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元宵节心情随笔

发布时间:2017-02-06  编辑:舒文 手机版

  “正月十五灯正新,满城灯火白如银。”元宵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记忆中的元宵节心情随笔,欢迎大家阅读!

  【记忆中的元宵节心情随笔1】

  春节刚过,不觉元宵节又临近了。脑海里时常回忆起过元宵节的情景。元宵节,在我很小的时候,都叫正月十五,也很有意义,标志着正月过了一半,值得庆祝。可能因了正月十五吃元宵,也许是因了一句“正月十五闹元宵。”而文明起来,现在大都叫“元宵节”了。这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春节过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也是正月里的最后一个节日。经历了50多个不同的元宵节,便想写一写我心中的元宵节,一打开记忆的闸门,脑海里汹涌澎湃,浮想联翩。

  儿时的元宵节,过得有滋有味,那时候,虽说没有现在城市里多彩的烟花,却有着乡村里的明月当空,没有城市里的观灯、猜灯谜,却有着乡村里的跑高跷、舞狮子,缺少城市里的文明味儿,却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挥洒着不尽的童稚野趣。那时候,白天的元宵节就很热闹,男人们顺着大街上溜达,孩子们跑到大街上玩耍,大闺女、小媳妇凑到大街上显摆着新衣服,老太太们迈着“三寸金莲”到大街上看光景。

  一会儿,舞狮子的来了,只见两个狮子张开欢欢喜喜的大口,摇头摆尾地迎面而来,时而一左一右,时而一前一后,把个狮子舞得十分活跃,游走在元宵节的大街上,街东头喝彩,街西头叫好,平添了元宵节的浓厚氛围。才送走了“狮子”,又从大老远就看到高跷队来了,男男女女,花枝招展,正缓缓地走来,走近一看,他们脚下都踩着长长的木棒,足有一米高,有的还要长一些,我当时看了既惊怕,又怀疑,惊怕这么高会摔伤的,怀疑他们是怎样“站”起来的,怎样保持平衡的。再一细看,还有两个男女高跷手,比我只大几岁,却在高跷上面无惧色,神态自若,如履平地。这一群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纯是为了逗笑,有扮演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还能翻两个筋斗呢,假如今年来表演这场“猴”戏,就更有意义了。还有“穆桂英挂帅”,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在偏僻的乡村里,竟有扮演穆桂英的高手,记得这可是在高跷上表演啊!且表演得淋漓尽致,精彩不断,我当时直为她捏着一把汗。看完了“孙悟空”、“穆桂英”的“武戏”,别急,后面还有“文戏”呢,只见文质彬彬的“诸葛亮”迎面走来,羽扇伦巾,英姿勃发,高跷上的“诸葛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至今难忘。这些演员们还跟大街两旁看热闹的互动,嬉笑打闹,真是滑稽有趣。有的就说:“那不是XXX的闺女?”“是啊,那个是XXX的儿子。”元宵节里的高跷表演真是热闹,百姓们拍手叫绝。说着、说着,又来了秧歌队,乡村里上了点年岁的妇女都爱扭秧歌,元宵节里扭秧歌,那是必须的,随着秧歌的扭来扭去,元宵节的气氛更浓了,人们议论的话题就更多了。

  儿时元宵节的夜晚又是一番光景。那时候,农村里普遍很穷,买不起贵的烟花,其实,就见不着太贵的烟花。那时候,普遍都买一种叫“滴答金”的烟花,可以一根根的放,也可以一把把的放,放起来一滴答、一滴答地发着金星、金光,儿时元宵节,常一根根地粘到灶台上放,听着“噗拉、噗拉”地一声声响,看着满屋金光闪闪,煞是好看。有时还拿着滴答金跑到街门外,和小朋友一起凑热闹似的放,有的拿在手中一根根的单放,有的拿着一把在夜空中摇着放,灯火在各个角落不停地闪烁,有的把滴答金从胡同头粘到胡同口,直接连到南大街,从高处看,这条远近闻名的大胡同如一条长龙,闪着金光,成了那时夜晚的一道小风景。有时还点着滴答金串门放,串了这家串那家,街坊邻居几乎都串遍了,到了哪家,哪家的夜空就飞出了欢声笑语,也留下了浓浓的烟花味,其实,也就是元宵节的味道。

