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因和睦而美丽,因和睦而温馨,社会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的2017最美家庭评选事迹材料范文,欢迎大家参考!
【2017最美家庭评选事迹材料范文1】
一提起核桃嫁接苗,卢氏人民就会想起杨关营、王顶门夫妇。她们普普通通,平平凡凡。20多年来,她们为卢氏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不论70多岁的老大爷,还是十几岁的孩童,人人皆知。那就是“一把嫁接刀,带富千万家”。卢氏县政府给予王顶门很多荣誉:“十佳科技致富带头人”、“突出贡献奖”等。2013年,卢氏县妇联会授予杨关营同志“巾帼创业之星”荣誉称号;2014年被三门峡市科协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河南省“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协调小组、河南省妇联会授予卢氏县德胜苗木专业合作社“河南省十佳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组织”荣誉称号;2015年被河南省科协评为“先进示范基地”、2015年被河南省农业厅评为“示范合作社”、2016年被河南省林业厅评为“农民专业示范社”。
这些荣誉说明杨关营夫妇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崇尚科学,勤劳致富,为带动千千万万农民发家致富做出了很多,很大的贡献。下面简单介绍她们的部分事迹。
一、 夫唱妇随,艰苦创业,攻克核桃嫁接技术关。
杨关营是卢氏县林科所的一名技工,丈夫王顶门洛阳林校毕业。从事林业工作40年。1994年,杨关营承包了所里的2亩多地核桃采穗圃,加上每月发50元钱生活费,就算是全年的工资收入。虽然没钱,但有的是时间。王顶门承包单位30亩地,20亩地育的是中药材种苗,10亩地育核桃苗。由于王顶门刚调到新单位,工资关系没理顺,那年每月只发300元生活费。两个孩子上学,家庭生活十分拮据。加上资金短缺,起步非常艰难。王顶门想搞良种核桃嫁接苗,困于嫁接技术不过关,成活率低不到30%。想用杨关营承包的接穗,又怕接不活,影响杨关营的收入。就与杨关营商量,没想到杨关营通情达理,支持王顶门的做法,把采穗圃的接穗全部、无偿给王顶门做实验用。自己也全身心投入到王顶门的嫁接苗培育工作中。成了他的左膀右臂。那时候,王顶门带人搞嫁接,杨关营就做调查,做记录;王顶门搞实验研究,杨关营锄地,施肥干笨重活。她们俩人,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到后来,王顶门发明了核桃双刃嫁接刀以后,王顶门搞技术培训,杨关营搞后勤服务;王顶门在家把握全盘工作,杨关营带技术员到全国各地搞嫁接技术服务(2003年夏季,杨关营带领20 多个妇女到陕西省兴平县嫁接核桃树,当地的老百姓很不理解,老百姓就问,你们家的男人在家干啥,为什么让女人出来挣钱)。她们夫唱妇随,为卢氏核桃产业的发展尽心尽力。
二、 助人为乐,造福乡邻
杨关营、王顶门老家系卢氏县横涧乡营子村。她们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致富不忘乡亲乡邻。自从她们有了核桃嫁接的新技术后,就在横涧乡全面推广。免费教他们育苗技术、嫁接技术、管理技术。横涧乡的营子村村民王书林、杨永民、杨永血、王书山;大干村的田记周、寺上村的黄东方,青山村的李青林、赵安国等都是第一批学员。杨关营夫妇不但教他们技术,还帮她们销售苗木。甚至在经济上帮助困难户。王顶门的好朋友朱永峰没钱买核桃种子,杨关营夫妇就把500多斤核桃种子亲自送到朱永峰的家里,待到朱永峰家靠种核桃树,盖起楼房,过上好日子后,才还上杨关营家的钱。营子村民杜移荣、杨万民想种核桃树没钱买种子,杨关营就分别借给她们300元钱,帮她们育苗。杨关营夫妇还赊欠核桃接芽给乡亲们。营子村的唐丁友、王书文、岗台村的郭玉杯、雷家村的雷某等等,都接受过这种赊欠。她们帮助过的人千千万万,无以计数。现在横涧乡80%以上的村民都种上核桃树,有的卖核桃果实,有的卖核桃树苗,有的卖核桃接芽,每亩收入平均在5000元以上,人均收入与传统的种庄稼相比增加2000元以上,建起了绿色银行,过上幸福的生活。
