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年味的散文

时间:2024-05-22 09:47:48 散文杂文 我要投稿

年味的散文(合集)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年味的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年味的散文(合集)

年味的散文1

  小时候盼过年,长大怕过年……随着时代的发展,衣服越来越贵了,环境越来越好了,商品越来越精致了,可年味越来越淡了……

  不知从几时起,我已经不再数着指头期待新年到了。记忆里的年成了古老的传说,美好,却再难获得。

  忆往昔,平淡的岁月无忧无虑。每逢腊月二十五,我们总是全家出动,背着背篓,提着篮子,一路呼朋唤友去赶集。集市上并列排着大大小小的车上满满地盛着鲜红的橘子、苹果,黄橙橙的柚子,梨子;各种花花绿绿形状各异的水果糖九宫格里向来来往往的行人招手。卖主的吆喝声和买主的议价声在山谷发出起起伏伏的回声,那时,我也是其中一个在集市上忙得不易乐乎的人。

  我拉着爸爸四处窜,芝麻糖、米花糖、炸苕皮;核桃、花生、瓜子;香蕉、菠萝、火龙果等我全都要吃。顷刻功夫就能把我自己的背篓装满,那时候多重也不觉累,像是土匪进村恨不得把所有物品都收归囊中。每当我买完自己爱吃的,一定会跑去服装店。过新年,穿新衣,走亲戚,拜新年,这于我而言是多么隆重的事。爸爸向来是慈爱的,从不管价格,只要我喜欢,而我也算懂事,不会挑贵的买,只要帽子够大,口袋够大的,我准喜欢(为了去给别人拜年满载而归)。

  我的'最后一件大事,当然是买烟花炮竹了,大的我是不能玩的,那都是哥哥的,我只能玩芝麻火炮。大年初一的时候,天刚蒙蒙亮,我就起床穿好摸了好几天也舍不得穿的新衣服,拿上几节芝麻火炮去左邻右舍门口放,他们听见噼里啪啦地声音,总笑意盈盈地拉着我吃糖果,直到我所有口袋都塞得鼓鼓的,我才蹦蹦跳跳的回家。他们大人之间更是热闹,一块魔芋豆腐都要一家送一块,你吃我的,我吃你的,西家说说,东家笑笑,仿佛弥勒佛下凡,笑声止不住。

  毫无疑问,新的一年了,大家都要聚在一起吃饭喝酒。我最盼望的是去舅舅家吃饭了,舅妈厨艺精湛,麻辣鸡做得又香又有劲道,香肠让人垂涎欲滴,腊猪脚炖的香气四溢,几个爷们一起喝酒猜拳,说道过去一年里的幸福心酸,祝愿未来前景光明。豆腐丸子入口即化,我尤其爱肯卤鸡爪,色香味俱全, 一个一个的搬掉指头啃得满嘴油光。

  新年里,自由是属于所有人的,女人们聚在一起拉家常,男人们一起打牌,夜夜欢呼,灯火通明。我和表哥表姐一起凑一桌斗地主,一角钱的底,我输了往往会哭花鼻子,我那亮晶晶的几滴泪能换来大人们无限的怜爱还有更多的压岁钱。

  此外,在喜气洋洋的年里,一件不可遗忘的大事就是祭祖。年三十吃完团圆饭,放完鞭炮,我便和爷爷背上香、纸钱、蜡烛、火炮等东西去祖先坟上祭拜,凡是故去的亲人都要去。别看我年岁不大,跑的可欢了,学着爷爷的样子磕头上香,念念“祖祖保佑我今年过年多存点糖,考试得一百分”之类的话。然后点上火炮,就当是祖宗答应了。有时,看见别的坟前冷清,爷爷也让我去点上一支蜡烛,我经常说:“你和我祖祖是邻居,你们一起热闹热闹吧!”

  快乐的日子总是很短,一天像一刻。到年三十晚上,我就等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发压岁钱了,有时他们想四个人只发两份,我是绝对不同意的,一定要每个人都发,一毛钱也不能欠我的,毕竟我等了一年呢。

  如今,爷爷奶奶都已故,故乡也更加远了。行走在花花绿绿璀璨夺目的街灯之中,看着烟花绚烂,一种凄凉便上心头。

年味的散文2

  我的家乡是北方的一座中等城市,进入腊月后,过年的味道开始浓了起来,城里大街小巷都弥漫着年的味道,街道上人流明显增多起来,与过年有关的话题成了人们谈论焦点,电视里新闻中每天都在播报着“春运”信息,为人们出行提供方便。在外奔波一年的人们从不同城市回归到自己家乡,看到家乡的变化无比感慨,感受着家乡年的味道。

  虽然天气还是很冷,寒风不时地吹打着人们皮肤。但风里夹带的香醇年味在人们走出家门时,总会感觉得到。当我走在城里的街道上,进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披上了节日盛装的树木,满树的红色、黄色、橙色的装饰叶片、华丽的彩灯,以及高高地悬挂在路灯杆上的大红灯笼点缀着整个街道,临街的高楼上霓红灯规则分布,组成着不同的图案,城市中心广场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尤其在夜色降临之后,华灯闪烁,银装素裹,霓红灯变换着图案,将整个城市渲染、烘托得格外喜庆祥和。

  城里最热闹、最有年味的地方当属步行商业街,商场、超市摆放的商品琳琅满目,比比皆是。商家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各种特色美食数不胜数,使人感到整个空气中都有一股暖流,这暖流来自每个人欢喜的面颊,来自相互间的谦和,来自人与人的包容。熙熙攘攘的人们挑选着所需的商品:有的选购喜欢的服装;有的置办节日的年货;有的品尝着特色小吃。商品在商家和买家讨价还价中成交,人们满载着采购的年货,带着欢快得意的喜悦,等待年的到来。

  一年中人们最快乐、最热闹、最忙碌、最有年味的一天就是“年三十”,清晨吃过早饭后,家家户户首先在街门、房门两边贴上春联,把节日的气氛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在房门上贴“福”字,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大人们帮助小孩儿们换上新的衣服,带着喜悦心情、高高兴兴地回到父母身边。街道上偶尔传来震耳的鞭炮声,路上行走的人们少了许多,免费乘坐的公交车上人员更是稀少,但每个人都春风满面、笑语欢声,车厢内洋意着喜庆、和谐、友善的节日气氛,使人感到无限惬意。

  近年来,在城里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许许多多的人们将“年夜饭”搬到了宾馆、饭店。父亲已八十有四,母亲八十有三,兄弟姐妹商议“年夜饭”选在“喜来登”饭店,大家围坐在父母身边,一边品尝着美味佳肴,一边祝福二老福寿延年。老人看到儿孙满堂,团团圆圆,有感而发,吟诗作赋。儿女们用相机留住美好、幸福的家庭大团聚时刻,它是亲情的释放、情怀的展示,传承的是民族凝聚力、亲和力。

  夕阳西下,夜暮渐渐地降临,窗外街道的华灯开启,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将夜空映照得绚丽多彩。窗内家庭的氛围浓浓,全家人欢聚一堂,围坐在电视机前,边观看“央视春晚”,边准备着“年夜饺子饭”。聊家常、谈工作、话人生、评节目,在欢笑中包饺子,往饺子里包硬币,吃到硬币的人预示着来年有福气......。

  午夜,到“吃年夜饺子饭”之时,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划向天空的彩花在夜空中绽放。“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使节日气氛将达到了高潮。等到新年钟声敲响,子孙们向爷爷、奶奶拜年问候,爷爷、奶奶给子孙们发红包,嘱咐他们新的一年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年味充满整个家庭,齐乐融融,年味随着喜庆吉祥的春风,飘荡在城市的街头巷尾......。

  有人说现在城里的年味变淡了,其实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传统观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对古老习俗有着厚重情愫的人们,还难以接受加入了现代时尚元素的年味。可是,无论年味中加入什么元素,只要我们对家的情怀不变,传承家的团圆、亲和、合睦。就是民族的生命力,就是民族的至宝,就是民族的精髓。

