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春节二字,想必大家再也熟悉不过了吧!春节要做的事家家户户都一样:回老家、吃年夜饭、看春晚、烧香……总之就是吃喝玩乐。可吃喝玩乐中又有一些特色和习俗。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2017关于春节的微信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2017关于春节的微信文章】
春节是中华传统民俗中的第一节日。在鸡年春节来临前夕,我们探讨历法的形成、春节的来历、春节的风俗等,无疑是大家关切的“春节文化”的趣味话题。
一、历法 的 概 念
中国的历法由伏羲初创。《神遗记》云:“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宸,历十二年而生庖牺。”那就是说,华胥孕庖牺十二载而生。故谓十二年为一纪,伏羲的出生地被称为“成纪”。有成一纪之元的意思。遂定一年为十二个月。伏羲作甲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六甲一转,天度一周,六十年周期遇一个“甲子”,人到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自然界的温度变化,推演出“春、夏、秋、冬”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的规律,每季三个月,每半月一个节气,那就是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确对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不失时效。这种容天象、哲学与科学为一体的伏羲历,是对人类适应自然并与之和谐的极大科学贡献。当然,历法总有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叫“农历春节”。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灶祭,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老百姓的概念,把正月都列入年的范围,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形象地说,过年正像是“打秋千”,大年初一为顶峰,“灶祭”和“龙抬头”为起落始终,实则到“龙抬头”春节才算终结。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拜年道贺、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春 节 的 来 历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抵角像雄狮,身魄高大像野牛,性情爆烈,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讨饭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讨饭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讨饭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讨饭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三、春 节 的 习 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所谓“约定俗成”,有许多习俗还相传至今。
(一)、迎 春 环 境
(1)、扫尘(除旧布 新)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 春 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家家户户贴春联的习俗已成为春节的第一标志。春节贴“福”字的风俗源于康熙皇帝,他年年春节前给家人和大臣写“福”字,叫做“赐福”,后世留下康熙的“多福”经典字。
“新年纳余庆,春节号长春”,是宋代第一幅春联,含辞旧迎新,吉祥如意的期盼。真正官衙士庶贴春联的习俗,源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边谈谈“贴春联的由来”。
话说朱洪武坐天下,风调雨顺,都城南京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一片繁华景象。这朱元璋虽是贫苦出身,又当过和尚,却是勤奋好学,给地主放牛时就羡慕富家子弟有文化,他就经常利用放牛间息躲在私塾窗下偷学,也学得不少对对子的功夫。这下子他当了皇帝,专请刘伯温作他的军师,兼作他的文化老师,教授经典谋略和文化历史知识。
有一天下午,朱元璋微服私访,检查城防,见一家姓牛的牛贩子请人写对子,这先生想就牛家职业拟联不成,正在搜肠刮肚,朱元璋放过牛,对牛很有感情,略一思索便拿起笔写下一联:“满堂生无底,全家午出头。”主家莫明其妙,朱元璋笑而不答,请来的先生却拍案叫绝。经解释主家才明白,原来这是一幅谜语对联,谜底就是自家的“牛”字。
朱元璋给民家写对联,心里十分高兴。他就想春节已近,家家都贴上春联,更显的盛世辉煌。于是就下旨:“公卿士庶家,家家都要贴春联”。一道圣旨下,省州府县都要尊照执行,自然是南京城率先垂范。除夕日下午,朱元璋儒巾长袍,微服私访。看到一家门口未贴春联,就上前敲门查看,家里出来一壮年答话:“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又请不到先生,为此正在犯愁呢?”朱元璋问他家是干什么活当的,壮年答道:“劁猪的”!朱元璋就拿出些碎银来,交主家买笔墨纸砚,之后就冲着劁猪的职业,写出一幅春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这对联含蓄幽默,妙趣横生,活画出劁猪的行业特点,耐人寻味。你看,劁猪刀决定母猪的受孕和产仔;劁猪就是割断公猪的生殖器官,自然就不能配种。公猪的生殖器就是那“是非”之根。写完又解释给主家听,吩咐随后贴在门上过年。不一会儿,朱元璋又来查看,发现门框上还是空当当的,心里很是纳闷,就责问壮年:“我亲自写了春联,为什么不贴出去?”说话间,那壮年率全家老小齐唰唰跪在地上说:“皇上万岁,你走后才知是皇帝驾临,你的御笔亲书怎能受风吹雨打呢?这不,圣联正挂到正堂烧香祝福呢!”
