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小年来到了,遥望着故乡的方向,不由地又想起了写春联的父亲,贴窗花的母亲,那有亮堂堂的老屋,以及飘香在我心房里的小年大餐,这一切,都成了我幸福流年中最美的念想和回味。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2017关于小年的散文:故乡的小年,欢迎大家阅读!
【2017关于小年的散文:故乡的小年1】
今天是小年了,又要过了一年,又要长了一岁,回想这一年里,到底做了些什么,我也说不清楚。说不清楚有多少是对,说不清楚有多少是错,可能人生里有很多事情不能用对与错这样简单的词语来衡量吧。这将要走完的一年里,做了很多个决定,这些决定不知道对我将来的路有什么样的影响,总之是跟着自己的心吧。因为当人生最迷茫的时候,只有自己的心是清醒的,跟着心里的直觉走,应该就是人生了吧。
还有六天就是春节了,一年一度,在这样传统的节日里,很多人都急急匆匆,飞奔在回家的路上,而我留在他乡过一个人的春节。当年味越发浓厚时,心里确实有些孤单,可是也许这就是我的命吧,十年来,一直都是一个人的春节。我不能回家,不能去看妈妈,说来也奇怪,怎么别人可以回家团圆,而我只能一个人在外面呢。有着别样的孤单寂寞,也许我本就应该这样过,也许上天让我在去寻找什么,去领悟什么,虽然我现在还没有悟出什么来,但是我的心已经可以在众多孤单中平静下来了。当孤单的心在众多欢声笑语里独立,我倒为自己的淡然而欣慰。夜暮刚刚降临,就听到点点的鞭炮声响起,在提醒着大家,快过年了。虽然是小年,可是网吧里仍旧很多人,难道他们和我一样是要一个人在外面过年吗?都和我一样是孤单的人吗?其实我并不觉得我孤单,至少我还知道远方还有真心关心我挂念我的人,每天几个电话给我关心,给我安慰,给我爱的信息,其实这就足够了,虽然一个人在外,但是知道会有人真心的牵挂我,也可以让我的心满足的笑。
【2017关于小年的散文:故乡的小年2】
“短日渐长冬至矣,蚯蚓结泉更不起;渐渐林间麋角解,水泉摇动温井底”。
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一日前后,太阳黄经达27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冬至日,与夏至相对,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天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到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白昼也是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对于家乡来说,已然是真正进入冬季了,冬季日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而到九九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入春,因此有“九九艳阳天”的说法。
在小学的的时候就能背数九歌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入九以后,古代的文人雅士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至九九八十一天,春回大地时,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笔划所用的颜料根据当天的天气所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
冬至后,天气骤冷,疯狂的西北风凛冽着冻威,寒流一次次地袭来,千家万户在阵阵的西北风里感受到了寒冬的威力。小时候因为自己手脚上的冻疮和母亲手上的流血的裂痕,就特别地害怕冬天,特别地想着冬天也是温暖的,但是那时的冬天要比现在寒冷,好像特别漫长,一眼望不到头,从大雪时就开始生的冻疮,到冬至时,手脚上全部都烂穿了,天天留着血水,露出里面红色的鲜肉,一寸寸地侵蚀着肌肤,太阳出来稍微暖和一些,就更加难受了,那钻心的奇痒,穿孔的地方又不能挠,每天晚上父亲就帮我轻轻地揉,眉心里写满了心疼,后来听村里人讲,秋天时,把盛开的芝麻花摘下,放在生过冻疮的地方使劲揉搓,冬天就不会再生冻疮了,就每年都要种上些芝麻,到开花的季节,每天摘下了帮我揉搓,功夫不负有心人,也许是父亲爱子的行为感动了上苍,经过三四年连续不断地揉搓,我的冻疮真的慢慢地好了,即使是每年最寒冷的时候,也只有一点点的红肿,再也没有穿孔流血的难受。可是母亲手上的裂痕却从来没有好过,在这个季节,母亲因每天繁重的农活和琐碎的家务,两手都是裂开的,裂口很深,一动就流血,可母亲是不懂疼的,流血了就随手拿快橡皮或破布绑一下,从来没看见她因为裂开的双手而歇息。
冬至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至,二是表示冬季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居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季期间的祭祖聚餐习俗,都是在冬至。
冬至如小年。冬至节这一天是要吃饺子的,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耳朵不冻手。现在的年轻人,不像我们以前那样期盼冬至的饺子了,取而代之的是洋人的圣诞节,走在大街上,满眼都是圣诞节的气息,儿子在圣诞夜也总是要送我们苹果。是呀,在现在这样甜美的日子里,有谁还为眼馋这一碗饺子呢?生活在恒温的空调里,有谁还为想起在寒冬时为你泡一个热水袋暖脚的父母?在慢慢寒夜中几次起身为你掖紧被子的父母?冷风中为你穿上自制花棉袄的父母?