年味的散文3

  最喜欢过年的味道。快到新年时,那热热闹闹的景象无处不在。大街上,更是人满为患。最拥挤的,就是各家大大小小的超市,全是采购年货的人,商店里各类物品都供不应求,超市老板往往会趁此机会大捞一笔,但采购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每到过年,奶奶最喜欢往超市跑,有事没事就跑去转转,就喜欢那热闹的气氛。奶奶手提一只竹篮子,在超市转悠,另一只手则拿着一张广告纸“年货大减”,在精打细算一阵子后,便跟着人流,一会儿就装一篮子东西提回家。我总忍不住,东翻翻,西找找,一袋子零食不免让我有些失望。第二天,拿回来的都是些鱼啊,肉啊。第三天,就都是包装精美的礼品,什么红酒啊,广柑啊,盐水鸭之类的.。第四天,我眼前一亮,都是一些非常喜庆的小玩意,红底金字的福字帖,可爱的玩具小金牛和小红牛,大红色的灯笼,塑料爆竹,春联,金牛的剪纸,中国结等等一堆好东西。这下我可乐坏,马上忙活起来:窗子上贴上金牛剪纸,马上就觉得家里又多份喜庆;大门上贴倒福字和春联,我的脸上也是喜洋洋的;书桌上摆上一对小牛,书架上挂着一串爆竹;连晾衣架也被我挂上中国结和红灯笼。家里,马上有“年味儿”,我嘴里也轻轻哼着那支小曲儿《你最牛》。

  和家人逛街时,可以看到,无论是大小商场,还是新店开张,都挂上灯笼,贴上福字贴,一片热闹的红色。往往那灯笼上都写着几个金字:恭喜发财,生意兴隆。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也让我感受到即将过年。瞧,那边一位年轻的阿姨身穿大红底,金色花纹的旗袍,戴着中国结式样的耳环,手提一个小巧玲珑的红包,无不为这即将来临的新年增份光彩。这被染红的大街,更是年味儿十足。

  饭店这段日子生意也格外兴隆,请客吃饭大出血已经是家常便饭,饭店天天爆满,老板乐得合不拢嘴。大过年的,年夜饭尤为重要,儿女在外工作一年,难得回趟家,吃团圆饭自然不能含糊,找一家好饭店,办得热热闹闹的,那是在所难免。要订好饭店,还得抓紧时间,晚,就只能在家里吃,有些人甚至几个月前就订好位置。在爆满的饭店里,那花样百出的菜名,如“五福临门”、“牛气冲天”等,更是让我感受到深深的“年味儿”。

  “年味儿”是过年不可缺少的调味剂,让过年热热闹闹,开开心心。

年味的散文4

  前几天去一个朋友家里做客,看到他的夫人正在开放式厨房里熬冻,那锅里热气蒸腾煮着的,手里切着的,砧板上放着的都是待处理的猪肉皮。我不禁诧异;“就两个人,怎么搞了这么多?”朋友说:“这不是快过年了么,孩子们都回来!”这回答立刻让屋内漾起一阵温馨,而我的年之记忆便于心中袅袅升起。

  上世纪中后叶,在我们这座县城里,还有着许许多多地方国营工厂和商店,这些企业大多分布在街面上。一到年前,他们就和那些同样分布在街面上的机关、学校一起红红火火地忙起来。先是,各单位都在门前搭起高高地牌楼,而在诸多的牌楼中,要数县委县政府的最为壮观宏伟。但见牌楼四柱三开,通身五彩,重梁叠檐,其上、在插满小旗帜的拥簇之中,呼啦啦地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其下、宫灯四挂,楹联对张,彩灯九六,好辉煌!好璀璨!次而,各单位于临街处遍插彩旗直至边界。接下来,还拉起花花绿绿的过街旗、贴上喜庆洋洋的大红标语。时为童少的我,在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盼年的殷期中,不知多少次地和伙伴们兴奋着,去看、去点评那些搭建已成和未成的牌楼。

  熬过了那期盼已久的三十之夜到了大年初一。吃过了饺子,我们就急不可耐地约齐小伙伴们一溜烟地跑了。去干什么?当然是去看秧歌!接近上午十时,锣鼓震天地敲起来了,唢呐高亢地响起来了,秧歌就一队一队地扭上了街头。只一会,就人倾城,头攒动,声如潮,那是怎样地一场狂欢!整个街筒子都是人,哪个秧歌队的看客多,哪个队就扭得起劲,而越起劲看客就越多!于是就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了。在这些秧歌队中,文卫系统扭的是新秧歌,女性成员居多,她们淡扫蛾眉,轻施粉黛,舞姿曼妙而整齐划一。公交、财贸、农林系统的秧歌扭地却是地道的东北大秧歌。扮相浓艳,扭动幅度大而随意。什么猪八戒,孙悟空,沙和尚,唐僧等小说戏剧人物尽在其中,还有耍龙灯的,跑旱船的,拉洋车的,踩高跷的',扮小丑的。扭得兴起之际,那些舞者们还会耸肩叉腰摆胯地互相逗起来,俯仰进退,神彩飞扬,引得看客们迭声叫好!

  此时的我,却只爱看耍狮子的。这是县第一粮库秧歌队的拿手好戏,别的单位搞不了,因为他们有“脚行”。“脚行”是当年在松花江粮食码头上专门扛麻袋的人,只有他们才能耍得动那硕大的狮子面具。狮子身披鬃毛,眼若铜玲,面目孔武,嘴还会张合。四只狮子成两对耍起来,在两个耍狮人绣球的逗弄下,翻转腾挪,奔跑跳跃,一会直立起来,一会又甩尾摆头冲向看客,吓得人连连后退,好霸气!这让我看得煞是过瘾,从开场到结束,从除一到十五,我就是跟定了狮子,一路跑一路看。

  转眼到了正月十五,这是秧歌汇演和猜灯谜的大日子!届时,城关各单位和四里八乡的秧歌队都来齐聚献艺。日里,还是满街的秧歌满街的人,那场面还是妪叟不弃,童稚尽在。而一当夜色初上,灯谜大会就盛大开场。其地点选在本城的中心区——大十字街文化馆前。在无数盏灯光的照耀下,小广场一如白昼,写着迷面的纸条一排排当头挂起。满城的人,不管肚里有否墨水,又都来了。他们不图猜中,图的就是欢乐!于是,人们便摩肩接踵着,满身斯文的琢磨起来。倘一以为然,便扯下那纸条直奔兑奖处。我当时刚读初一,因多看了些书的缘故,竟被我猜中了好几条。至今尚记得一条是;“太原的夏末——打一书”这不是我正在看的《晋阳秋》吗!

  如今,过年只是休假、团聚、美食,热闹和狂欢安在哉?

