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征文1000字

发布时间:2017-02-15  编辑:舒文 手机版

  有一种文化,叫遗留。也许它不过是残山剩水、断壁颓垣,但是,它带着人类社会活动中的独特气息,弥漫着岁月洗涤的因子。它叫文物,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念想儿。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关于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征文1000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征文1000字1】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当年在洛阳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早已影响了生长于豫东平原的我。烟雨蒙蒙、小桥流水、青砖灰瓦、河浜密巷一直是我记忆深处的江南景象,也许是我姗姗来迟,上海市区从一个小渔村,到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世纪变迁,已经掩盖了昔日诗人咏叹的美景江南,总之我这个外地人在上海这座城市已经和记忆中的江南失之交臂,那如画卷一般的江南水墨画境,如今只能从县志的字里行间旖旎走来,这不禁使人掩卷常墟。

  在人们不断讴歌海派文化的十里繁华洋场,留念现代都市辉煌的时候,我却益发想去寻觅一些江南的痕迹,哪怕是废墟交流中的残砖废瓦、城市故事中的只言片语……

  于是我手捧一卷历史的黄页,在友人相约下的炎炎夏日,我走近了积聚了几百年东吴世家之气的老城厢腹地。

  据说有两百余年历史的“书隐楼”宅院。“书隐楼”建筑是上海市中心仅存的大型清代民居珍品、属郭姓私产性质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豪宅,整个宅院历经13年建成,可见它当年的豪华宏大的程度。

  这是上海最具历史积淀的洞天福地,历史的气息依然弥漫着这里的空气。如果时间可以重来,我们应该在这里可以看到“农庄业公所、浙宁会馆、茶叶公所、借园、书隐楼、艾家大院等诸多的历史片断。如今这里的街景已是高楼大厦夹杂着斑驳的石库门,如同失去了早年风韵的半老徐娘,少了些许浪漫时髦精美的上海风情,多了一份沧海桑田的坚韧和忍耐。

  虽然这江南已不是那江南,遥遥相隔了几百年的时事沧桑,我依然感觉这里仍然是蜿蜒曲折的河道、质朴醇美的石桥、石径幽深的街巷、青灰斑驳的小屋。

  在石库门那吱吱呀呀的呢喃中,走进了记忆中的江南,走进了一段历史的深处,在这个无人探及的角落,听到了些许凄婉的故事与伤痛的呻吟……

  时光的回溯依然是企及的、彷徨的、期待的;然而历史的重现也是陈旧的、神秘的、凄凉的。

  伴随着这如梦江南烟雨的朦胧,我走进了天灯路77号。映入眼帘的是淹没在杂草从中的石径小路,旁边散落着三三两两的青砖灰瓦,从散落野草丛生的残砖碎瓦、到失去墙壁岌岌可危的屋架;从窗门梁栋上的蛛绕尘封,到已身首异处的匾额;从随意堆砌的雕花门窗,到楼房内堆放到处尘封红木家具,处处都透着一种阴森与荒凉。

  走进后的我,久久不敢朝前迈步。因为我怕会踏伤和惊醒这份沉睡的历史;也会不时的微闭双眼,因为,这里的残垣断壁、花木凋零、蔓藤绕屋的景象,犹如闪亮的阳光使我灼目而忧伤。这种“回廊檐断燕飞去、小阁尘凝人语空” 的破败景象,早已失去了昔日平和的静穆,取之而来的只是一种悲凉和阴森,使观者欲言而失语、悲悯且惆怅。

  这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北京建筑科学院太湖流域居民调查组,所认定的太湖流域难得精致的民间宅第“书隐楼”吗?这是江南三大清代藏书楼之一的“书隐楼”吗?这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上海列属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书隐楼”吗?

  一座有着近两个半世纪历史的文物保护建筑“书隐楼”,244年的历史,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是,对于上海这座在近代史上辉煌璀璨中走来的国际大都市,而应是她极其深厚的基础、漫漫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隐楼”建筑不仅仅是一座具有精美艺术价值和明清历史价值的民间宅第,作为现存江南三大清代藏书楼之一的“书隐楼”,是与宁波“天一阁”、南浔“嘉业堂”齐名的藏书楼,这更加显得弥足珍贵。我们曾是世界上最爱读书和藏书的国家之一,延绵数千年的藏书文化是我们堪为珍视的传统文化。据史料记载,中华大地曾有过数以千计的藏书楼,随着岁月变迁,世事沧桑,幸免于难的世寥若晨 星且大都岌岌可危,我们为曾拥有灿烂的藏书文化而自豪,我们也成为上海在城市建设发展中保护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而骄傲,但现在我们却不得不为这座“书隐楼”的现状而担忧。

  书隐楼是上海老城厢现存一幢最大、最精致的前清时期深宅大院。该宅原占地3亩余,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全景布局合理,前后共有5进,记有房间70余间,建筑结构为抬梁式木结构。设有两个入口,此宅前部并列建筑三座,前后楼厅及东西厢,形成走马楼,前进楼为一层,上有“书隐楼”匾,沈初题(沈初为浙江平湖人,乾隆癸未科榜眼,历任清乾隆年间礼部、兵部、戶部尚书,并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原为藏书楼。中间正厅七架梁,东西有轿厅、花厅等,四面围以高10余米的风火墙,为内宅,应为五间两厢的四合院,三面两层房屋楼下都是不带门窗的敞厅形式厢房,也为双坡小青瓦屋面,内进的房屋走廊和楼梯都设在后面,南面是墙体开门。在围墙东侧有话雨轩、船舫以及假山、花坛等,典型的江南富家民居。

