们之所以不快乐,不开心,不是生活给我们的太少,而是我们出于贪婪和攀比,要求的太多啊。

  行文至此,耳边仿佛传来儿时那首熟悉的童谣:“……二十六,砍皮肉,二十七,杀阉鸡,二十八,挞粑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日,撩开胡子吃现酒……”可我绝望地明白,我们再也找不回当年的简单和快乐了。

过年的散文8

  今年上海的过旧年,比去年热闹。

  文字上和口头上的称呼,往往有些不同:或者谓之“废历”,轻之也;或者谓之“古历”,爱之也。但对于这“历”的待遇是一样的:结账,祀神,祭祖,放鞭炮,打马将,拜年,“恭喜发财”!

  虽过年而不停刊的报章上,也已经有了感慨;〔但是,感慨而已,到底胜不过事实。有些英雄的作家,也曾经叫人终年奋发,悲愤,纪念。但是,叫而已矣,到底也胜不过事实。中国的可哀的纪念太多了,这照例至少应该沉默;可喜的纪念也不算少,然而又怕有“反动分子乘机捣乱”,所以大家的高兴也不能发扬。几经防遏,几经淘汰,什么佳节都被绞死,于是就觉得只有这仅存残喘的“废历”或“古历”还是自家的东西,更加可爱了。那就格外的庆贺——这是不能以“封建的.余意”一句话,轻轻了事的。

  叫人整年的悲愤,劳作的英雄们,一定是自己毫不知道悲愤,劳作的人物。在实际上,悲愤者和劳作者,是时时需要休息和高兴的。古埃及的奴隶们,有时也会冷然一笑。这是蔑视一切的笑。不懂得这笑的意义者,只有主子和自安于奴才生活,而劳作较少,并且失了悲愤的奴才。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

  二月十五日。

过年的散文9

  每年,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山南海北、四面八方的游子都会不约而同地赶回家,历尽千辛万苦,亲赴一年一度迎春的盛典,只为了一份亲情、一种温暖、一场团聚、一次欢庆。那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是中国人最浓郁、最美丽的乡愁。

  过年的帷幕,是从农历腊八那天缓缓拉开的。

  吃过腊八粥,人们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置办年货。小时候,每当过年临近时,我就像个跟屁虫似地跟在父亲身后,在如织的人流中穿行在市场和商店中。父亲不时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看看预先在上面写好的要买的东西。无论走在大街,还是小巷,你都会从人们怀里抱着的衣服鞋袜,手里提着的鸡鸭肉鱼,或篮子里装着的食品糖果里,感受到沁人肺腑的那种浓浓的年味。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那是过年的一次热身。每到这一天晚上,我都会屁颠屁颠地帮着父亲把上一年接来的灶王爷的神像,从厨房的墙上请下来,然后到室外摆上糖瓜等供品,父亲虔诚地点上香火,点响几个“二踢脚”,送灶王爷上天“述职”,俗称“辞灶”。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来探查世情的。人们用熬熟的麦芽糖制成糖瓜,“贿赂”灶王爷,拜托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期盼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扫过房子,便开始准备年饭了。比如杀鸡、炖猪头、灌腊肠啥的。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家家户户都要蒸枣馒头、蒸年糕、炸面鱼、炸套环、炸丸子、炸鱼什么的。传统习俗里,讲究馒头要蒸两三锅,能吃到正月初五六,才算圆满。

  梦里寻你千百度,过年终于姗姗来迟。孩提时代,我年复一年地板着手指数日子,热切地期盼着除夕夜的到来。

  大年三十,无疑是过年的高潮。人们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只为了这一天。虽然那时家里很穷,但童年时的过年是我一生的胎记,镌刻在我心里,成为我最幸福、最快乐、最美好的记忆。记得十一二岁时我就能帮母亲剁饺子馅,准备年夜饭了;下午还要帮父亲贴年画、贴春联、贴“福”字。全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屋里屋外透着迎接新年的喜庆气氛。

  傍晚,人们要在案桌上供上仙逝祖辈们的牌位,摆上鸡鸭鱼肉、点心水果等供品。年夜饭前要点上香烛,祭天地,祭祖宗,接财神爷、灶王爷……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这不是迷信,而是民族的传统年俗。

  当父亲陪我在院子里放完迎年鞭炮,回到温暖的家里,大盘大碗的菜肴和热气腾腾的饺子摆上桌子时,年夜饭就开始了。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说,边喝边笑,大家频频敬酒,相互祝愿,其乐融融,其情绵绵。

  “哎哟,我吃出钱来了!”父亲惬意地说。他常常第一个从饺子里吃出硬币来,大家便兴高采烈地举起酒杯祝贺父亲:“恭喜发财!”这也是全家人共同的心愿。随后有人从饺子里吃出枣、吃出糖、吃出花生……其实都是事先包进饺子里的,旨在庆贺大家新年有个好彩头。这是一年中最丰盛、最温馨、最令人留恋的家宴。

  室外鞭炮噼里啪啦,星光闪烁,震耳欲聋;烟花腾空四起,映红天际,硝烟味弥漫着夜空;夹杂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相辉映,神州大地被淹没在过年热烈欢快的氛围里。

  爆竹是男孩子们的最爱。父亲年前不定哪一天从外面回来,会突然从提篮里拿出两挂小鞭、几扎滴滴金和几个又粗又大的红皮爆竹,笑眯眯地递到我手里,给我一个意外的惊喜。我常常乐不可支地旋即跑出去,与小伙伴们夸耀上几句。不过,父亲总是不放心,每次都要陪着我一起放鞭炮。