年味的散文5

  时间在地球的自转中一天天溜走,不知不觉间年越来越近了。可我却毫无感觉,闻不到一点年的味道,只因沉重的生存压力把我压得都成了机器人,对身边一切似乎毫无感觉。只有看到路上拖着大包小包行色匆匆的路人,我才猛然想起快过年了,也是时候回家和亲人团圆了。但回家过年路途之艰辛又令我望而生畏,这不是说我所在的城市离故乡有多遥远,而是回家过年坐车人潮之拥挤和那价格直线上升的车票令我却步。

  炮竹声声除旧岁,在故乡;炮竹声成了除旧迎新的零界点。在我的味觉里,那浓浓的炮竹味就是故乡的年味!每年除夕零时一过,那迎接新年的鞭炮声就会陆续响起,一直持续到天亮。听着炮竹声;闻着炮竹香;踏着除旧迎新的步伐,记得年幼时调皮的我,总会在天刚刚之时就起来四处乱跳。跟着捡回来一大堆未被烧着的炮仔,然后兴致勃勃地用自己自做的炮枪玩了起来!此玩法在今天的我看来,那是拿自己的小命在开玩笑,想着,想着,我不更倒抽一口冷气,幸亏当时老天爷保佑——而当时年幼的我却玩得不亦乐乎。

  年幼时的我喜欢过年,不仅仅是过年有炮竹味。更重要的是过年还有新衣服穿和压岁钱拿,在那个经济并不宽裕的年代,一套新衣服;一块几毛的.压岁钱;对我来说是如此的泥足珍贵。闻着身上新衣服味;手中压岁钱的钱味,这也是我感知中的年味吧!年后虽然大部分压岁钱都上交父母,自己只能留下一小点,但嘴馋的我总是折磨着到底是喝健力宝还是菠萝啤?所以;年味除了新衣服和压岁钱,剩下的的就是零食味了。

  故乡的年味,除了每家每户门前红彤彤的鞭炮纸外,还有就是新帖上去的春联。每一家的春联内容都或明或暗地透露了主人对来年的心思又或期待!曾几何时那彰显民权的春联也被赋予某种政治色彩,某某万岁;忠于某某;永远跟某某走等等内容,成了那年头故乡春联的年味。春联内容的演变过程折射了国家由阶级斗争转向以经济建设的过程,春联内容的演变过程同时更是国家尊重民权的一个缩影。国家每进步一小步,对个体公民而然那是进步一大步!期待故乡的年味不仅仅只有鞭炮味和春联味,而更多的是民主味!

  回不回家过年呀?我心情甚为纠结,在这万物都在涨唯有工资低的年代。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下来挣了几个钱,除了平日孝敬各路“神仙”外,快到年关还要给铁老大打劫一笔后,所剩已无几。唉!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收拾行李挤进滚滚的回家人潮,此刻;故乡越来越近了,年;越来越近了,故乡的年味更越来越近了!(鲁舍)

年味的散文6

  今早,睁开惺忪的双眼,看见几个文友在群里说腊八节快乐。我感到十分的惊讶,因为我感觉时间过得没这么快。有点不相信的我,翻开日历一看,今天果真是腊八节。我激动地说道:“哇塞,就快过年了!”

  【一】买年货

  朋友,在我们这里,过了腊八节,大家就开始买卖年货了。记得小时候,喝完腊八粥后,大家都在家里筹算过年要买一些什么东西,具体多少,把它们一一列到本子上。翌日一大早,村民们就纷纷起床,洗簌过后,拿着蛇皮袋子和扁担,到马路上坐拖拉机前往集市。

  在此时父母也会带上我去买年货。拖拉机上,大人们兴奋之中唱一两首歌曲,我们这些小孩子有时也跟着唱,大家都嘻嘻哈哈的,一路走去,十分热闹。

  到达集市,下了拖拉机后,我们便分道扬镳,各自买各家需要的年货。而我家进集市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买新衣裳。此时的父母也会大方起来,只要是我觉得满意的一两件新衣服,母亲都会费尽七嘴八舌跟卖衣服的老板讲价。但最终不管是讲到多少价格都会给我买下。

  买完衣服后,父母带着我买家里过年吃的东西,如:苹果、脐橙、瓜子、糖、葡萄干、红枣等等。

  回家时,大家买的都是大袋小袋的。拖拉机里,有时很难挤上去了,还有很多人硬挤上去。

  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拖拉机基本上看不到了,许多人家里有小车、摩托车、面包车这些,出行十分方便。集市里的年货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二】爆米花

  以前腊月二十的样子,外村的人就会推着爆米花机来我们村的门楼坪里,进行爆米花。小时的我们看着爆米花机的师傅到来,心中兴奋不已,便会围拢到他的旁边,看他拆装爆米花机。

  有些大人们看到自家的小孩在旁边围观,便会急忙回家,拿一个蛇皮袋和一些玉米,来这里进行爆米花。每次爆米花的师傅拿着玉米,把它们倒到爆米花机的里面,然后把盖子封住,在下面点燃一堆篝火。把爆米花机在火中不断地翻滚,我们在一旁嬉笑着说道:“爆米花师傅,爆米花师傅,等下爆米花烤熟了,分我一个。”爆米花的师傅,每次都直摇头。我们看着他摇头,着急地问道:“你能不能晚一点才回家,今天我爸妈有点事去了,他们回来后一定会弄玉米来你这里爆爆米花的。”爆米花师傅每次都笑笑,有时回答:“今天家里有点事,我可能会早一点回家。”我们听了,又急忙地问道:“那,那明天还会来这里爆爆米花吗?”爆米花师傅每次看着我们笑笑,便急忙点头。

  当爆米花快要出炉的时候,我们会找一个地方躲起来,爆米花师傅叫我们捂住耳朵,“一,二,三。”然后爆米花机噗的一声,爆米花就从机子里出来,我们看了,急忙走上前去,有些掉在地上的,我们便捡着吹一下,然后塞进嘴里,吃起来有丝丝甜味。

  近些年来,村里变富裕了,村民们都变懒了,不种玉米了,爆米花的师傅也不来了。去年回家过年时,我在集市上遇到爆米花师傅,向他问爆米花机的事,他说十几年没用,机器全生锈了,坏了,前几天当废品卖了。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哎!看来此生再也吃不到这样的爆米花了!

  【三】杀年猪

  在我的记忆中,腊月二十四开始,大家就开始杀年猪了。小时候,谁家先决定杀年猪,就跟大伙们说。我们这群小孩子就提前到杀年猪的人的家里,给他家挑水的挑水、生火烧水的生火的烧水;而大人们呢,就把一把把杀猪刀磨得锋利,然后找一张结实的板凳,给杀猪时用。

  等我们的水烧得沸腾时,十几个大人,便走进猪栏里,一个大人用锋利的铁钩把猪的嘴巴勾住,往猪栏外拉。其余的大人们分别抓住猪的脚,往猪栏外推。此时的猪发出嚎叫的声音。胆小的我们听了,急忙找一个可以看到杀猪的旮旯里躲起来,偷偷地看一下猪嚎叫的地方。

  当猪被拉出猪栏后,大人们会把猪弄到板凳上。对杀猪有点熟悉的人便会拿着杀猪刀,给猪一刀,猪血哗哗地流出来,猪的主人便会拿一个干净的脸盆在下面装着猪血。当猪血流得差不多的时候,猪也死了。这时的我们才敢从旮旯里出来。

  出来后便舀热水给大人们,他们便用热水烫猪。我们在一旁观看。当猪毛全部都被刮完时,用一些冷水把猪洗净,然后给猪开肠破肚。猪的主人家便会把一些猪肉进行切割,弄一些用来煮。村里的一些妇女们也会来进行帮忙,我们习惯在旁边洗菜、切菜这些。

  当饭菜煮好时,杀猪的这户人家便会把全村的人都叫到他家来吃饭。大家的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坐在桌子旁边,小孩字们拿着饮料和一次性杯子喝饮料,边吃饭边聊天,充满着和谐的气氛。

  就这样,今天你家杀年猪,大家来帮你家,在你家一起吃饭;明天他家杀年猪去帮他家,在他家一起吃饭。一直要大年三十晚上,大家无话不谈,非常的'和谐。

  不过现在这种和谐的气氛没有了,因为大家不进行杀年猪了。有的人家养的肥猪,怕杀猪时全村人来他家吃饭,划不来。过年前也要把家里发肥猪卖掉,到集市里买二三十斤猪肉回家过年。

  【四】问年债

  我个人觉得,问年债是一件最让人厌烦的事。因为它会影响过年的心情,对这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很小的时候,因当时父亲办了一个养猪场,借了很多人的钱。正当第一猪快要出栏的时候,猪患了五号病。父亲急忙买一些药来医治,但最终猪还是一一死去了,导致我家没钱还债。