三 言传身教,带领整个家族致富
杨关营和王顶门都是姊妹多的家庭。杨关营姊妹7个,王顶门姊妹5个,加上姑家(亲妈妈)姊妹7个,营子村姓王的户有十几户,可以说是个大家族。1995年以前,家家都是贫困家庭,谁也帮不了谁。自从杨关营夫妇搞起核桃嫁接苗以后,就引导家族的成员们参与,帮姊妹们投资,借钱、借物给他们,教他们技术。姊妹们中间没工作的就全身心投入,有工作的兼职投入,家家搞起核桃产业。杨关营家姊妹7个,有6家是搞核桃产业,王顶门姊妹12个,有9家是专业搞或兼职搞核桃产业的。加上营子村姓王的王树林、王树山、等十多户,家家住上新楼房,买了轿车,过上了富裕美满的田园生活。
三、尊老爱幼,和睦相处
杨关营是娘家里的老大,她下面有3个弟3个妹。做出表率对她来说,非常重要。娘家里的大事小情,她都要参与。母亲有糖尿病和脑中风。躺在床上三年,她们夫妇不但出钱孝敬老人,还亲自送母亲到县医院、三门峡医院治病。杨关营把姊妹7个组织起来排班,轮流照顾母亲。不但解除了父母的后顾之忧,还加深了兄妹情,父亲也很满意。
王顶门的叔父是个聋哑人,一直随王顶门一家生活。一家人相处的亲密无间。1995年,王顶门创业刚起步时,叔父得了淋巴癌。王顶门不惜一切代价,带叔父到洛阳150医院治病。放暑假时,病人要做放疗。大人们抽不开身,就让大孩子王征去陪护。王征每天陪爷爷到医院,当叫到爷爷的名字时,他就带爷爷去做放疗。回到租屋后,爷爷给他做饭吃,爷孙俩坚持了一个疗程。回家后,亲戚朋友50多家来看望,王顶门全力以赴侍候老人,得到了老人的默许和朋友、邻居的好评。王顶门的亲妈妈,今年85岁,躺在病床上已多年。王顶门与妻子杨关营商量,主动承担做儿子的义务,和其他姊妹一样,每年出2000多元钱,作为赡养老人的保姆费。在她们夫妇的言传身教下,儿子、媳妇都很孝顺。经常与她们一起去看望老人。
王顶门过60岁生日时,两个媳妇争着给公公备寿宴。结果婆婆安排由大媳妇来操办。当天大媳妇给公公买保暖衣一套,给婆婆买棉衣一件;二媳妇给公公买裤子一条,还给婆婆买围巾一条。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有说有笑,气氛十分融洽。
四、 全家配合成立合作社,直接带动300多户农民致富
杨关营的孩子、媳妇都支持她们的工作。一有空闲时间,都去帮忙。特别是2009年,刚成立合作社那段时间,大孩子王征开车,大媳妇发宣传资料,杨关营、王顶门演讲,全家出动,到县城附近农村去宣传发动,一时间搞得轰轰烈烈,很快成立合作社组织。参加农户516户,投资900多万元,入股土地700多亩。7年来,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每年为社员销售核桃苗100多万株。实现利润最大化。
长子王征,是电脑方面的专家,电脑维修、建网站、制网页是行家。卢氏县核桃良种苗以及相关产品的销售,都是通过他建立的网站来完成的。长媳妇李娟卢氏县城关镇一小教师,教学工作兢兢业业,成绩显著,2013年获得县“五一”劳动模范称号。
五、 子承父业,承包荒山80亩,建高标准核桃示范园
杨关营夫妇的二儿子王强,1981年生,湖北咸宁林校毕业。具备林业方面的知识,热爱林业,2005年,王强和妻子张丽娟,承包北关村荒坡地80多亩,投资20多万元,修路3条 ,架电线3公里,打井一眼,开荒造地,引进新品种十多个,定植核桃树 4000多棵。经过7年的辛勤劳动,已初具规模。2010年以后的收入从5万元开始,逐年递增。王强还打算建高标准的示范园,搞滴灌解决核桃树用水问题。综合治理,使荒坡变成花果山。
2016年,杨关营一家人搬进广场西北角的“德化馨园小区”的新楼房里,第八层共三套房子,全是自家的,宽敞、明亮。也有车子。邻居、好朋友都夸奖,称赞说:这是杨关营一家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杨关营自豪的对全家人念着广告语:“我家住在广场边,幸福生活每一天”。这就是杨关营、王顶门勤劳、和睦、幸福的一家。
【2017最美家庭评选事迹材料范文2】
叶嫱嫱是周宁一中老师,丈夫阮松波就职于周宁县社保中心,他们有一个可爱活泼的儿子,这是一个氤氲书香的学习型“最美家庭”。