  爆竹无疑是过年钟情的歌者,它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散发着浓烈的年味,一如雄鸡报晓的啼鸣,它是报春的惊雷,是过年交响曲粗犷高亢、感天动地的男高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描写过年的诗句。诗中典型的意境,鲜活的细节,构成了一幅乡风民俗的绚丽画卷,流传千古,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吃完了年夜饭,便开始“守岁”。除夕之夜非同寻常,“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守岁”是古往今来的文化传统,是辞旧迎新最古朴最温存的守望。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喝着茶水,吃着瓜子、水果,抽着烟,拉着家常,彻夜不眠,以待天明。其实,话里话外人们说的都是对过去岁月的回顾,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守岁”时,我和弟妹们会心满意足地换上新衣服,喜形于色地站到镜子前打量自己;父亲满面春风地分给我们压岁钱,而压岁钱一定是父亲精心准备好的崭新的钞票。那个开心劲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除夕夜,在期盼中人们内心还有一种敬畏。父母常常压低声音神秘地告诫孩子们,不许大声说话,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得弄坏家里的东西,弄坏了东西会不吉利。我和弟妹们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说错什么或做错什么,说话时轻声细语,仿佛声音一大,就是不敬,就会惹怒无处不在的神灵。

  不过,小时候我和弟妹们“守岁”,往往熬不到天明,便脱下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枕边睡去。

  现代社会为除夕夜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始自1983年的过年联欢晚会为亿万家庭所喜闻乐见,电话、短信、微信、微博等沟通方式也早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里。

  大年初一清早,人们便踩着一地花花绿绿的炮屑纸,给长辈和亲友们拜年去了。孩子们身上穿着新衣,兜里装着压岁钱,嘴里含着奶糖,脸上挂满微笑。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日景象。“过年好!”的问候声此起彼伏,不时地从街头巷尾、这里那里传来。

  幸福的时光总是美好而短暂的。仿佛新年才刚刚开始,眨眼功夫,初二晚上或有的地方初三早晨的送年仪式便悄然而至。按照传统习俗,吃完送年的饺子,就算送走了新年。小时候我总感觉新年的礼仪太过仓促,还没尽兴呢,就把新年送走了,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其实,古人对新年的安排蕴含着深意。

  走娘家,便是过年习俗里最温馨、最甜蜜、最崇高的日子,正如一位学者说的,那“是一个巨大的人伦美丽”。

  正月初三,已经出嫁的女儿,要赶在送年后,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给父母拜年,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老人家的风雨艰辛。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如今,我和老伴已经做了姥姥、姥爷,童年已成为我们遥远的回忆。我们有两个女儿,每到这一天,“姥姥、姥爷”不绝于耳,一家人欢聚在一起,畅所欲言,谈笑风生,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傍晚,我们恋恋不舍地将女儿、女婿、外孙女们送到门外,在挥手告别那一刻,我突然隐隐地感到,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我敢说,那是任何爱都无法比拟的最博大、最无私、最深沉的爱。

  过年真的很累,年前的忙碌已使人精疲力竭,从初一开始,每天除了要接待络绎不绝前来拜年的亲友,还要带上礼品,走亲访友,七大姑八大姨,该去的一家都不能少,只是再累心里也高兴。男孩子们还不时地惦记着回家放上一通鞭炮。这过年啊,过的就是传统,就是味道,就是气氛。

  绵延不断的鞭炮声,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可以说,元宵节是行将结束的过年的又一个高潮,然而无论多么热闹,也难掩人们对告别过年的不舍。过年像陈年老酒一样醇香、醉人、绵长,不论你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这浓郁、美丽的乡愁。元宵节则是人们对过年留恋的咀嚼和回味。

  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真情。这些古老的过年习俗,浸透着纯朴的民风,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彰显着人们的精神寄托和生命追求。几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这些文化基因,早已渗透到我们炎黄子孙的血脉里。

过年的散文10

  每当新年来临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那时候家里穷,过年是改善生活的唯一途径。那时候盼年的心情说起来现在的孩子都不相信,常常新年刚过,就在盼望着另一个新年的来临,有时候甚至在想如果每天都过年该多好啊。那当然是小孩子幼稚的念头,年总是那么慢那么慢的来临。总是在孩子们热切的盼望里,慢慢的、地来到。

  小时候盼望过年,是因为能够吃到好吃的,能够有新衣服穿,不用干活,还有压岁钱。三十多年前的农村的生活是很苦的,一年到头不见一点肉星,更不用说鸡,鸭,鱼肉了。平时来客能吃上炒鸡蛋就不错了。过年就不同了,过年总能吃上肉,吃上白面饺子。吃了一年的玉米地瓜面饼子,能够吃上白面饽饽那真是无上的享受啊。

  往往刚进腊月就在一天天数日子,过一天就离年近一天,那种心情真的很急迫。每到腊月的时候家里的大人都要去供销社扯布,给大人孩子做新衣服,有时候大人舍不得钱,就光给孩子们做,那个年代每家都不止一个孩子。给大孩子做了,不给小孩子做,小孩子不愿意,给小孩子做了不给大孩子做,大孩子不高兴。大人只能自己不做,过个年总得让孩子高高兴兴的。毕竟一年只做一次新衣服,不给谁做都不公平。那时候没有那么多花样的布料,就是棉布、的确良,涤卡是高级布料,有钱的人家才能买上几尺。能够穿上新棉布的衣服也是很骄傲的。女孩子常常是小花布的上衣,蓝色、黑色的,或是格子布的裤子,男孩子是蓝色,黑色的裤子草绿色的上衣、式样都是一样的,如果哪个男孩子上衣裤子都是草绿色的,那可是很神气的哟。衣服都是村里有缝纫机的人给缝制的,穿起来都是一个样的。现在想起来是很土气的,那时候却不觉得有多土气,觉得很美。那种美,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现在看见那个年代的老照片,看着那些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穿着打扮,不感觉好笑,反而有点心酸。