  记得大年三十的下午,有几个人来敲我家的大门,我放开门后,只见他们铁青着脸,手上提着一个账本。还未等我说话,他们就走进大厅,来到父亲的面前,向他要钱,父亲结结巴巴地说:“兄弟,对不住了,我养猪场的猪都患病死了,没有钱还你们的债务。”几个债主听了,顿时皱起眉头,语气有点重地问道:“你想什么时候还钱?”父亲回:“兄弟,过完年还你们的钱。”几个债主把桌子一拍道:“这是你说的,到时候没有钱,我们就住你家了。”父亲听了,什么也没有说,只点了点头。弄得全家人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当然,这还不算什么的,记得十年前,村里的亮根因平时借了隔壁村的修平三百块钱。修平从大年三十的下午就坐在亮根家,催他家还钱。亮根说暂时没有钱,十五天后一定全部都还清,但修平根本就听不进去,说没有钱今天晚上就要死在他家。亮根听到他这样说,向左邻右舍借钱,大伙都说过年,借钱不吉利,都不借给他。

  等着有点不耐烦的修平,把亮根的凳子狠狠地摔了一下,大声说道:“不管怎样,今天你得给我还钱!”亮根气得也大声说道:“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我不要你的狗命,实在没有钱,就把你家过年的猪肉来做抵债。”修平脸红耳赤地说道。说完,扛着亮根家桌子上一块五十斤重的猪肉,回家去了。弄得亮根家连团圆饭都没有吃,春节招待客人的菜都没有肉。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随着社会地不断发展,大家的口袋也鼓了,问年债这种事,基本上看不到了。

  【五】走亲戚

  在我的家乡,正月初一是给爷爷奶奶拜年,正月初二是给外公外婆拜年,正月初三以上就没有规定了。

  对于走亲戚,以前给我的印象就是挑着担子,嘻嘻哈哈去的,兴高采烈地回的。但最近几年,很多人对走亲戚产生了厌烦感。我亦是如此,除了初一到爷爷奶奶家拜年,初二到外婆家拜年外,其他的亲戚家,我都是让父亲带着两个弟弟去的。因为我感觉现在的走亲戚,不像是十几年前那样了。

  别的先不说,先说一下我们村的小王家,他家以前亲戚众多,初一到初十都有许多亲戚到来。但最近几年亲戚只有几个了,原因是小王家跟亲戚家都算得很“周到”。记得前年小王家到他亲戚小李家拜年,提了一箱苹果去,两人没聊几句话,吃完早餐就回来了。而小李家到小王家拜年,带了四个小孩,挑了一担东西来。结果在小王家吃住了四天,弄得他们都断绝了亲戚关系,成了“老死不相往来”。

  还有与我年龄一样大的徵鑫,他一直跟着他外公外婆,他爸妈很多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去年年初二他的奶奶气汹汹地走到他外婆家,直接把徵鑫数落了一顿。徵鑫一气之下,把八年前跟父母一起去亲戚家,亲戚是怎么样对自己的事说了一遍。很多人听了,都对他家的亲戚感到心寒。

  【六】斗地主

  年初六、七,大部分人家的亲戚都走完了,大家呆在家里没有事做,就开始了他们的工作——“打牌”,而在我们这里的打牌当中,斗地主是大家玩得最多的。

  记得去年,我在房间里做作业有点烦的时候,走出门逛了逛,结果发现路上没有一个人。我敲了一家人的门进去,发现里面全在斗地主。

  当我走到他们的旁边,看完他们打完一手牌,出钱的时候,我呆了,有的人竟然出了一百多元。想想他们平时省吃俭用的,此时却如此“大方”。

  更令我意外的是,旮旯的桌子边有几个小孩子拿着压岁钱和红包钱,在斗小地主。我回想了一下以前的这个时候都是在门楼坪舞龙或做年灯的,不禁感叹:已不是以前的年味了。

  【七】看“夜故事”

  “夜故事”是我们湘南宜章的国宝。听老一辈的人讲,几十年前在我们村里都会举行。只是后来扮演夜故事的人没有水平与技术,人们看着乏味,便取消了。但在如今的县城元宵节的时候,这夜故事还是很流行的。

  每年的元宵节前一天,我便和几个相好的朋友坐着大巴车前往县城。刚进县城,就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为翌日晚上的“夜故事”做准备。

  翌日,街头巷尾都粘贴着或悬挂着一些图画和横幅,大家的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夜幕降临时分,大家纷纷走到大街小巷上,而我们也会挤进前列。当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变黑时,夜故事也开始了。

  沿着穿越县城的107国道,向中夏广场的方向走去。前方的马上坐着一个头戴盔帽,身穿盔甲,拿着枪的女英雄。想必不说你也知道,这就是穆桂英挂帅。接着小溪边坐着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手拿鱼竿的老头。这就是姜太公钓鱼。接着昭君出塞、哪吒脑海、唐僧取经、桃园结义、薛仁贵东征等故事接踵而至,令你目不暇接,赞不绝口!

年味的散文7

  夜,深了,天空静如一片黑色的海,只是今晚,不见泛起一丝涟漪。

  夜幕,寂寥,自宅,案前,零点,除夕。

  20xx年的最后一个夜晚,20xx年的第一个凌晨,天上灯,四周静默无声,家中阖无一人。抬头看,望不见那盘银镜,依稀数得清沉于天海的几粒白砂。除夕之夜,听不见半点嚣音,世界都沉默了,是在为新的一年祈祷?推开半扇窗,闻不见那熟悉的烟火味,或是被刚洗过的头发上残留的香波味掩盖了?今天,到底是几号?脑子凝滞,拒绝去思考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感到有点口渴,走进客厅,打开灯,望了望电视纱帘,好像已了一层灰。高三以来已经很少掀开它了,连父母也是。今天夜里,少了两个人,多了两只仓鼠。寒假几天不长,但一个人呆在家里未免有些无聊,于是买了小仓鼠逗乐,但买回来后才发现,根本没有观察它们慵懒作息的闲情。作业还堆叠如山。回到桌前,摊开化学寒假作业,没写两题,又发呆望向窗外,是夜已深,人已倦?还是对这压迫的静感到不适?以前的自己是怎么度过这段虚无的时光的呢?凝视着黑暗,在记忆的残片中搜索……

  灯火通明,祖孙齐聚。鞭炮,电视,零点,除夕。

  这是多少年前的一个夜晚。那时我好像还没上初中,家中六口—祖辈两人,父辈两人,还有我跟表哥。大家围在一张小茶几周围,看着春晚,爸爸的手机响个不停,他双手互搏,左右开弓,忙不可开交;爷爷奶奶好像在看着电视,但每次我视线落向他们,总会目光相交;妈妈一边对抗着窗外的鞭炮声,一边聚精会神地望着电视,生怕错过些什么。而我则跟哥哥玩着卡牌游戏。不大的房间里,时不时响起或沉或腻或尖锐的笑声。

  零点半,大年初一。

  我陪爸爸下楼放那“一万响”,捂着耳朵,小心地跺着碎步,地面上还有未化的冰。长出一口气,水雾融入街灯,让那光晕更加朦胧……

  一家三口,新居,高楼,烟花,雪,零点,除夕。

  这大概是三年前,还是四年前?刚搬家到闹市区的第一个大年夜,天空飞下朵朵雪花,使这夜更增情趣。小区里好像不让放鞭炮,于是一家三口移驾到楼顶天台赏夜。这里视野极好,踮起脚,旋转一周,全是红黄冲天炮与天幕的热吻。我好像站在世界的中心。花火,像是给这一家三口的礼赞。在地上掬一捧积雪,向天空抛撒,冰晶映着黄白灯光,在我周围闪烁。冲父母笑了笑,父母也回望我微笑。长吸一口凉气,没有闻到那熟悉的.气味,但是有淡淡的惊喜与甜蜜飘进心间。

  大概已经零点三十了,雪越下越大,我们赶紧缩回家,赶在万花火丛凋谢之前,把最美的一幕印在脑海。

  青春,拼搏,作业,高考,一百天,零点三十,大年初一。

  昨天一大早,听着父母仿佛无尽的嘱托,目送他们离家。今年,我不回老家了。只有我一个人看家。合上作业,想看看时间,突然想起因懒得与同学互发祝福短信,防止你来我往不可开交,我提前将手机关机了。陷进被窝,鼻腔里充斥着洗发香波与有助睡眠的薰衣草味道。今晚不熬夜了吧!在这令人放松的香气中,我感到,这也是过年才有的享受,也是一种年味吧!