  如果说中国的古建筑以其鲜明的特点而自立于世界建筑的发展史中,其特点所包容的木结构的建筑结构体系、单幢房屋组成的建筑群体的空间形态、以及建筑从整体外观到建筑各部位的造型都具有丰富优美的艺术形象,“书隐楼”这座有七十余间房屋所组成的宅院,可谓是中国江南民居古建筑的典范之作。这座建筑的内部装饰木质构建上到处都是精美的雕刻艺术,槅扇之桾板、梁枋、云板、垫拱板有浮雕、镂空雕之精致木雕,所刻梅、兰、竹、菊等花卉、狮、凤、蝙蝠等动物,以及“汉宫秋月”、“滕王阁”、“三星图”等构思极奇,艺术高超。

  最精美的当属砖雕艺术,一般江南的砖雕表现为刻工精良、纤细雅致、空间层次深远丰富,可与绘画艺术效果媲美。使建筑物衬托的典雅庄重、富有很强的立体效果。其内宅门楼式门罩,就是一个砖雕的艺术珍品,从“古训是式”匾额,匾额左右兜肚及上下枋的“文王访贤”、“穆天子见西王母”、“老子出函谷关”等图采用高浅雕、透雕、半圆雕等手法,高低起伏有度,别具一格的韵味,犹如一幅幅精美的水墨画,清新淡雅。而其门扇则为现存不多见的望砖包门,包镶门板的砖全为薄薄的望砖。正方形砖体菱形排序,砖面水磨、表面光洁,在砖上钻眼,用大头的铁泡钉将其钉在门板上。在门板的开启边缘处用护铁镶边防止薄砖脱落,这种砖包门不仅装饰美观,而且具有一定的防火功能。

  内宅正厅东西侧与两厢连接处,各有一块约高2.5米宽1米堪称砖雕珍品的砖雕如屏,西边如屏的额枋上雕刻的是梅兰、上面中心部分的主体雕刻为 “三星祝寿”,四周饰以回纹图案;下面中心部分为平面留白,四周饰以元宝花饰。东边如屏的额枋上雕刻的是竹菊、上面中心部分的主体雕刻为的为“八仙游山”图,四周饰以回纹图案;下面中心部分为平面留白,四周饰以元宝花饰。这两幅硕大的砖雕如屏,每一个都是一组自己的情节,好似上下的楹联公整对仗,寓意深邃;而玲珑剔透的雕艺,可谓巧夺天工。达到了“图面有意、意在吉祥,匠心独具、古雅隽逸”的意境和美感。

  事实上,这座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庭院,绵延七十余间明清风格建筑的大宅院,当人们可以尽情的、漠然的观望到小树在拳头大小的砖墙裂缝中茁壮的生长的时候;蘑菇在雕梁画栋中的盛开时候;荒芜的繁枝蔓藤象世纪一般沉重的压载老屋身上的时候;日月星辰和风霜雪雨可以尽情光顾老屋的每个角落的时候,此时的“书隐楼”不仅已经失去了昔年的辉煌与风貌,而且正在这种破落中走向死亡……

  也许书隐楼真的老了,时间的销蚀如同坚利的牙齿一点一点的吞噬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人活七十古来稀,何况这座老屋已经活了两百四十多岁,在人们的关注下悄然的淡失,可以避免世人多少的麻烦和争议,甚至是尘世的妒忌。当这里高楼再次拔起人们弹冠相庆的同时,或许可以应着人们的追思,获得此后人们敬仰和惋惜的殊荣,有幸残留下来的砖瓦木片或只言片语,则可以进驻湿度和温度都俱佳的博物馆藏而生生不息,只留下无声的历史在风中唏嘘……

  【关于走进历史文物感受遗产魅力征文1000字2】

  最近看了《城市的远见-京都心灵的故乡》的一网络视频,挺惊讶的。京都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文物古迹和传统传承的完美、创新不简单复制与历史共融价值观、高超保护技术手法都让人折服。

  反观我朝,长沙千年古城墙,挡不住小小万达的挖掘机;苏州几任书记都不敢动一根手指头的桃花坞,顶不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后的利益诉求;梁林故居在天子脚下、人大代表的王军等学者几年的强烈抗议中,全国人民的眼皮底英勇就义;假古董遍地开花…这是什么样的国度,什么样的管理,什么样的文化引倒?居然可以不认祖宗、不要记忆、割裂文化、随意复制、任凭商业利益践踏。

  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问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师到哪去了?显然很多事情都不是规划师所能左右。面对开发项目、开发商潮水般的涌入,大多数城市规划师都只是个绘图匠,撑死做个高级跟班,又谈何参与决策。我朝LD还试图抹杀文化,愚弄百姓,又谈何保护、传承?

  部分政府同志也曾想阻止这场悲剧到来,挽救了残片的城市记忆,极少数城市中沧桑的“老者”有幸暂时活了下来,像打碎的玻璃躲在城市的某个角落,结果并不乐观。

  显然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不仅依靠那部分政府官员和几个有良知城市规划师,更需要公民对历史、文化、自然的的认同、深爱与尊重,只有公民的自我觉醒,共同追求个人的权力、公共城市记忆,才可能改变当下的社会氛围,破眼下之困局。但放眼望去更多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百姓,其他的就更不好说了,官没官样,商没商德,哪有那么容易觉醒。

  想起胡适先生的一句话“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个人认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口号喊多了有害无益,更重要的是建立合理规则,完善制度,才可能变百姓为公民,找到破局的真正抓手,找回核心价值观。这也让我想起最近掀起的来至《太平洋的风》,风是爽意我们感受到了,但是为何会舒服,貌似并不像某人笔下描绘的台湾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守护,更多的是合理规则下公民的觉醒,不知您是否认同。

  当然规划建设技术的提高也是不容忽视的,京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各位规划、建筑同仁们,继续努力吧。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