  过去到了元宵节,母亲有时还蒸花灯,用面做成圆状,中间做一个大孔,不用发酵就蒸出来,放上棉线,加上豆油,点起来就是花灯,再用红纸制作出小红灯笼,把花灯放进去,到了晚上点上,制作的多了,提着到大街上,摇摇晃晃,红红火火,也特别好看,这都是儿时元宵节的乐趣,现在感受不到了,就是想也想不全了。

  参加工作后,在单位里过元宵节,记得1991年的元宵节很有意义,单位里举办灯会,各科室制作了五彩缤纷的灯,财务科制作了别具一格的元宝灯,金光闪闪,也昭示着财源滚滚;用电科制作了万家灯火的“光明灯”,意味着为民送光明;车队制作了安全行车的“安全灯”,两旁制作的对联是:“高高兴兴上班去,安安全全回家来”......这些灯不仅在单位里展出,并参加了市里灯展。我那时担任单位的宣传干事,代表单位参观展出,华灯初上的夜晚,当我随着人流漫步在红旗路中段、泽山路商场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千奇百怪的观灯,那简直就是一片灯的海洋,这是小城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元霄灯会,灯下漫步,如同进入一个五彩斑斓的灯的世界,给人以美的享受,使我过足了观灯“瘾”,现在想来,仍感到回味无穷。

  前些年,每逢元宵节,小城就举办“猜灯谜”活动,激起了我和女儿的兴趣,父女一商量,就来到了竞赛场,女儿猜灯谜还真行,常常赢得奖品一大抱,满载而归,使元宵节增添了几多欢乐。

  除了偶尔在小城过元宵节,我几乎每个元宵节都回老家过,头顶圆圆的明月,一家人团团圆圆,吃着圆圆的元宵,收获着圆圆满满的祝福,这个时候,我也不免要发出“月是故乡明”的感慨。吃完了元宵,走出户外,放着鞭炮,放着地上的“泥锅子”,观着天空的礼花,夜空与大地遥相呼应,夜空“啪啪”作响,地上有说有笑,好不热闹,在欢快的气氛中度过了元宵节。这个时候我要说:“在老家过元宵节,真好!”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里各不同,但带给人们的欢乐是相同的,渴望万家团圆的愿望是一样的。在元宵节即将到来之际,祝愿全国同胞元宵节快乐!团团圆圆!

  【记忆中的元宵节心情随笔2】

  清早起,楼外就由远及近地不断响起隆隆的鞭炮声,我便从睡梦中醒来,知道猴年的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是猴年春节的最后一天了,但不知为什么,我对于这个传统佳节既不祈盼,也不留恋,简直有些麻木,远比不上我记忆中的元宵节情深意浓。

  “故园今夕亦元宵,独向蛮楼坐寂寥。赖有网书堪作伴,幸无亲朋来相邀。”曾几何时,在家乡过元宵节时是多么的畅往和欢愉。虽然居住在低矮昏暗的茅草房中,但一家人欢聚在一起,真是其乐融融。

  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话和微信,也没有丰腴的年货,但却有浓浓的节日气氛和合家团聚的祥和。与此同时,元宵节也特别重要,因为一过了正月十五,年的气氛也就戛然而止了,我们吃的基本也都是粗粮了。

  在元宵佳节这天,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仍然可以吃到几块水果糖,可以嗑些瓜子、花生,而且可以品尝到香甜可口晶莹诱人的汤圆。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的糖块真甜,汤圆也真好吃,远比今天的高级软糖和精致汤圆强多了。如果幸运的话,赶上卖糖葫芦的人到村子里来卖,父亲还会慷慨地给我们一人买一串那红彤彤的糖葫芦。我们吃上酸甜爽口的冰糖葫芦,真是幸福极了,惬意极了。有时候,适逢邻村的秧歌队来我们这里扭大秧歌,我们便边吃冰糖葫芦,边欣赏原滋原味的东北秧歌。