年味的散文8

  日子己跌进腊月,年关己近了,乡村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在这个腊月,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在丰富多彩的年货中,我又想起了在乡下时的年味,想起了一辈子生活在乡村的奶奶,想起奶奶她老人家坎坷的年味。

  实际上,奶奶已去世四十多年了,记忆里的奶奶,实际上永远定格在几个无法忘记的片断,比如过年的片断,枝枝叶叶的水份已被无情的岁月风干,只剩下几块硬如干枯的馒头片,慢慢嚼着想着,还能留下一缕余香在里面,也许己溶进了我的血液,在我的记忆深处打下难忘的烙印。

  奶奶的年味,是乡村里一道另类的年味。

  奶奶生有父亲等五个儿子,成家立业后,各个小家自有各家的年味,奶奶过年几乎不准备任何年货,奶奶的年味就是五个小家年味的组合,那家有啥,就会给奶奶家分一点啥,条件好的会送一块肉、一瓶酒,条件差的就送一块豆腐、一把粉条,甚至一把青菜,送多送少,奶奶并不在意,但总会在村人面前显摆,这是老几老几送的。

  正月初一,奶奶家是不包饺子的,但一天三顿都吃饺子。因为,村里姓史的一大家子,每到过年,辈份浅的.都会给长辈端饭,一大早,各家各户就忙着烧火煮饺子,下的第一茬饺子,除了烧香拜神敬祖宗,下来就会送长辈,那时,我还小,几岁的样子,送饭等活就会交给我,先给爷爷、奶奶送,再给其他爷奶辈送。

  因为子侄辈较多,奶奶就会早早地把锅腾好,把我们送去的饺子一碗接一碗地倒进大锅里,把碗冲洗一下还给我们,然后抓一些好吃的零食塞进我们衣蔸里,我们就兴高采烈地回家交差了。

  奶奶的年味,是挂在梁上的柳条蓝子里的。说是梁,其实不是梁。因奶奶住的是一眼土窑,梁其实就是窑洞上侧横亘的一根长木头,镶插在窑洞两侧的窑邦上,挂着七八个挂钩,每个挂钩下都挂有一个大小不一的蓝子,平时稀罕的东西都放在蓝子里,柿圪瘩、柿饼、花生、红枣等,伯伯捎回的点心、水果糖更是被包裹着一层又一层,奶奶掂着小脚,有时还踩着椅子,拿下来,给我数着数目抓一些,又赶紧挂上去,使我们对这些挂在梁上的蓝子充满诱惑和眼馋。

  奶奶的年味,还有埋在窖子里的萝卜白菜。

  那年月,萝卜白菜也是奢侈的大菜,奶奶会早早地挖出白萝卜、红萝卜,还有大白菜、红薯等,冼净晾干,蒸锅馒头,年货就准备齐了,这些年货,对当时只有几岁的我们,并不感兴趣,我们的年味,就是挂在钩子上的蓝子,有事没事,我们就晃悠在奶奶屋里,或多或少,总会踅摸些好吃的,不出正月,奶奶的年味就被我们一点点消化完毕。

  后来,只有五十多岁的奶奶匆匆走了,迈着三寸小脚,在棉花地里劳作时,一头倒下,再没有起来。当时只有几岁的我们,嚎啕大哭,从此,没有奶奶了,也就没有奶奶的年味了。

  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年货越来越丰富了,鞭炮越来越响了,礼花越来越亮堂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有的人家,到食堂吃顿饭,年就算过去了。

  我却越来越想念乡村的年味了,想念奶奶时代的年味。因为,那时过年,大人孩子都有盼头。

年味的散文9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已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点燃新年的号角。题记——————

  年味是什么,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小时候我们期盼着过年,因为有着新衣服穿、有着压岁钱花可以去买各种各样的玩具。这便是我们小时候的年味。当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社会的进步,我们对于新年又有了新的期盼那就是新年里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而我们的年味也在有着变化,时值现在当一切的好吃的,好玩的,新衣服都变的很平常似的,那我们的年味又是什么呢?

  于是我不顾室外的烈烈寒风,行走在村头、街道去寻找那新年的年味,望着那每家每户红灯笼、红对联以及那小孩的嘻笑声鞭炮声,以及那老人坐在自己门口望着村口的眼神时。我似乎有所感悟,是少了那每年外出的人员。

  当你的一声“爸妈”我今年我不回来了你可能永远不知道你父母那黯然底下的情绪。当你的随口一声“爸妈”我想回来吃到你们包的饺子时,而你的父母不顾时间的紧凑去给你做。当你的一声“爸妈”下雪了回村的路有点滑,而你的父母不顾室外的冰天雪地去给你除雪开辟进村的道路。这便是我们现在的年味,享受每年短暂的与父母子女的相处,享受那家的味道家的温馨。

  不管你是工人、商人、学生、老板还是各个行业的精英。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请你不要一笑而至,而是拿起你手中的电话订购一张回家的车票,或者是拿起你手中的电话给你拿年迈的父母打个电话。或许你的父母就在电话那头等着你的'来电。

  回家吧,家里有着那牵挂你的父母及子女。回家吧,家里有着你那百吃不厌的年夜饭,家里有着你那魂牵梦绕的人们。回家吧,你那年迈的父母还可以过多少个春节?子欲养而亲不在、树欲静而风不止别让爱等待太久太久!

  愿天下间的游子,都能够早日回到家里面,父母对我们最大的期盼不是闻达于诸侯而是苟活于全世,我们给父母最大的礼物不是金山银山而是我们能够平安到家!

  除夕夜,万家烟火齐鸣构造出一幅幅美丽的景象。这是阖家团圆幸福快乐的象征,这是人们对新年美好未来的象征。

年味的散文10

  自己愈发年长,怀念小时候的年味愈浓。

  改革开放的春风,仿佛给每个人注入“鸡血”般,迸发出勃勃生机,包括那时候的孩子,有幸我是在那个时候懂事并对年味有记忆的孩子。我们家居住在县城的西门街,离那个繁华喧嚣的中山街、南门桥步行不超过10分钟路程,小小的县城今天看来都是邻居了。

  我记忆中的年是从我家楼梯下的简易储物间开始的。由于父亲的职业关系,入冬的腊月开始,我家地上就有一袋袋的`信丰萝卜、荸荠、红头大蒜、圆圆满满的包菜,就像在家开个菜铺了;接着一袋袋生的红瓜子、红衣花生、葵花籽,往铁皮桶里塞,生怕老鼠来偷吃。母亲,是一位会持家又能干的妈妈。腊月十五以后,我们也放了寒假,妈妈就开始置办孩子们的新衣服,到裁缝师傅小店给每个孩子量身、选布,直到满意。接着就是安排炸豆腐、做豆腐渣、炸炒果子、炒炒米糖、蒸鱼丝(假燕),这些客家人喜爱的食物。印象深刻的是我上初一的那年寒假,妈妈在炒炒米,就是用一种叫大禾米,用我们客家传统的沙,炒置而成,而后用糖、花生米、芝麻等做成炒米糖。同学玉珍,叫我去看电影,一边是妈妈需要我帮忙数炒炒米(多少量筒一格),一边是与同学约好电影院等,贪玩的心早已忘却眼前的事,忐忑不安的数着,向母亲告知要上厕所,一溜烟就跑了。清楚记得看的电影《红高粱》。回来很是不安。看着还是忙前忙后的妈妈,忍不住帮妈妈做完剩下的炒米糖。蒸鱼丝,是妈妈的拿手菜,用草鱼下到鱼肉,手工剁碎,和上魔芋粉(一定比例),擀成锅盖大小,上锅蒸,熟了晾干,卷成条,切丝,晾干就成了。最令人回味无穷的是下了鱼肉的鱼骨头,妈妈会放到大锅熬,加上姜、蒜,做成一道俗称“鱼冻”的菜,在寒冷的冬天,一边火锅,一边鱼冻,那是一种美仑美幻的美食境界。一天天准备各种各样的美食年货,期间,父亲就会利用他空闲时间炒制花生、瓜子、葵花籽,也是让我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的。