  有了新衣服,更是盼望年早点到来。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了,孩子们就欢呼,噢!快过年喽。过完小年家里的大人就开始忙碌了,大扫除,把家里的角角落落都打扫的干干净净,把墙用报纸或是孩子的书纸糊起来,糊的白花花。买几张年画贴在墙上,把泥土墙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有巧手老太太剪上几张窗花贴在窗户上,喜鹊登梅啊、连年有余啊,看着都那么喜庆。做完这些清洁工作就该开始做过年的饽饽了,在那个缺少白面的年代里,这可是件大事。到了这个时候孩子们也不出去玩了,守在家里看母亲怎样把那一团团白面做成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大饽饽,并且还能做出各种花样。守在蒸汽腾腾的锅台边看那刚出锅的饽饽,闻着那香甜的味道,感觉着年的韵味,不知不觉的口水就流出来了,帮着母亲烧火,看锅,都成了听话的好孩子,眼巴巴地看着母亲把大饽饽放进锅里,蒸熟了,拾出来。母亲看着那些小馋虫们渴望的目光,往往会拿出一个刚出锅的饽饽,掰成几半,分给他们。刚出锅的饽饽热啊,孩子们从这只手倒到那只手,用嘴不停地吹着,迫不及待地送到嘴里大口的吃着,真好吃啊,如果天天能吃到这么好吃的饽饽就好了。这样的时候并不多,因为那些大饽饽要留着过年的时候走亲戚当礼物送人的,吃上一个半个解解馋也就算了。做完饽饽,还要炸点面鱼,跟炸油条差不多,不过是又长又宽,吃起来比油条好吃多了。这是等过年的时候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才能吃的东西,小孩子再馋也知道这个道理,谁也不会吵着要吃。

  年就在大人们的忙碌中来临了。孩子们渴望的年终于到了,那股高兴劲就别提了。一大早就拿出各自的新衣服要穿,母亲会说,现在不能穿,等拜年的时候再穿。一个个不高兴的把新衣服放起来。那时候过年没有什么好吃的,炖只鸡,熬一锅白菜,粉条,豆腐,几片白肉的杂合菜,就算是过年了。大人孩子个个吃的兴高采烈。大人往往把肉挑出来送到孩子的碗里,小孩子不懂事,高高兴兴的就吃了,大孩子常常趁父母不注意有悄悄放到他们的碗里。一家人吃得开心,吃得快乐,那是一种单纯的开心和快乐。

  那时候没有电视,吃完饺子孩子们把新衣服放在枕头边,就睡下了。谁也睡不着,睁着眼睛盼天亮。常常不知什么时候就睡着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把他们惊醒,高高兴兴的穿上新衣服去拜年。蹦蹦跳跳地走东家串西家,问一声,大伯,大妈,叔叔婶婶,爷爷奶奶,过年好。人家就会给几块糖,小气的人家给两块,个别大方的给四块,那就了不得了。出了门就会说,哎,这家人真好,给的糖多。不顾严寒的跑上一个早上,衣兜里装满各式各样的糖块。那时候的糖多半是硬的水果糖,有谁得到了几块奶糖或是酥糖,拿出来一个劲的显摆。看,我有高级糖你们有吗?那些糖拿回家藏在自己知道的地方留着以后慢慢吃,有的孩子能一直吃到清明节。

  过完年该走亲戚了,这也是孩子们特别高兴的事,今天看姑姑,明天看舅舅,后天去看姨,一天天的日程都排好了。家里的大孩子挎着个竹篮子,里边铺上花包袱,放上六个大饽饽,上边盖上一条新的花毛巾。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前边,后边跟着几个小的。到了亲戚家姑表姨表兄弟姐妹们聚在一起疯玩。玩够了,就到了吃中午饭的时候,中午能够吃上一顿好吃的,说是好吃的,现在看来也平常。炒一盘芹菜,拌一盘白菜心,做上一条鱼。那就是无上的美味了。临走的时候留下一个大饽饽,亲戚给几毛钱的压岁钱,一个年过完总能有几块钱的压岁钱,这在孩子们看来可是一笔巨款。能买好多梦寐以求的东西。这钱常常在手里还没捂热就被大人收走了。还得留着给家里来的亲戚的小孩子。就是那些大饽饽,也是这么换来换去的。等走完亲戚,家里就会有许多不一样的饽饽,跟原来的数量一样,只不过模样不同。这些饽饽大人们舍不得吃,留着给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带着当午饭。孩子们般望着过年就是为了这些简单的快乐:穿新衣服、拜年的、走亲戚的....