朱元璋一听喜笑颜开,嘴里连声说着:“好!好!好!”,马上命随从赏银三十两,留下了朱元璋写春联的千秋佳话。如今过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的习俗,还要归于朱元璋的发明和倡导。
(3)、彩吊 灯笼 神像
1、挂彩吊灯笼是装点街市的风景线。农村叫“夜叉”,红黄绿三种颜色,基本等距离横街悬挂,一绳是四张夜叉一组,各写四字吉祥成语。灯笼多为四面立柱型,成对的挂在夜叉两边,灯体四面绘画戏剧人物、寿星娃娃,福星高照,莲年有鱼,多配以诗词和谜语,供乡亲们欣赏和猜赌,有的猜谜设奖,酿造欢乐气氛。
2、供奉神像,寄托道法自然的信仰。如“天地神位”,中间字标:“天地三界十方真宰之神位”,三界就是“天地人”三界;十方就是东西南北中,水木金火土,意为“普天之下的五行”。两边的对联则是:“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源于《易经》乾卦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卦辞就是“道德”二字:道就是规律;德就是容量。青年男女结婚“拜天地”就是拜“道德”。天地神像中间的“皇冠白脸神”是玉皇大帝,那是天界的最高神;下面的大红脸神就是“关帝圣君”也就是蜀将关羽。关羽成神,得益于“忠义”二字。历代统治君王喜欢关羽的“忠”,老百姓喜欢关羽的“义”,这“忠”和“义”达到高度的统一,所以关羽才成为道家的重神。看来,神就是一种被后世敬仰的“精神”,老百姓信仰的是一种高尚的品质,由此而净化灵魂,德善传家,乐而为之。
3、贴门神的故事。老百姓过春节贴门神,是辟邪求安。《白毛女》戏中,杨白劳除夕日买回门神,对喜儿说“大鬼小鬼莫进来”。过往传统文化中说门神就是“钟馗”,实则到唐代出了“秦琼,尉迟恭”为门神的故事,流传至今。
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坐天下,文有魏征、房玄龄为宰相,武有秦琼、尉迟恭为将,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创出了“贞观之治”之盛世。天上司雨的东海龙王之子小白龙,只为打赌私改玉帝雨令,犯了天条,按律当斩,玉帝就委派忠贞无私的大唐名相魏征,执行斩刑。
这天中午,李世民兴来,就约魏征下棋。六月的天气,闷热不堪,君臣正下着下着棋,突然间,魏征爬在棋盘上呼呼入睡了,李世民心疼魏征为国操劳,不忍心唤醒他,却见他睡梦中浑身冒汗,就手执御扇为他搧风降暑。他哪里知道,此时魏征接到玉帝圣旨,已是灵魂出窍,手仗利剑,踏云步罡,正在追赶小白龙,那知小白龙神通广大,奈何追赶不上,直累的他满身大汗。忽觉一股清风助力,“嗖”的一下,魏征擒住小白龙,手起剑落,一颗龙头落地。这一股清风正是李世民搧来的劲风。这就是魏征梦斩小白龙的故事。
谁知这小白龙虽身首异地,却是阴魂不散,认定魏征奉旨斩他,却是借了李世民的劲风,就寻机报仇雪恨。每晚半夜时分,他就潜到李世民寝宫索命:“李世民,拿命来!”这一声声的呼喊,在半夜三更,显得分外瘆人,阴影中似有一雪白的龙形,提着血淋淋的龙头,声声呼喊索命,直惊的李世民汗毛根子纷扎。一连三日惊扰,李世民寝食难安。谁知在这煌煌盛世,真龙天子竟有如此磨难。
疲备不堪的李世民,没了往日的龙威和龙行虎步。没奈何,李世民就召集朝会商议防范,这魏征听说到提着龙头索命,知与梦斩小白龙有关。但为何祸嫁天子却不知就里,怎耐上天旨意,天机不可泄露,便不好说什么。直言快语的黑碳头尉迟敬德却直喇喇喊起来:“什么鸟龙头索命,我和秦琼大哥夜里给你把守寝宫,看什么鸟龙再敢来!”于是,每夜就有秦琼手执金装双锏,尉迟敬德手执铁铸神鞭,全身披挂,天神一般,把守寝宫门口。这一夜,索命之声又来:“李世民,拿命来!”,这白龙形正要闯进寝宫,却见两位天神把门,便慌然逃遁而去。如此,三个夜晚,李世民再没有听到索命呼喊,也就能安稳入睡了。
这日上朝,李世民褒奖二将护驾有功,又觉夜夜值勤,未免劳苦,就命画师画出二将图形,悬挂寝宫门口避邪,如是数夜,安然无事。后来,在民间流传开来,老百姓就将秦琼、尉迟恭奉为门神,每年春节,都要将两位神将图形贴在门口,成为人们求福避灾的寄托。
(二)春 节 食 俗
改善生活是春节的重头戏。老百姓辛辛苦苦干一年,要把最好的食品等到过年享用。年前的一系列的饮食筹备,都为了春节欢庆时解馋。什么“大寒小寒,杀猪过年”,什么“红枣年糕,年年高”,但最重要的是大年五更的“猪肉饺子”。有个老乡过年写对联:“大年五更猪肉饺子;大年上午馒头肉菜”,横批是:“我好过年”。
“五更饺子”要用最好的面,最好的肉馅,还要提前包好,等五更起来,烧芝麻杆煮饺子。芝麻杆有讲头,“芝麻开花节节高”,而且易燃,不用动风箱,还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很有节奏感。燃放鞭炮和煮饺子几乎同时进行。煮完饺子后,第一件事是子孙们先给父母老人磕头拜年,然后才吃饺子。随后即进入拜年的长河。吃饺子的风俗,北方比较盛行,南方略有不同。
为什么大年五更吃饺子?饺子有什么文化内涵?