  很快就到了大年三十,俗称除夕,母亲早早起床准备,杀鸡、斩鱼等等年夜饭各种食材,我们就听从母亲安排,洗菜(洗好几天的)、洗碗、切菜,父亲回来了就准备贴对联的浆糊,一家老小都有自己的事忙着,很快一桌丰盛的菜肴就让我们直流口水。

  母亲信佛,也是客家人的习俗,除夕晚饭后就要洗净家什,最后一道美食是洗净家什后做的,韭菜米果俗称韭菜粄,都是母亲在主持,我们就是按照母亲的吩咐,极力做好帮手:剁素陷(包菜、萝卜、香菇)、做粄胚子、包粄,或蒸或炸的吃。到晚饭后,洗好澡,一家人一边看春晚,一边做粄,一直到春晚结束,粄也做好了,一年的美食,岁也就算结束了。零点的钟声敲响,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也是彼起此伏,父亲送给每个孩子的压岁钱,崭新的五毛或一元,开开心心的叠好,放在新衣服的口袋,睡前还不忘抓上一把香香脆脆的葵花籽放口袋。(第二天一起来口袋几个小洞洞)在睡梦中的我们总是被迎新年的爆竹声吵醒。母亲,早已用腐竹、香菇、黄花菜素炒敬奉各路大神,再有这些素食材料煮粉或面,蒸好前晚做好韭菜粄,美好一年的早餐就是这样开始的。

  今天,还是很怀念正月初一的素食早餐。这一天,不管怎样睡怎么吃,大人们都是乐呵呵的,睡醒了的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口袋塞满各种吃的,就出门去了,或结伴无围塔或姐妹几个游龙泉湖,无忧无虑开开心心的吃酸萝卜、捉迷藏。而后给亲人们拜年,随母亲去佛堂拜佛等等。

  小时候的年就这样让我们回味,时光流逝,年也年年过,却发现生活越来越简单,形式越来越多,味道却是越来越淡了。

年味的散文11

  我站在老屋门前的石阶上深深的吸了口气,吐息间鼻中充满了潮湿的泥土味儿,再嗅嗅,还有一分枯草的淡香,这是一股很特殊的味道,不是城市中所熟悉的烟尘味却又让我亲切无比。

  这是一种专属于农村的味道!阔别一年,我又站在了这块养育了我的先辈们的土地上,贪婪地呼吸着这带有泥土气息却令人无法割舍的空气。

  两个小时前,也是大年初一的凌晨五点钟,我还带着起床气在停车场抱怨爸爸为何要这么早起赶回老家,我认为与家人亲人一起共度除夕是“过年”,为何还要花费精力赶回老家?但,这一刻,我好似明白了点什么。

  听,那是什么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穿过薄薄的晨雾,微微的细雨,从远处传来了那久违而又熟悉的鞭炮声。久居城市中的朋友们,有多久没有听这样激烈热情的声音了?它霸道地敲击着你的耳膜,敲击着那新年的钟铃!

  “走喽,上坟qi(去)喽”爸爸站在远处的田埂上向我招手。回到老家,爸爸的乡音也不自禁的冒了出来。

  上坟是新年里必做事件之一,也是我最烦恼的事,看着眼前没有边儿的泥泞,我不禁苦笑,是谁刚才还在享受这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

  我伸出脚踩了踩那被春雨浸润的土地,完美的印出了个鞋印。爱护新鞋与祭拜祖先不可两全,我咬了咬牙,踏了下去。雨水真是给扫墓活动增添了诸多麻烦,泥土遇上水不仅会粘鞋还会变得湿滑,待会儿还要徒“脚”穿过无数不过一人宽的田间阡陌小道,想想便觉得困难重重。幼时失足坠入水田里的悲惨经历又浮现在我的脑海,愈发使我的腿脚发软了。

  但我不能也不会此放弃,有泥土才是农村,粘上泥土才算归了根,才算过过“年”。

  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有墓园而我的.祖先们的墓碑却在野里?那些坟墓坐落在田与田之间,最多只有2排,所以分的很散,每年上坟都要在狭长的田埂上走好久。老人们说,上一次坟要围着村子绕上一个整圈。后来我才懂了这句话,先人们去世后也不愿离开这片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要继续守护这片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土地。

  即使要很早从床上爬起,即使要走很多的路,我却从未错过大年初一的扫墓。只有过年才会回来,只有过年才有机会嗅嗅这哺育我们的泥土的味道。

  现在的农村已萧瑟了许多,即使是春节,也没有很热闹,村里近半数的人家都紧闭着大门,而锁早已锈蚀不堪。我明白了父母的用意,虽然我们早已安家在城市,但我们仍应铭记我们的根还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不该也不愿拔起。

  那淡淡的泥土味儿,是我的年味。

年味的散文12

  腊月下旬,已离辞旧迎新过大年的钟声渐行渐近,想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与我一样,在童年、少年、青年时期,都对“过年”有着各自独特的记忆。在那物资非常匮乏的岁月,记忆深的大多是一种苦涩,但从中又带些淡淡的甜味,这是我一生烙印最深刻的印象。

  小时候,记忆犹新的是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排队。那时购物不仅在于出示票据凭票供应,而且需要排队。譬如:购买过年供应的香烟糕饼糖等要排队、买猪肉、豆制品要排队、买米、油更要排长队。年关到来,街面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四处奔波,随处可见蜿蜒的长蛇阵购物,场景很是壮观。

  腊月初学校放假了,早晨我很早就被母亲叫醒,起床第一件事就提起篮子朦朦胧胧出门,在门口又被母亲叫住叮嘱,不要掉落了钱和票券,这时就会格外警惕,生怕攥着的各类票券会不翼而飞。

  两三个小时要赶到不同的队伍排队购物,随着人流慢慢向前挪动。队伍不分男女老少,彼此挤的很紧凑,目的是防范有人插队或者被迫挤出队伍。排队让人最焦急的是当你无法知道柜台里的情况,有时候排了半天队轮到自己了却没货。一旦听到买到的人说货物不多了,再看看眼前黑黝黝的人头,真是急躁又无可奈何,唯有等买到物品才心情喜悦起来。

  大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的大人掸尘扫房子,俗称除尘,为来年讨个吉利。我贴好门神春联,远近开始响起了爆竹声,这时母亲正在忙于年夜饭,厨房里飘荡出阵阵蒸肉炒菜的香味,心里恨不得赶快过年好上桌大饱口福。

  这时,父亲却说要带我和兄弟去澡堂洗澡。无奈地跟着去,这是地处全镇最繁华的复兴街唯一的国营澡堂,门头挂着“利民”澡堂的牌子,是一种十分简陋的大众澡堂。门边坐着一位戴老花眼镜,双手打着毛衣的中年妇人卖票,买到票后向管理员要拖鞋,掀起棉被式的门帘,一头钻进去,只感觉雾气蒙蒙气味混浊,环境令人作呕。眼前人体晃晃悠悠,看不清人的相貌,便脱了衣服融入大水池边,只顾硬着头皮胡乱用毛巾擦拭,十多分钟后终于听到父亲喊我慌忙出池,挤到大人的'水喷头下匆匆冲了一下,即穿衣跑到门外。还别说,这种“高档”享受令人身体顿时轻松许多,仿佛身上一年的污垢被洗涤一干二净。