  年就这样在孩子的热切盼望中来了,又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过去了。过完这个年,孩子们又在眼巴巴地盼望着下一个新年的到来,那种热切的心情,那种单纯的快乐,那是贫寒的日子里唯一的热望。现在饱食终日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对年的渴望也就是可以放假,可以出去游玩,再没有别的念头。现在的日子是天堂一般的日子,过去是苦中作乐的日子,是一种简单的快乐。都是生活啊,什么样的年代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过年的散文11

  到了年关,三十、初一都是在婆婆家过的,从初二回娘家,初三给父亲上坟,祭拜祖先,也是在娘家。在娘家的日子。是最热闹的日子。我们姊妹七个,分布在市内的东西南北,四面八方,我的几个大姐,已经当上了奶奶,我是最小的,已经是将近五十,可见我们的家是多么浩大的家庭啊!

  平日里,由于忙于工作或生活,姊妹们见面的次数是有限的,相聚团圆在一起是很不容易得,只有到了过年回娘家的时候,才难得团圆在一起。为了加深我们姊妹之间的友谊,前些年,在几个姐姐的提议下,我们相约:从初四开始,从大排到小,轮流做东,宴请众姊妹,姊妹七个,一直排到初十,到我家为止。因此,过年那些天,除了我请客的那天外,我的家基本上是不开灶的。

  随着母亲的房子拆迁,母亲开始轮流靠我们七个子女赡养,娘家没有了,姐姐们、哥哥的年龄越来越老了,一个个家庭像滚雪球似得越来越大,三个人的家庭越来越少……初二、十五,我们会相聚在母亲所在姊妹的家,余下的日子,我们还会举行家庭酒宴。大家说:“过年,过的就是浓浓的团圆之情,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姊妹们才能感受到相聚的快乐!”

  今年初二,我们姊妹相聚在哥哥家,和母亲一起过年。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做父母的基本上都是工人。到了我们的下一辈,有工人、有老师、有管理层的干部,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大家相聚在谁家,谁就是忙碌的.主人,女主人热情地张罗着招待客人,男主人则赤膊上阵,大出风头地挥汗炒作,实在招架不住了,吆喝起老婆来,女主人则忙不失迭地跑到厨房里帮忙……大大的两大桌子,丰富的酒宴,济济一堂的三代人!健谈的高但阔论,不健谈的随声相附,大家相聚在一起,有时回忆小时候的美好时光,有时畅谈今天的幸福生活,有的诉说着生活的烦恼……但无论是乐的,苦的:幸福的,平凡的;平日里有隔阂、小矛盾的,到了这时,也是笑脸相对,融化在浓浓的亲情之中……还有天真无邪的孙子、孙女穿行于里里外外,童言无忌的话语,逗得大人们开怀大笑……大家谈国事、谈家事、谈闲事,无事不谈;议工作、议生活、议家庭,事事入题。酒席上大家开怀畅饮,欢声、笑语一片,热闹非凡,真是过年七天乐啊!

  吃完饭,累乏的便呼呼入睡,余兴未尽的则拉开了桌子,玩起了麻将,到了晚上,一大锅的粥,和中午的剩菜拼凑在一起,成了晚上饭。

  人生如一列奔跑着的列车,车上座满了一生和您有缘分的人,人生有缘才相聚。人的一生,结交的好友无数,失去的好友也无数;这列车上的人也会有上的有下的,但真正忠心耿耿、坚定不渝、相伴您左右的,陪您走完人生最后里程,送您到最后的人,除了至亲至爱的爱人之外,就是这些同吃一娘奶、同在一个娘胎里出生的亲姊热妹了!在有生之年,好好珍惜这些姊妹情吧!

  过年,过的是团圆,过年,过的是亲情。也许,过一年,您长大了;也许,过一年,您变老了,但是不变的永远是,过年里那家庭的温馨,和那温馨里含着的甜蜜的亲情味......

过年的散文12

  腊月二十三小年祭过灶爷之后,大年便踩着鼓点跑来了,家家户户开始忙乎,热情相迎的心情变得急迫。

  腊月二十四的中午,饭桌旁刚吃过饭,老公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掏出一沓钱来,脸上堆着笑,边递给我边说:掌柜的,厂里发了点钱,给他(孩子)外爷、姥姥送去,买衣服买烟酒买年货,你看着办……

  看到钱,听他所言,我自然高兴。夫妻多年了,我是知道的,实诚的他着实是要向我父母表达孝心。但接过钱的当儿,他眼睛片后一丝狡黠的光眨巴了几下,让我瞬间明白这个家伙的举动还有另一层用意——他在玩收买人心的伎俩。因为,马上要过年了,他得给我心上抹点蜜,把我笼络住,好让我乐颠颠地挑起家中过年掌勺做饭的重任,一如既往地在公婆,在众兄弟姐妹面前,出色地表现表现。

  他的这点贼心私心用心苦心,我上眼皮一翻就看穿了。

  婆婆是在二十四的晚上打来电话的,她问,你们啥时候放假啊?我说,二十八,她在电话那头轻轻“嗯”了一声,然后嘱咐道,少带点东西,顺顺当当来就行了……

  婆婆的几句话,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听上去和平时无异,我却能明显地嗅到那话语里隐含的微微焦灼:她是渴盼着儿子、孙子回去过年,更是切切地等我这个当媳妇的人能够早点快点回去——厨房的大活等着我!

  作为多年的媳妇,我知道公婆是特别重视过年的,每年的这个时候,是婆婆最为高兴的时候,儿女们都要回来过年了,是一家人的大团圆。但也是她最为忧心的时候,家里一大帮人,吃吃喝喝要好几天,而且顿顿就像宴席,饭菜做法复杂,饭菜的花样数量都要比平日繁重的多,是一件工程量极其巨大的差事,谁来主厨?

