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夜的时光在慢慢的划过着,童年的记忆,那一张张温馨熟悉的画面,像放电影似的,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2017关于小年的散文:过小年,欢迎大家阅读!
【2017关于小年的散文:过小年1】
今天是家里小年夜的节日,从早上开始天空就飘飘洒洒的下起了雨加雪,一改那一直以来的艳阳天。这应该是属于南国的小年夜吧,因为北国的小年夜已在昨天悄悄地过去了。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节日里,南北会有点点的不同,这或许有它独特的地方吧。
在学校里待了一个月了,天空对我实在是太优厚,一直以来的好天气让我有点受宠若惊,而今天在这小年夜里能有一场这样美妙的雨加雪,真是让人感到满足,让人感到温暖。
下午去食堂买热菜的时候,正好赶上人多吧。可是自己还是感到很诧异,有五六十人在学校里,全都是研究生,除了我之外。伴着细细的雪花,还有点点的雨水,走在这样的路上,心里的感觉很是特别。突然看到那样多的研究生,心中不免有点点的特别。想想这快要过年了,留下来的人还这么多。
从他们的身上,自己不免能看出那些点点的努力和对人生的奋斗,而想到自己的大学生活快要逝去了,不免有些担心。不过,还好。老天给的时间永远都会在你快要用完的时候提醒你,让你留有改正的机会。
心中突然有一种什么也不怕的冲动,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想要在其中找到一个自己立足的地方。多少人在一起努力着,心中的害怕就会少一点,想想自己也不可能是最差的那个。
出去外面闯荡,好想领着老婆一起去,虽然现在的自己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可还是不想去害怕那么多。一直以来自己对未知世界的害怕,还有对自己以后应当负的责任会害怕。可是现在好像它从自己的心中消失了一样,因为曾听有人说过,当你连害怕的时间都没有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为你的努力而让路的。
思想回归到现实中来,拖着简单的步伐,冒着点点滴滴的风雪,走在校园里那铺着薄薄一层雪的路上,心里热乎乎的,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涌遍了我的全身。这浪漫雪花带来的小年夜真让人感到温暖。
遥想家里的亲人,现在一定在忙乎着做饭吧,阴雨天气一直在南国不停,在这小年夜里或许会有一种别样的气氛吧。家里永远是那种忙碌的身影,带着阴雨天的湿气,还有冬春之交的寒气,让人变得很温顺很可亲。话语不多,可是每一句都是那样的暖人心窝,对家回忆永远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温馨。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日子,让人很温馨很宁静。对于今天的我来说,最大的应该是把心中的那份害怕驱逐了吧。一个节日的到来,往往是一个新的开始,或许每一次的重生会让自己变得强大,不会总是弱小。这或许就是小年夜这浪漫的雪花给我带来的礼物吧。
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雪还在点点滴滴的飘着,小年夜的时光也在慢慢的划过着,人静静地沉默着,心中流露出来一种感恩的感觉,浓浓的厚厚的,让人沉醉让人温暖……
【2017关于小年的散文:过小年2】
小时候,天天盼过年,穿起新衣服,吃上鱼和肉,拿到压岁钱,换成小鞭炮,在“噼呖啪啦”的爆竹声里,过一个欢天喜地的节日。
有的村庄过大年前,还要过小年,就在农历十二月廿三。那么,过小年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呢?家乡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从前,有户人家人丁不旺,晚年才生一女,长到十八岁,出落得如花似玉,许配人家。