  直到12岁那年,我都将元宵节认为是“年消节”, 这不仅是谐音,而是每每因为过年之后,总有几个像样的好菜,没有特殊情况父母是不让动的,要等到正月十五日晚餐时,才可以开吃不受限制直至吃完,这意味着年已经过完。我们又期盼着下一个年的来到,又有各式各样的龙灯漫游在古镇大街小巷,鼓乐声伴随着爆竹声让孩子们的心情再次激动喧闹起来。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在进步。如今,那些渐行渐远的“过年”往事,也是社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年轻人会感到十分新鲜,甚至会认为是说“天方夜谭”的故事。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每当过年时却更会钩起对往事的回忆。

  各个年代从玩具快速更新,也可看到时代在变迁。过去的踢毽子、打陀螺、滚钱环等玩具,更新成了变形金刚、游戏机、游乐园、学生电脑等;曾经使孩子兴奋不已的爆米花已被外来的肯德基、麦当劳所替代,现代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时过境迁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腊月里的年味,如酒醇厚飘香。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早已今非昔比,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食物丰富多彩,再也不像过去过年还不能满足口福,好菜不能动筷子,只当“看碗”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年味的散文13

  从北方看冰灯、逛庙会,到南方逛花市、乡村游;从乡村大集演出、自办“春晚”,到城市看电影、进书店;

  从短信拜年、电子贺卡,到微信传情、网购年货……每一年的春节长假,都会让文化消费火一把。据估计,20xx年春节,休闲娱乐文化消费还会延袭20xx年而成为主流。

  中国的年文化,正在回归春节的文化本位。这是一个值得欣喜的现象。不过,“消费主流”的同时,也听到另一种“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为什么日渐红火的春节文化消费市场,仍然驱散不了人们对年味儿远去的担忧?

  这背后,折射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焦虑:年文化的“体”五彩纷呈,年文化的“魂”是否安好?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洋节日不断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趋同,怎样过年才算有“年味儿”?

  不同的人对“年味儿”有不同理解,也不断变化。20xx年春节,北京清东陵曾举行过一场“穿越”庙会,试图“完整再现原汁原味的'大清文化”,里面混杂着“穿越版”的阿凡达、机器猫,有人认为是创新,很喜欢;

  有人则觉得是亵渎,很反感。又如,没有鞭炮喧天的春节,算不算有年味?有的城市先“禁放”,后顺应民意解禁。如今,随着环保意识增强,一些人再次提出“禁放”……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个体选择怎么过本无可厚非,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不让年文化的“魂”溜走,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文化命题。

  因为,每一个春节,都包含着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丰富故事,交织着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复杂内涵,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镜像。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春节根植于中国农耕文明的时序观,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节日。

  重人伦与重仪式是其核心。“人伦”联系着亲情友情,勾连着代际关系,所以,人们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只为和家人朋友吃顿团圆饭;

  “仪式”则钩沉着集体记忆,培养着神圣感、凝聚力,所以,扫尘、写春联、包饺子、守岁、祭祀祈福,强化的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

  许多人之所以感觉年味越来越淡,恰恰缘于春节的情感性与仪式感在弱化。有中学生这样写道:“春节,就是你家亲戚喊你去吃饭。可我是独生子女,亲戚很少,见了面也没什么话说。”

  网上流传“中国年轻人最讨厌的长辈春节问候语”,诸如“期末考试怎么样?”“你什么时候结婚?”让长辈们很是尴尬。与此同时,新的文化娱乐方式的兴起,也冲击着春节的传统仪式感。

  应该承认,这些“冲击”是必然。但反过来也提醒我们:要想留住年味儿的“魂”,恐怕既需要增进代际沟通,让情感的力量更获得认同感,也需要使节日的仪式感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成为不断凝聚家族民族的纽带。

  这不仅需要我们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更好地担负起责任,也需要我们每个人读懂“春节”的文化内涵。

年味的散文14

  瑞雪兆丰年。

  只是今年这前前后后的两场大面积,大范围的降雪,着实是给出行,以及其他方面,多多少少带来了一些不便。

  工地上大多数的工人已经放假提早回家了。工地上只留下了当地一些少数的工人,清理完成做点零活,做最后一些收工前的善后。爸爸在工地上负责开挖剩下的几个下水管道,而连日的几场降雪,大雪过后地面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寒冰。每天早上出门上班时冻的人搓手跺脚的,续挖下水管道的工期也只能往后一拖再拖。

  气温偏低,地皮表面冻的结实,冻的实在挖不开!

  妈妈作为保洁工,平时没有休假日,寒雪天气依然在高速公路上清扫路面。原本工作还算省心吧,而几场大雪过后沿路结上了清冰。每一次上班的来回,因为路滑不能骑车,只能步行走着去。上下班3/4公里的路程,加上妈妈负责清扫的路面距离。来来回回,反复的几天走下来妈妈的脸开始浮肿得厉害。看到她每次下班回来时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脸颊爆红的样子,我真怕这场寒冻再不结束的话,妈妈的身体真该要吃不消了。到那时该怎么办?

  临近腊月初八,爸爸妈妈依然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家里已然一团乱,我和妹妹眼睁睁的看着,身体且一动不能动只能躺着帮不上什么忙。心里只期盼着爸妈的身体都好好的,别因为工作的操劳,不要因为想让我们过上一个好年,而把自己给累垮了。

  农历二十三,过完了小年,这下爸爸妈妈这才总算忙得差不多了。家里面开始也慢慢有了一些年的味道。开始零零散散的置办年货,开始上街货购物,打扫房间,闲暇之余享受慵懒的年前喜悦。

  要说过年,记得小时候别说是现在(已经过完小年了)。要知道提前,早在大半个月前,村子里面的大人们,家家户户,早早的就开始着手筹备起过年所有的吃喝啦。每逢临近腊月,老老少少,大人小孩们的脸上都挂着幸福欢乐的笑脸,交手以待只等着新年喜庆快快的到来。童年的年味,仿佛格外的浓厚,对于新年的期许也特别的厚重。它就像一壶精心酿制的美酒,因为有着一点一滴亲力亲为细致精心的准备,因为有了家人共同付出岁月的酝酿。所以待到开封时,等到彼此大家品尝着侵入了自己汗水酿制的美酒,唇齿之间的滋味自然也是格外的甘甜。

  记得童年过年时,家人们需要准备的东西有很多,无论走到哪里都跟赶大集似的队伍排成长龙。在农村吃的小麦面粉都是大家自己个磨的,过年时家家更是要提早个半个多月,趁着天气好,各家各户就开始准备淘麦子了。

  每到这时房屋后面那块平日里闲置空闲着的场地,此时已然就成为了大家争先抢后聚集热闹的场所。早上起来大人们会排队先积攒好,淘小麦所需要用的清水。接下来随后的整个过程,大致得要用一个偌大的塑料盆,先将打好的麦子放进盘里,然后在倒上清水,用竹条编织成的罩滤,一下下轻轻的打捞起漂浮在水面上的杂物。最后在用罩滤把水里的小麦轻轻地捞出,从而过滤出参杂在麦子里面的石子。然后把麦子放在席子上晾干水分,再就可以磨成我们吃的面粉了。

  先将麦子淘好,接着还得放在席子上晒干。要想磨成细致雪白的面粉,这个环节必不可少,而在着整个晾晒的过程中怎么又能少了我们的偷吃贼,来凑热闹呢?

  要知道自古对于美食,万物生灵,都有着与世俱来本能的天性。

  说起在农村,农家人平日里,大家少不了会闲养着几只雏鸡。等到长大以后公鸡大多是卖掉,母鸡就留着下蛋。这些小鸡仔儿平时就散养在外面,自己个觅食。而像这种集中晾晒麦子,要说这等的好事儿怎么可能少得了他们凑热闹呢。当预备着淘麦子,早上人们还在筹备中时还有开始,这些个小贪吃鬼,已经开始围绕在大人们身后跃跃欲试准备好了。当经过了一大早的,淘麦子,晾晒麦子,中午的大人累得已经直不起腰板了。要像这种驱赶小鸡的活,一般就会交付孩子们接手。临走前,大人们还会再三的嘱托道;乖乖的你就待在席子旁边看着,可哪都别去哦,知道不?还会眯着自己那双极其温柔的眼睛对孩子说,俺回家拿个东西一一会儿就来。小小孩童听着妈妈的嘱托交给自己的工作,一下子突然责任感增强,摇晃着脑袋,小脑瓜晃得像个拨浪鼓似的,连连的点头回答俺晓得!