  我还知道婆婆对家里的情况也是衡量了一番的:自己年事已高,每日里凑合着做三四人的饭都得歇上三回,对于即将到来的过年盛宴,根本难以重负。只能指望媳妇。媳妇有三个,大媳妇远在京城,两三年回来一次,娘家又在这边,回来后,几天的假日,光是娘家几年没见的亲戚都拜访不完,哪有时间站在婆家的厨房。三媳妇呢,是安徽人,只会顿顿熬稀饭,靖远口味的饭菜,她连从那里下手都不知道,所以也是靠不住……

  我更清楚地知道,婆婆心里能堪此重任的不二人选,就只有她的二媳妇,二媳妇就是我呀。不过,聪明的婆婆不会把话说白说明,她旁敲侧击几句关切的话,是让同样聪明的二媳妇自己领会内涵。

  其实,哪用老公和婆婆的提点和暗示,臃脖早己套住我的脖梗,这几年,就像推惯磨盘的毛驴儿,时辰一到,不用谁来吆喝就自觉转动起来一般,每到年跟前,家里该准备什么,要做那些吃的,我都提前做着计划和准备。

  肉——猪肉、牛肉、鸡和鱼,早已抽时间采购回来冻在冰箱里了。接下来就是利用每个下班后的晚上,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赶做吃食:腊月二十五炸油饼,炸油果子,二十六揽(炒)臊子,炒肉片,二十七炸酥肉,炸丸子炸鱼,二十八煮牛肉,炖排骨,做好皮冻……

  腊月二十九,完事齐备了,单位也彻底放假。于是乎把做好了的吃的东西又从冰箱一样一样拿出来,分袋,打包,装进几个纸箱,然后带着孩子,驾上车,踩着快递员的节奏赶紧向兰州进发。

  公婆依旧在兰州我小叔子家,以公婆为首领,小叔子家是我们这个大家庭过年时的大本营,所以我们都要去往那里。看着我们到来,公婆欢喜无比。其他兄妹也都陆续回来,家里一下汇集了十六口人,公公婆婆,小叔子一家,大姑姐一家,小姑子一家,大伯子一人,再加上我们一家四口,屋子里人头攒动,说笑声不断。

  而这恰好预示着我的表现正式要开始,表现的舞台就是小叔子家的厨房。他家的厨房和我彼此相熟,它像往年过年一样欢迎我。

  套上婆婆那件麻袋一样宽的棉马甲,我一头扎了进去,扎进去可是够深的。从三十的年夜饭开始做起,一直到正月初五初六,一个礼拜的时间,除了晚上睡觉,以及中午下午简短的休息外,我都是在厨房里辗转腾挪。早上,我从家里人的酣睡中悄悄起来,进了厨房,关了门,为她们熬一大锅稀饭,准备几样爽口的小菜,等她们陆陆续续起来享用。等把碗筷洗刷完毕,又到中午的饭点了,不用婆婆指教,我自觉进厨房。厨房里,我撸起袖子,择菜,洗菜,切菜,剥蒜……然后,伴着滋啦啦的炝油声和抽烟机嗡嗡的'轰鸣声,卯足劲,叮叮咣咣,叮叮咣咣,煎炸烩炒溜炖烧,十八般武艺全都用上了……最后,厨房和我都变得热气腾腾,痛快淋漓,然而又被成就感充斥得满满当当。

  终于,我的一盘盘菜,冒着香,窜着鲜,亮着彩,隆重出场了。重口味的有:卤排骨、炖猪蹄、油闷大虾、红烧带鱼、烩丸子、凉拌牛肉和皮冻。普通点的有:蒜薹炒肉、手撕莲花白、清炒白菜、清炒百合。小清新似的有:蒜拍黄瓜、豆芽拌菠菜、凉拌三丝……凉的热的,荤的素的,反正都是我们靖远口味儿的,该做的做了,该上的上了,足有二十盘。虽然盘子掺合着盘子摆放,但菜色品相还蛮靓豁,味道呢,嘿嘿,实在不好意思自夸。

  饭桌上,公婆坐在最中间,身边围着儿女、孙子、女婿,大家挤成一大圈。公婆眉开眼笑招呼大家动筷子,大姐夫敬酒,小妹夫跟上,饭菜在唇齿间,小酒进了肚子,大伯子说老家亲戚家发生的趣事,引得笑声阵阵。大姑子,小姑子说一些教育孩子和工资奖金的事,大家各抒己见,孩子们聊红包和游戏,一个比一个兴奋……年的主味,毕竟还是饭菜的味道,全家人和和美美,开开心心地举箸酌酒品菜,谈笑论事,暖融融的年味混合着浓浓的亲情味道就这样飘散出来了。

  我呢?就站在厨房门边,一边和他们谈笑几句,一边为他们递勺子,拿小碗,不断盛汤添菜。间或,看着眼前的情景愣怔片刻——多么温馨啊!我的公婆,我的兄弟姐妹,我的外甥侄儿,在饭桌边这么开心地过年,而这,都是我披挂上阵在厨房奋力操持的结果。我的心里便热热地涌起一丝满足和幸福感。再看我白发苍苍的公婆时,有句话就浮现出来:岁月无多,这一世相遇的人,到下一世就再也见不到了,要好好珍惜……我的心里又无声而铿锵着有了一缕心念:我会一直尽职尽责,坚守在过年的厨房,让公婆过顺畅无忧的年,让公婆因有我而感到欣慰。