一是饺子又名“交子”,是因为除夕夜的五更,是旧年和新年的交界线,吃完饺子迎新春,故名“交子”。
二是饺子又名“扁食”,那是纪念春秋时的神医扁鹊的。扁鹊仗义行医,有一次闹瘟疫,人人要服药,扁鹊就把药和蔬菜掺和包成“菜扁食”,分发乡亲们食用,大家没吃出药苦,却吃出菜香,还治了百姓的病。就都感念扁鹊善心和智慧。
三是饺子形象银元宝,吃饺子是让家人都能发财。有的将钢崩包进饺子里,谁吃到谁的命运好。
再就是把提前备好的“熟食品”,放在冷屋里。“半扇的猪肉”放在“气死猫”里,蒸好的馒头、枣花、年糕等放在大缸里。压好的“猪头肉”、灌好的“粉肠”、炸好的“牛肉丸子”、“烧豆腐”等,放在大盆里,这些食品都是自给自足的家产。正月里还有个重要习俗,那就是做饭的大锅里不能空着,每日每时都要放着“熟食,寓意全年食不断顿,日子丰裕。
(三)、过 年 新 衣
服装是人们追美、夸耀、富足的象征,一年到头都要把最好看的衣服留作过年穿。男人们挺挺妥妥,女人们花枝招展。衣服鞋袜帽子都是新的,展览衣着是春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记得除夕夜睡觉前,把全新的衣服鞋袜帽子,盖在被子上、放在枕头边,那种心境是一年中难以形容的好心情。
从服装文化上讲,“华夏”的“华”就是衣服上绣的“花纹”。从古代服装发展史看,汉装、唐装、清代的旗袍,到民国时的“中山装”,老百姓自己的服装,以“疙瘩扣”和“大裤腰”为标志。“虎头帽”、“虎头鞋”是装扮娃娃的。单说“中山装”,那是孙中山先生发明的。《中山装》的设计,就是“民主共和”的理念。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中山装》风行中国。其款式庄重、大方、实惠,最大的特点是“口袋多”、“装饰扣子多”,而每一个“口袋”和“扣子”都有特定的含义:胸前两个小口袋,下摆两个大口袋,都加盖子,称之为装四权:“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左胸内里设一“暗口袋”,称之为“弹劾权”(也可称“监督举报权”)。
两袖口下部各钉三枚“扣子”,各标志着“民主共和”的理念:左袖三枚扣子称之为“民生、民主、民权”;右袖三枚扣子称之为“自由、平等、博爱”。
服装“正门扣”五枚,涵中华传统文化的“五福临门”,即“福、禄、寿、喜、财”五福是也。
服装之要,在于“领”和“袖”。“领”为挺拔严密的“小翻领”;“袖”涵“民主共和”的深刻含义。故称孙中山先生为“共和革命”的“领袖”。现今服装生产商,堂而皇之地打出广告叫“领袖风采”,那就是鉴定服装的优劣要看“领子”和“袖子”。
现在时兴的服装基本上是:西装,领子开放,但袖子左右各三个扣子,仍然是孙中山的理念,那是政界、商界的礼仪服。唐装,棉夹单都有,色彩丰富,简洁大方富丽堂皇,特点是中国的“疙瘩扣”。夹克,外来服装的影响,特别是羽绒服冬装,轻温厚暖,色彩艳丽,春节时青年男女穿的比较多。
(四)、拜年 祭 祖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习俗,是传统文化礼仪之邦的弘扬。要给家人长辈、给村邻长辈、要给亲戚长辈、同辈道贺春节。一是给父母、长辈们虔诚叩首,成群打伙,挨门拜年,这是礼貌孝敬的表现;二是大年拜过年后上坟祭祖,是饮水思源,不忘祖先的功德;三是年轻人拜年认辈儿,延续礼仪传统;四是拜年亲情联谊,现多为抱拳鞠躬。农村解开积怨的好办法,就是春节拜年,磕头一笑泯恩仇。
(五)、春 节 娱 乐
一是、除夕夜的“春节晚会”,中央倾力组织,那时老百姓喜欢的精神大餐。二是、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城市到农村都有这道美餐,城市主要是灯会、书画展览等,农村自娱五花八门,特别是在各自表演的基础上,择优到县城交流汇演。如踩高跷、跑旱船、龙灯社火等,热闹非凡,欢乐多多。三是、燃放爆竹。大年五更的高潮,就是放炮。小时后,除夕夜看大人们喝酒守夜,睁不开眼才去睡觉,只要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震天响的“二踢脚”,便挺身而起,汇入炮震得行列。再就是正月初五“嘣穷”,凌晨虔诚地打开大门,提着燃着的鞭炮,一直把穷嘣出大门外。四是、农村正月唱大戏,就是请剧团搭台唱戏,现每村都在村民文华活动中心建了“戏台”。
更多相关文章:
7.2017春节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