  然而谁料想,大人们这才刚走不一会儿,旁边的'小伙伴就来引诱喊他咧。一遍遍说着来,快过来咱们一块玩沙包呗。小家伙眼瞧着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诱惑机会,另一旁又是妈妈特意嘱托给自己的事,滴溜着脑袋,眨巴着小眼睛,心里只想着到底自己是去呢?还是不去腻?这时抬头在看一看远处的小鸡仔,此时已被自己赶得不知所踪了,那么索性就和小伙伴们玩一会吧,就一会会儿应该没事儿……

  天边的日头太阳从南边开始慢慢的往西斜。探头看看满地铺满的小麦,此时居然无人看管,这时候我们的偷吃贼又开始蠢蠢欲动了。抖一抖羽毛,得瑟的拍打着自己的一对翅膀,随即悄悄摸摸,轻轻地慢慢摸索着前行,悄悄的就这样来到了席子旁边。睁着一双明惶惶的大眼睛,仰长了脖子,东瞅瞅西望望。所幸没人赶自己了这下可能吃个痛快了。一会的功夫,乒乒乓乓,只听到身后传来一阵阵急切的敲响。小孩伸着脖子回头一看,只见身子后面的席子上,已然围满了哄抢食物小鸡仔儿。看到此景不敢继续贪玩,随手捡起一支地上的苞谷秆奋力的向鸡群跑去,一边喊着一边驱赶,小鸡仔听到了喊声说是迟那时快,越过了席子,纷纷的四处仓皇逃窜。急忙逃跑时小鸡爪哧溜一划拉,一个不小心就将席子上晾着的整整缩缩的麦粒蹬踏的洒落了一地。就在这时妈妈忙完回来了,看着眼前的这般的情景,气得是即拍手又跺脚,指责落荒逃窜的小鸡贼说,给我等着再敢来过年就先把你炖了吃。一边吼着一边还捡起一颗小石子,向着已经跑走的鸡群丢去,结果惹来一阵哈哈大笑!

  其实过年在农村,家家户户大多都一样,需要自家磨面的人会有很多队伍往往排长龙。每天从早上排到晚上的都有,而且像这样声势浩大,蜂拥而至,场面壮观的情景还有很多很多。过年除了每家要磨面,蒸馒头,还有就是很多人会两三家凑在一起,或是家庭成员人比较多的,过年必不可少的还有要数做豆腐了。

  每次回忆起,那时的那个场景,我都会情不自禁忍不住的想笑。

  每回前一天晚上,特意要挑好黄豆,泡好黄豆。第二天一大早爸爸就挑着担子去磨黄豆了。因为如果去的晚了又会赶不上哦。哈哈!

  等到中午磨好黄豆回来,家里面的人早早以吃好了早饭。已然已经收拾好了锅碗瓢盆,已经提前烧好了一大锅热水,就等着爸爸回来开始过豆浆了。要说起过滤豆浆,那可是一个费力的技术活哦。因为要把烧开的热水和豆渣一起放进一个密紧严实的布袋子里,然后不断的用力使劲的挤压才能把豆浆完全挤出来,将废弃的豆渣分离去除。

  那么为什么?每一次以想到当时的情景,我都会忍不住的想笑呢?那是因为黄豆的身上全都是宝哦。嘻嘻。在童年那个物质并不是很丰富的年代里。过年做豆腐,要知道从一开始大人们才刚刚开始着手准备时,一旁的我们已经就开始兴奋的在等待了。汤锅这才刚刚烧开,一旁已经等待已久的孩子,已经叽叽喳喳的吵着要喝豆浆了,俺要喝豆浆。说起那会豆浆的味道,真是粘粘稠稠的可要比奶粉还要香呢。一碗热腾腾的豆浆,烫的嘴巴吸溜吸溜的还没下肚,锅子里面的豆腐脑这时又该出锅了,趁着松软的豆腐脑,大人还没有完全将它装完箱板,怎么的还不得一人再来上一碗豆腐脑啊。哈哈哈!

  一波接着一波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年味,等到这会在看一看时钟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俺的两个眼皮早已是不听使唤,怎么的也是等不到热豆腐开箱了呀,嘻嘻。每每都会这样,每回都是那样迷迷糊糊的就睡着了。所以想一想童年的傻气,儿时过年的情景,还真有点像现在的开心的段子呢,黄豆可真是全身都是宝啊!一场豆腐盛宴任你怎么吃也吃不完,仿佛就如同这童年快乐的回忆一般。

  忆不完,说不完!

年味的散文15

  我站在老屋门前的石阶上深深的吸了口气,吐息间鼻中充满了潮湿的泥土味儿,再嗅嗅,还有一分枯草的淡香,这是一股很特殊的味道,不是城市中所熟悉的烟尘味却又让我亲切无比。

  这是一种专属于农村的味道!阔别一年,我又站在了这块养育了我的先辈们的土地上。贪婪地呼吸着这带有泥土气息却令人无法割舍的空气。

  两个小时前,也就是大年初一的凌晨五点钟,我还带着起床气在停车场抱怨父亲为何要这么早起赶回老家。我认为与家人亲人一起共度除夕就是“过年”,为何还要花费精力赶回老家?但,这一刻,我好似明白了点什么。

  听,那是什么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穿过薄薄的晨雾,微微的细雨,从远处传来了那久违而又熟悉的鞭炮声。久居城市中的朋友们,有多久没有听这样激烈热情的声音了?它霸道地敲击着你的耳膜,敲击着那新年的`钟铃!

  “走喽,上坟qi(去)喽”父亲站在远处的田埂上向我招手。回到老家,父亲的乡音也不自禁的冒了出来。

  上坟是新年里必做事件之一,也是我最烦恼的事,看着眼前没有边儿的泥泞,我不禁苦笑,是谁刚才还在享受这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

  我伸出脚踩了踩那被春雨浸润的土地,完美的印出了个鞋印,爱护新鞋与祭拜祖先不可两全,我咬了咬牙,踏了下去。雨水真是给扫墓活动增添了诸多麻烦,泥土遇上水不仅会粘鞋还会变得湿滑,待会儿还要徒“脚”穿过无数不过一人宽的田间阡陌小道,想想便觉得困难重重。幼时失足坠入水田里的悲惨经历又浮现在我的脑海,愈发使我的腿脚发软了。

  但我不能也不会就此放弃,有泥土才是农村,粘上泥土才算归了根,才算过过“年”。

  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有墓园而我的祖先们的墓碑却在田野里?那些坟墓坐落在田与田之间,最多只有2排,所以分的很散,每年上坟都要在狭长的田埂上走好久。老人们说,上一次坟就要围着村子绕上一个整圈。后来我才懂了这句话,先人们去世后也不愿离开这片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要继续守护这片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土地。

  即使要很早就从床上爬起,即使要走很多的路,我却从未错过大年初一的扫墓。只有过年才会回来,只有过年才有机会嗅嗅这哺育我们的泥土的味道。

  现在的农村已萧瑟了许多,即使是春节,也没有很热闹,村里近半数的人家都紧闭着大门,而锁早已锈蚀不堪。我明白了父母的用意,虽然我们早已安家在城市,但我们仍应铭记我们的根还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不该也不愿拔起。

  那淡淡的泥土味儿,就是我的年味。

【年味的散文】相关文章:

年味的散文05-21

中国的年味散文09-29

年味的散文(精华)05-21

【必备】年味的散文05-22

家乡的年味散文欣赏09-10

儿时的年味现代散文09-17

故乡的年味散文欣赏09-09

[推荐]年味的散文15篇05-21

(精)年味的散文15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