  而我的领悟,其实恰是过年给我的启示:我们欢笑着相聚,彼此留下美好,然后欢笑着离别,才叫不枉来世一遭。当然这样的启示适用于任何一种相伴,夫妻、同学、朋友、父母与儿女,但贯穿在其中的必须是付出、体谅、包容、真心……

  就是这样的启示和感悟激励我在家庭生活,以及为人处世方面不断向善好的方向成长。而且更让我一年年地坚定了在过年时要为我的家人去做美味可口的饭食。

  然而回想前些年过年,我在厨房的所作所为,却是有些羞愧的。那时婆婆身体尚好,进出于厨房还很利索,所以每当过年时,我便抱着浑水摸鱼的态度随在她左右做点小活,这样得过且过了几年。可有一年的大冬天,婆婆踩到雪地上滑到了,致使颅内出血,病情危急住进医院,一直到年底还没康复。那一年,过年做饭的担子就落在我肩上,知道自己饭菜的手艺还不是太好,我感到如山压顶,发愁的不得了,便打电话给我娘家老妈,我对她说,做这么多人的饭,我害怕,咋办?我老妈一听说了一句,你害怕做饭,就不害怕吃饭?当媳妇哪有不做饭的,好歹都得做,好好给你婆婆表现,不就几天嘛。

  于是硬着头皮进了厨房给我婆婆表现起来。

  那时,过年还是在小叔子家,家里姊妹虽来的不全,但也要十来口人。进厨房忙乎的第一天第二天,我情绪饱满,脸上晴朗,心想不蒸馍馍,争口气吧,要把饭菜做好做香。于是甩开膀子一天三四顿的做,满桌子都是菜。但是两天过后,腰酸背痛,脚底子疼,胳膊抬不起来了,脸上云多起来,接着又转阴,心想,当媳妇的命就是苦啊。我总觉得婆婆私心太大,大姑子小姑子和她嘀嘀咕咕说半天心思话之后进来厨房,只是穿插着拿个碟子,端个碗,婆婆却舍不得使唤她们,让她们扎扎实实做两顿饭。当然我心里也知道,按我们靖远人的讲究,出嫁了的女儿便是亲戚,亲戚的礼遇是吃现成的。但我还是不服气。除了不服气我还很生气,气我那弟媳妇,她嘴上说,二嫂我给你当下手,可洗了两根菜,拨上几根葱,待我转身时,她鱼儿一般的就溜得找不着了。她大大方方的开溜和潜入卧室不出来的大气魄,让我羡慕嫉妒恨,心里一恨,就有些愤愤不平了:一大帮人坐享其成,凭什么只有我在油烟滚滚中奉献?想着想着,浊气就填满了胸膛,脸就阴得更凶了,继而拉下来,越拉越长,简直有三尺长。我把气撒给炒锅,我把炒锅敲得咣咣咣作响,似乎要向它讨个说法……

  很危急的时刻,老公冲进厨房了。原来他陪公公下象棋,心里却放心不下我,间隙时进厨房对我察言观色,看见了我脸上的阴晴变化。他最最担心,在过年的这几天,我因劳累会吊脸耍态度,破坏和谐气氛,或者情绪失控把天捅个窟窿。

  老公跟在我屁股后面,讨好地小声说:掌柜的,你辛苦了,再坚持两天,就两天,咱就回去了……他一会搬个凳子过来,让我坐着歇会,一会泡一杯糖茶水,让我提精神,一会又给我当下手……我的愤愤不平慢慢就平下去了。于是,坚持着让油烟又熏蒸了两天,直到假期将尽,我要回上班了,才从厨房撤出来。

  对于这次独当一面的表现,婆婆当然是满意的。知道我要回去了,她把我叫进卧室,掩了门,将大姑子孝敬她的两盒保健品硬是塞到我的包里。回到自己的小家,我更是享受到了女王般的待遇,老公端洗脚水,儿子捶背,女儿按腿,只差喂饭了……

  被这种情势感召,我平日里吃酒席时就留心一些菜的式样和做法,然后回家试着去做,手艺慢慢有了长进。到了过年,我继续表现。这次也很卖力,提前做好各种吃食,然后装箱飞奔兰州。在过年的几天里,我连续奋战在厨房,虽然很累,但再也没生任何人的气。公婆看在眼里,笑在脸上。特别是有位亲戚来拜年时,我麻利地炒了几个菜端上去招待,结果,亲戚高兴,公婆更觉得有面子,婆婆当面指着我对那位亲戚说:这是我家的顶梁柱……

  我的形象被婆婆的一句话高高地竖立起来,我心里顿时觉得热热的,满是感动和自豪,所有附着在身上的劳累哗地一下就消失了。

  于是,我精神饱满地在接下来的过年中,一如既往地给婆婆表现。结果没想到,表现进了我女儿的作文里,女儿在《过年》的作文里写到:灿烂的烟花稍纵即逝,震响的爆竹过耳不存……她们在聊天,在打扑克,他们在下象棋,在看电视,他们沐浴在过年的欢快中,唯独,我的妈妈,在水池边,在小山似的碟碗前,用一双手跋涉着跋涉着……我忽然觉得我长大了,我发现妈妈的后背竟是那样宽那样厚。

  读着女儿这篇满分作文,我流泪了……

  于是,我慢慢地懂得了,过年其实是一种传承,传承的不但是饭菜和亲情的味道,更传承的是一种精神,是勇于担当,不怕辛劳的付出。就像小时候过年,母亲在灶火旁忙碌的形象潜移默化地驻在我们心里一样——那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和我们坐在炕桌上欢喜地品尝妈妈准备的饭食,而妈妈就在灶火旁一样一样地往桌上端菜,听我们谈笑,品味我们脸上流露出的高兴……