一家囡吃两家饭,受两家气。农历十二月,女儿回娘家。娘看女儿憔悴的脸上满是泪痕,才知夫妻感情不合。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女儿想在娘家过年,再回婆家,可礼法不允。后来,娘想出一个主意:“给女儿过个小年,也放鞭炮,也谢年,与过大年一样,就是规模小点,日子就定在廿三。”后来,这个习惯流传开来,做女儿的都回娘家过小年后,再到婆家过大年。
从十二月廿三过小年开始,家家户户都要掸尘,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还要祭灶,祭送灶神升天。灶神被农家奉为掌管家庭饮食的神明,要在小年夜到玉帝那里去述职。祭品中的糖瓜甜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说甜言蜜语;粘粘的,可以粘住灶神的牙齿,坏话说不出口。
大年三十早上起床,妈妈给我穿上新衣服。我一溜烟地跑出家门,心急火燎地去找小伙伴,比一比谁的新衣裳好看然后燃放小鞭炮。
吃过中饭,妈妈烧水蒸煮,一个猪头、一副大肠粽、一根猪尾巴、一个蹄髈、一只鸡,还有一些家乡的点心,譬如馒头和年糕,煮上两三个小时。这时候,家家户户都飘散着诱人的肉香。
下午三四点钟,全村的公祭活动——谢年开始了。在村庄公共的场所——堂楼里,卸下一排门板,搁在四尺凳上,作为祭台。这时,妈妈把煮熟的猪头和鸡鸭从锅里一样样捞出来,放在托盘上,叫爹端到堂楼,准备让神灵和祖宗享用。托盘里的祭品有猪头(嘴上咬一根猪尾巴)、全鸡、白里点红的馒头、浑身通红的杨梅粿、两小碗白米饭和一壶瓶米酒。还要在猪头上贴红纸,插一把菜刀,大概是让神灵和祖宗切肉用的吧。
负责管年的男人作为主祭者,宣布谢年开始。这时,小伙子燃放大鞭炮,小孩子燃放小鞭炮,噼噼啪啪,震耳欲聋。全村的中老年男子齐聚堂楼,点烛焚香,躬身下拜,燃起烧纸,酹起米酒,一齐高呼:“谢—天—地—”感谢天地赐福、丰衣足食,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谢钱爷爷,就是五代的吴越国王钱鏐,保境安民;再谢观音娘娘,保佑多子多福。
在邻近“山雅、水雅、人雅”的三雅村,除夕谢年的仪式尤为隆重。到了下午一时许,村里有人“哐、哐、哐”地敲第一遍锣,走过各家各户的门口,提醒大家准备祭品。二时许,敲第二遍锣,催促大家赶快做好祭品。三时许,敲第三遍锣,告诉村民该上祭品了。半个钟头后,敲第四遍锣,催促大家马上供奉祭品……
公祭完毕,各家把祭品端回家中,摆在八仙桌上,开始家祭。先祭灶神,“上天呈好事,下地保平安”;再祭土地神,“有土此有财,安仁自安宅”;三祭祖宗,保佑子孙后代长福长寿,繁荣昌盛;最后祭猪栏土地,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等公祭和家祭结束,妈妈的年夜饭也做好了。一家人关起门窗,栓好门闩,围坐在八仙桌旁,团团圆圆,吃年夜饭。妈妈跟我们说,今晚少吃一点,留一点到明年,年年有余。
吃完年夜饭,妈妈拿出平时擦屁股的草,纸给我们擦嘴巴,意思是小孩说话不算数,权当放屁。过年这一天,要说吉利话:大人打小孩,叫开新年;不小心摔跤,叫拣了大元宝。有一位朋友过年的时候,不小心摔破一只碗,爹气得举手想打,奶奶把他揽到怀里,一边挡住爹的手,一边说:“摔破好!碎碎(岁岁)平安!”
妈妈给我们发压岁钱,也叫红纸包,十八岁前都有。再用开水泡糖茶,叫净茶,每人喝一碗。一家人聚在一起,边吃边聊,畅叙天伦之乐,其乐融融,一直守过夜半,俗称守岁。
当晚,不少男人聚众赌博,要么搓麻将,要么推牌九,呼三吆四,直到天明。有一年,一位邻居在除夕输了近三百元,比当时乡村的一份普通聘礼还要多。第二天,他醒悟过来了,痛改前非,骑上自行车,带着两只麻袋,出门收购羊毛,从事“投机倒把”。夫妻俩起早摸黑,走家串户,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终于把赌博造成的窟窿填平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家有了电视机,每年除夕二十点至二十四点,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精彩纷呈的春节晚会,从牌桌上吸引了不少赌客,也算是移风易俗吧。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