  二月的辽北天气还是异常寒冷,当我们欣赏完那秧歌舞蹈后回到家中,吃上母亲煮好的滚热汤圆,真是温暖极了,快乐极了。我们兄弟姐妹几个,还情不自禁的哼唱起那脍炙人口的“汤圆歌”:“卖汤圆卖汤圆,玄哥的汤圆是圆又圆;一碗汤圆满又满,三毛钱呀买一碗;汤圆汤圆卖汤圆,汤圆一样可以当茶饭。”

  那时候家中没有电视,看不到电视节目,家中唯一的娱乐节目就是那台古老的东方红牌收音机播放的各种文艺节目,通过它我们可以听评书、相声、歌曲,还有爹妈最喜爱的“二人转”。记得我家这台收音机特别巨大,相当于今天39英寸电视机那么大,收音机音质特别好,它也是我们家庭成员都喜欢的宝贝。据说是父亲委托城里的亲戚用购物券好不容易才买到的,这也让父亲极为自豪。

  元宵节这天,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收音机旁,收听“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元宵节猜灯谜节目。记得主持人一共说了20个灯谜,我们猜得热火朝天。那时候的灯谜很简单,基本都是东北地名,或者是东北著名的产品。我至今依然清晰记得几个精彩谜语:谜面是“头戴珊瑚真正美,身穿皮袍花如梅,纤纤细腿虽瘦小,翻山越岭快如飞”,猜一种电池的品牌,二姐一下子就猜到了是金鹿牌电池;谜面:“一年四季花如锦”打一东北城市,大哥最先猜到谜底是长春;谜面:“一头瘦驴,两只怪蹄,不踹不走,站着稍息,”我立刻就猜到了谜底是白山牌自行车;谜面:“号称关外三省”,猜一灯泡的品牌,大姐马上想到了谜底是“东北牌”灯泡。猜谜结束后,我们都很兴奋,立即把谜底写好,然后我和哥哥跑到五里远的蔡牛邮局,把我们猜到的谜底寄了出去。可惜非常遗憾,我们猜错了一个味精的品牌,便和奖项无缘了,但那个过程比起今天抢红包都要兴奋快乐的多。

  “五光十色花千万,姹紫嫣红不夜天。艳艳灯笼高高挂,但求幸福到永远。”一向节俭的父亲,但过春节的时候,都要买很多鞭炮和“穿天猴”、“夜明珠”,元宵节的夜晚,我们孩子们和父亲欢欢喜喜地燃放爆竹和礼花,璀璨的烟花映红了我们张张欢乐的笑脸。自己家的烟花鞭炮放完了,我们的余兴未减,我们便一起来到后院极目四望张家庄矿区燃放的璀璨烟花,光彩夺目、熠熠生辉的烟花映红了西边的天空,和天上的皎洁明月交相辉映,让整个夜空都璀璨起来,亮丽起来,也让我们的心里亮堂起来。

  时光荏苒,转瞬几十年过去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又到了一年元宵夜灯火不眠时,可惜物是人非,大姐和父亲都已经先后离开了我们,兄弟姐妹也树大分枝各自成家了,以前的合家团圆欢聚的情景一去不复返了。尽管今天的物质条件非常优越,电视、电脑、手机等娱乐通讯工具应有尽有,非常便捷,汤圆种类繁多,但我的内心却很孤寂,甚至连精彩纷呈的晚会,璀璨的烟花,香喷喷的汤圆,我都无心欣赏、品尝。人到中年,倍感韶华易逝,岁月峥嵘,人世沧桑,物质条件好了,但精神却有些荒芜,人也已经憔悴,增添了无限伤感。

  外面瑞雪纷飞,不由得让我想起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走笔和袁起岩元夕前一夜雪作》:“天公极意辨元宵,顷刻挼云作雪飘。茂苑长洲花剪玉,苏台香径砌成瑶。千灯剩喜开红药,两鬓还惊插素标。客子孤舟寒折骨,无端诗伯苦相撩。”但愿自己在金猴唱春之年,在文学上有更大的收获,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也丰盈起来,让自己的人生也像灿烂的烟花一样精彩起来。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