  而现在的我,我正是被时光、亲情和自醒这三双手一步步推到母亲角色所处的厨房的轴心位置。我其实很欣慰,是过年让婆家的厨房来成就着我。

  所以,当我出色地表现完毕,怀揣着婆婆以巧妙的理由奖赏给我的红包,高高兴兴地离开大本营,再去看望我英明的娘家老妈,老妈问我,今年给你婆婆表现得如何时,我豪迈地说了一句:成绩都是浮云,明年过年,且看我的表现。

过年的散文13

  盼啊!盼啊,眼看春节就快到了,想到这,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春节前,人们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逛街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火箱围着火炉看电视,还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等等不一而足。

  反正街上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货物都齐全,琳琅满目,人们恐怕想买什么都难选择!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别具一格,各有各的个性。他们把买来的年货放得满地都地。买来的年画怎么贴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风格和喜好了。有的正着贴,有的倒着贴,还有的歪着贴,各有千秋。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节一到,就可一饱口福了。家家备有鞭炮,人们穿上新衣服,准备迎春节,在春节前,人们一出门,如果遇上了好朋友,总是口中不忘说一句:“上街啊!”

  人们杀猪宰羊,忙碌地准备着春节大吃大喝一番。

  春节到了,小朋友们便早早起床,来到老爸老妈的房间,开始了传统的拜年仪式了。小朋友们对父母说着一些吉祥话儿,爸妈就拿出压岁钱,让小孩子们高高兴兴。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够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而最高兴的则是我们,能大把大把地攒取压岁钱,然后就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很多好玩的东西,如小汽车、四驱车、玩具枪、足球等,而我们只要嘴巴甜一点,多说些祝福的话儿,那可就大赚一笔了!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

过年的散文14

  今天是1月29日,是中国一年一度的春节,别问我看春节联欢晚会时的心情怎么样。光是晚会前的“焰火展”就让我激动不已。

  瞧,金尾怪旦和银尾怪旦一同发射,好似一条金龙和一条银龙在空中互相缠绕,蜿蜒盘旋在城市上空。再看那边的平房上一个孩子高举着焰火对着空中,说时迟,那时快,一颗焰火升到了空中,在一瞬间爆炸了,那爆炸了的焰火仿佛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花瓣。再看那边有一颗焰火升到空中,“嗵”爆炸了,之后只见那颗焰火瞬间变成了星形,又在周围分布了几颗很小的`星星,那几颗星星又分出了上粗下细的“枝杈”,好漂亮啊!这彩色的大光环是为一年一度的春节燃放的啊!看着这美丽的焰火,我也情不自禁地想放一束。

  该做饭了,这时守在窗前看焰火的我,鼻子一抽,一股香气飘进我的鼻子,我便乐颠颠地钻进了厨房,对父亲说:“爸,今天什么饭?这么香啊!”父亲却说:“你的鼻子真灵啊。”“我的鼻子谁不知道啊?我的鼻子是世界一流的,领导鼻子新潮流。”父亲笑了,母亲笑了,全家都笑了。我说:“我说爸,今天的晚饭到底是什么?”父亲说:“据统计,今晚的饭菜十分丰富,有饺子、红烧狮子头、白菜炒酥肉……”老爸还没说完,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心想:今儿晚上的饭菜这么丰富,不吃对不住母亲啊,今天晚上一定大开吃戒。哎呀,大事不妙了,一提红烧狮子头,肚子就开始唱“空城计”了,不行,还是先补两口吧!刚想伸手抓点心吃,却听见老爸用他的冒牌每声喊了一嗓子:“开饭啦!”我想今天的饭菜这么好吃,又做得这么快,真是太好了!我正浮想联翩,一阵炮声把我给震醒了,我脖子一扭,只见老爸用一根棍子挑着鞭炮,站在窗口放。“爆竹声中一岁除,只把心桃换旧符。”父亲放完鞭炮,就拿着新春联,揪着我到门外,我们把旧春联一揭扔了,再把新春联往墙上一贴,“好嘞,完工!”我一进门只见红烧狮子头摆在桌子正中央,一大批美味佳肴围在它周围。一家人围着桌子坐下。“来,吃饭!”母亲说道,说着她夹起丸子送到我前面,我正准备去接,谁知那丸子一滑,“溜”到了父亲碗里,父亲给母亲回敬了一个。我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说:“哎!看来只有我自己夹了。”说罢,我的碗里便多了两个丸子,我笑了,我们大家都笑了。当晚宴接近尾声,我说:“祝我们大家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我们干了!”父亲说:“没酒,怎么干?”他正在疑惑之下,母亲指了指饺子汤,说着三碗饺子汤碰到了一起……

  “哈哈哈”我们一家三口笑了起来,这笑声被晚风吹到很远的地方,这笑声饱含着激情和对祖国的春节祝福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久久地回荡着!