叶嫱嫱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两个多小时,在她的影响下,一家人都爱读书,从书中汲取到善良、乐观、宽容、大度、勤勉、进取的丰富营养,教会孩子很多名言、警句、箴言,人生感悟,做人之本,行为之要等,如:忠心报效祖国、孝心善待尊长、诚心与人相处,爱心奉献社会。勤于动脑多学事、肯于专心往做事、乐于助人做好事、严于律己不惹事。用一个母亲的爱好营造了书香家庭,用她的智慧提高了家人的修养,融洽了家人的关系。每天准时收看电视新闻,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开拓自己的视野。鼓励孩子观看有助于学习的课外书籍和电视节目,了解一定的社会自然、科技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家庭成员有自觉的学习意识,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学习。家庭学习氛围良好,重视智力投资。俗话说:忠厚传家远,家和万事兴。她给儿子取名家和,意意“家庭和睦,母慈子孝”,儿子在母亲的影响下,认识到“没文化,真可怕”,并主动请缨为他伯母扫盲,从幼儿园开始就教他伯母认识常用字。
最美家庭是具有优良家风释放正能量的家庭。一个具有优良的家风的家庭,家庭成员不自私、不狭隘、不懒散不怠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积极进取。积聚正能量,释放正能量。她重视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深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十分重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始终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孩子的德育放在第一位,坚信只有“德”教育好了,才有资格接受别的教育。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加强亲情培育,不断磨炼,言传身教,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并健康快乐长大成人。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的修养,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在母亲的影响下,七岁的儿子的远大的理想是建立一所最现代化的医院,聘请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免费为穷苦人民治病。还要建一所最现代化的学校,为所有的失学儿童提供教育。会给老人让座。一家人对大街上举办的各种募捐活动经常参加,对乞讨的老人、残疾或小孩,经常教育儿子拿些给他们,对社会弱势群体要有爱心,孩子心甘情愿地把他的钱全部捐出去了,极大地培养了孩子的爱心。
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科学锻炼,强身健体。注重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勤俭节约。时常教导孩子:“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生活中点点滴滴要从每件小事做起”。家里面的每样东西能修复利用的,从来不轻易地丢弃,尽量使其再发挥作用。为保护环境他们家庭力行低碳生活:手洗服装,节约水电,污水净化重新利用,使用无磷洗衣粉;选用节能电器,随手关灯、空调;出行选择步行,减少污染,分类投放垃圾,废物转化资源等等。热心公益,团结邻里。十几年来,为周围居民自觉打扫巷道,美化环境从家庭做起,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的绿色生活。
多年来,她一家在平凡的生活中传递爱心,传播文明风尚,净化社会风气,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