对于老祖宗传下的这个温暖节日,我每年都要召集家里人到母亲家热热闹闹的度过。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男人们喝酒聊天,女人们则有的包饺子,有的煮饺子,有的炒菜。幸福的滋味在饺子的热气中升腾,温馨的感觉在舒心的笑脸中弥漫,许是年龄的缘故,我总觉得在冬至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里一家子围坐在一起吃饺子,要比年轻人喜欢的圣诞节温暖踏实,你看,胖胖的饺子在热锅里翻滚,预示着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岸荣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动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吟一首诗圣杜甫的《小至》,携着岁月前行的脚步,又一个冬至节相拥而至,过了冬至节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来到了,斟满美酒,迎接梅花的怒放。
【2017关于小年的散文:故乡的小年3】
过小年,我老家的习惯是吃“火烧”。
在现在的孩子看来,火烧实在不是什么美食,但那个年代,对于一年到头吃杂粮的我来说,包着糖的白面火烧实在是甜蜜的美味。过了腊八,我就开始板着手指算还差几天过小年了,因为过小年,就有我爱吃的火烧。
火烧的做法其实不难,就像做馒头一样,把小麦粉用发酵粉发好,面开后,在案板上撒点干面粉,把发开的面团好,揪成小剂子,揉成小圆团,用右手大拇指在圆团中间弄个窝窝,包点砂糖和面粉的混合物,砂糖里要放点面粉,不然砂糖不容易化开,影响口感。包好糖,把口封上,擀成圆片,然后放到锅里炕熟就可以了。
在做火烧的过程中,最不好掌握的就是炕了,火大了会糊,火小了不松软。锅内不加一滴油,翻早了粘厨具,翻晚了成“包公脸”。母亲做的火烧总是外焦里嫩,挨到锅的外皮黄黄的,挨不到的地方是雪白的,外面酥脆里面甜糯,火烧还没做好,香味已经飘得老远了。
小年当天,母亲早上就把面发好,上午打扫家里的卫生,下午就开始做火烧。这个时候,常常是爸爸在灶前烧火,母亲在案板和灶台上忙碌,我和弟弟妹妹在院子里玩,闻到香味时,便一个个溜到母亲身边。母亲并不急于给我们拿着吃,而是等做好了一摞,放在灶头里,再端到神案上,念叨几句:灶神爷爷,火烧做好了,敬您先吃,您上了天宫多说好话……
敬过灶神爷爷,再做的,就可以让我们几个解馋了。母亲一边骂我们是馋老虎,一边微笑着做好一个分一个,这个是大妞的,旁边的是三儿的,那个是小闺女的……
关于火烧的来历,有很多人说,是人们期望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所以把这个圆圆甜甜的饼子叫成“火烧”。但我更喜欢听爸爸给我们讲的关于火烧的故事:李世民带着秦琼、程咬金打仗的时候,日子非常艰苦,到了腊月什么吃的都没有了。一次,老百姓给军队进献了一些白面,李世民还没来得及安排魏征分配下去,就被程咬金偷走了两袋子,然后发成了面。因为太饿,没有油,程咬金他们就抓一把生面,几巴掌将面拍扁后丢到瓦碴锅里,炕成了面饼子。没想到没有油炕出来的面饼子还非常香,这香味被李世民闻到了,他闻香寻源,看到程咬金几个正狼吞虎咽地吃着东西。李世民问他们在吃什么,程咬金因为嘴巴被刚炕熟的面饼子烫得火烧火燎,就随口说“火烧”。后来,“火烧”这种说法就这样叫开了。
爸爸把这个故事讲了一年又一年,我们听了一年又一年,似乎总也听不厌。爸爸过世后,关于“火烧”的故事,就再也没人给我们讲了。
漂泊南方,我也好多年没吃过母亲做的火烧了。印象里,每年小年这天,母亲依然会做一灶头的火烧,只是当年围着她殷切等着火烧的“馋老虎”们已各自成家,她做一瓢面的火烧得好几天才能吃完。
小年到了,我想,今天,我也发点面,给我的孩子做一灶头火烧,和我爸爸一样,给他讲讲火烧的故事,让他记住火烧的来历。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