过年的散文15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初,那是三年自然灾害后,经济最萧条的年代,那个年代是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很匮乏,或许就是因为生活的清苦,人们的思想就很简单,能吃饱穿暖就可以。我也就是在那个年代度过了童年。

  童年对过年有太多的期盼,期盼姥姥会从烟台给我们寄来苹果、鱼干。期盼妈妈能给我们做一套小花布的新衣裳。期盼我们能围坐在火炉前,守岁,其实也就是守着妈妈卤的那一锅肉,守着满屋飘香的年味。当妈妈把卤好的的排骨,给我们姐弟仨每人一块,那个香啊!觉得过年真好。期盼大年初一早上,被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吵醒,还没有睁开睡眼惺忪的眼,爸爸和妈妈就给了压岁钱,于是赶快起床穿上新衣服,给爸爸妈妈道一声爸爸、妈妈新年好!那也是一年中最幸福的一天,那就是过年。

  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买肉要肥肉,买布要布票,这些票,平时都不舍得用,就等着过年。才会大包小裹的买回来,除夕的夜晚,才会有最丰盛的一餐。尽管经济不富足,心是辽阔的。吃什么都香,尽管文化生活不丰富,精神境界是宽阔的。心一点不觉累,人很容易满足。那时候舍不得买很多肉,可一家人围着小盆儿里的那点肉,吃的甭提多香,现在想起姐妹那时候的吃相,都觉得即可笑又可爱。所以,过年真是一种期盼。

  青年时代,对过年也有期盼,上班离家很远,工作性质是倒班。过年不放假,距离过年还有两个月就会翻着日历算,大年三十上什么班,初一能不能在家过年。早早给妈妈打电话,哪天能回家过年,于是,爸爸妈妈也在家里等待,盼着儿女能和父母团圆。我们盼着吃一顿有妈妈味道的饺子,吃一把爸爸亲手炒的瓜子,那是怎样的惬意,怎样的香甜。

  结婚后,一到过年就开始犯难,想着怎样去婆婆家,怎样去父母家,能把空间和时间充分的安排,可是还是因为工作的性质,再有就是婆婆离我较远,终究没在婆婆家过一个除夕,也许这将是我今生的遗憾吧!

  如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腾飞的今天,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虽然什么也不缺,还是依然沿袭了妈妈在计划经济年代的习惯,还会买很多东西----年货。觉得这样才像是过年。我们当地的人有个说法,喝了腊八粥,人就开始就糊涂了,苕买苕买的(傻买傻买的),也不计较花多少钱了。等过了正月十五,汤圆吃完,就清醒了,哎呀!怎么花了这么多的钱!

  现在的我对过年已经厌倦,走在大街上,看到攒动的人群就会莫名的心烦,在超市里听着打折的叫卖声,心就会一阵阵的痉挛,也不缺吃也不缺喝,就是没有盼着过年的激情。也许是太富足的生活,带走了对年的期盼,也许是生活太空虚,不想有过年的喧嚣和忙碌,总之,富足的物质生活,让精神生活匮乏了,心中不再期盼过年。

  细细咀嚼过去的这些年,是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压力太大,我们不知道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除了担心餐桌上的食品是否安全,我们还会期盼的是什么?餐桌天天鱼肉,顿顿美餐,还时常会和家人去饭店吃大餐。尽管如此,人与人的情感淡漠了,心与心的距离疏远了。虽然提着大包小包的走亲访友去拜年,却感觉是走形式,体会不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温暖。更找不到童年那种对年的期盼。有时甚至想,人真的是不是还应该穷一点,我甚至甄别不出,我的这种感觉是对是错。但这就是我心里的过年。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各种炒菜凉拌菜,摆了丰盛的一大桌。是小妹妹的创意,今年的年夜饭又增加了一道火锅,这个别出心裁的创意,让年夜饭增加了更浓厚的色彩。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一起,妈妈成了我们祝福的焦点,是啊!有妈的地方就是家,就是因为妈妈常年居住在我家,所以每年弟妹们才会相聚在我家,这一刻才会最团圆。

  从年夜饭开始,手机里的短信就接连不断,相互转发,有时连名字都忘了换,最后对方就会问,你是谁?我怎么不认识你啊!其实就是流于形式,根本就感觉不到问候的温暖。还会闹出啼笑皆非的事。信息群发还会发给自己。

  初一,弟妹们都换了新装,一大早就带着礼物,来给妈妈拜年,一句妈妈新年好!送上美好的祝福,送上了美好的.心愿。这一刻妈妈接受了儿女的祝福,妈妈也约定俗成的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她的孙子们。我们这些做儿女的晚辈,也早已改变了沿袭已久的习俗---晚辈的也要给长辈压岁钱,妈妈被天伦之乐簇拥着,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我们做儿女的也是幸福的。有妈妈在,我们还可以送上祝愿。

  初二,拜年和走亲访友的帷幕才真正的拉开,虽说拜年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习俗,可是对我来讲,真的就是一种疲于应付的礼遇,要一桌一桌的做菜,还要一遍遍的送上流于形式的祝福语。我很讨厌酒桌上的猜拳行令,虽说那也是酒文化里的一种,可在我眼里就觉得那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我会劝大家少喝酒多吃菜,最后还会有人喝醉,不耍酒疯就耍醉拳,我们这已经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不喝醉就是没喝好。

  初三,初四,初五,一直会延续到十五过后,当地人有个讲究,不过十五都是年。就这样的接受者亲朋好友的拜年,我们也要不厌其烦的去亲朋好友家拜年。一直持续到十五过完。

  想想过年是什么,在远也要回家团聚,就是把钱花完,把人累个半死,再好吃的东西也没心思吃,可是人们还乐此不疲的要过年。

【过年的散文】相关文章:

过年了散文欣赏09-14

过年的经典现代散文09-22

过年的事-散文欣赏09-10

过年散文(精选21篇)12-02

回家过年散文欣赏09-14

春节的散文05-24

孩子过年不回家散文09-23

洗澡过年的散文随笔07-24

现代散文《古时如何过年》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