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关于除夕的微信文章

发布时间:2017-01-16  编辑:舒文 手机版

  除夕夜我们该干什么?这本来不是个问题,爱干啥就干啥呗。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2017关于除夕的微信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2017关于除夕的微信文章

  【2017关于除夕的微信文章】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主要目的。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在我国民间,除夕的风俗是很多的。 除夕大扫除的风俗由来已久。除夕前几天,人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到了除夕这一天,人们还要进一步大扫除,进行“除故纳新”。这种习俗来源于古代的传说,据说,古代神话中颛顼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好吃懒做,平日穿着破烂衣服,喝很稀的粥。有一年除夕夜晚,他又冻又饿,死在屋角。所以,除夕这天,人们乘大扫除机会,把家里的破烂衣服和剩饭剩菜拿出来,在新的一年来临前倒掉,表示不让贫穷到家里来。

  扫除之后,人们就在自己的家门贴上春联,挂上灯笼,营造出一派节日景象。 在民间,除夕要喝一种叫做“屠苏”的饮料,它是用酒或水制成的。 传说,在一间叫“屠苏”的茅屋里,住着一个很不寻常的人,他专门在山林里采集草药。每当除夕时,他就将配制好的中药,往乡邻的屋里送,并告诉乡亲,来年初一时给全家人喝,可以驱病消灾。他还毫无保留地将药方告诉乡亲,于是乡亲们就称这种药为“屠苏”。“屠苏”到底是什么?据古代药书记载,它是由大黄、桔梗等7种中药研制而成,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

  除夕夜,吃团圆饭,几乎是每家每户的传统习惯。这天,在外工作的人,只要有时间,都要赶回家中,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把最丰盛的食品拿出来,团团圆圆地吃一顿年夜饭。

  在各地,吃团圆饭并不都一样。在南方,这顿饭一般有十几道菜,其中一定要有豆腐和鱼,因为这是汉字“富裕”的谐音。在北方,团圆饭大多是饺子,全家人一齐包,这是一种把美味肉馅包在圆形的薄面皮里的食品,包好后,用开水煮熟,加上佐料,全家人坐在桌前,热热闹闹地聚餐。“饺子”具有象征团聚的意思。

  除夕晚上,大人带着孩子到亲朋好友家里送礼,拜年,叫做“馈岁”;邀请别人到自己家一起吃年夜饭,叫做“别岁”;叫完饭,大家互相祝贺道谢一番,各自回家,叫做“散岁”;在家里,晚辈要向长辈行礼,长辈对晚辈嘱托几句,还要给没有工作的小孩子压岁钱,并互相祝贺,叫“辞岁”;这时,大家都不愿去睡觉,一家人或看电视、或打牌等等,享受天伦之乐,直到新一年的到来,叫做“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人们把腊月的最后一天叫“大年三十”,晚上称“三十晚上”,也就是“除夕”。这一天既是过年的开始,又要对过年未尽事宜进行补充办理,家家户户、男女老幼既快乐又忙碌。早晨起来,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衣、新帽、新鞋,打扫卫生,张挂年画,剪贴窗花,从气氛上看年已来到。上午,男人们有的还要到小镇上匆匆忙忙赶个“断(赶)鬼”集,采买些零碎东西,赶午饭回到家里。妇女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蒸、煮、炸、焖,五花八门,家家烟囱冒烟,村村香气弥漫,要把过年自食及待客食品尽量备齐。各处的鞭炮声时时传来,也有出远门的人们挚妻携子,扛包提袋,最后赶回家门。互送“年礼”的亲邻们脚步匆匆,来往如梭,进门略叙情谊,即忙告别回家。

  各地区在上午或日近黄昏,家人到齐,便进行“采门”。大门、小门都贴上红纸春联、“门神”或“福”字,对联横额用三个黄表条罩着,大门上挂上红灯,在老人居住的炕头上贴上“老者安之”,其他炕头上贴上“身卧福地”、“抬头见喜”,在箱柜上贴上“黄金万两”,在粮食囤上贴上“五谷丰登”,在牲口槽头贴上“六畜兴旺”,在门外墙上贴上“出门见喜”等等,把农家小院装扮得五彩缤纷,春意融融。“采门”一毕,鸣放鞭炮,以示迎春接福,趋吉避邪。“采门”忌的是还有家人未归。因此,全家老小必须在“采门”之前回到家里,“采”在门外谓之不祥。下午“采门”前后,每户人家的灶前都贴上“灶爷”画像(“灶爷”和“门神”是印刷的画像,提前在集上买的,俗叫“请灶爷”、“请门神”)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横额为“一家之主”。但谁也不知“灶爷”向“玉帝”说了些什么,善良的人们都要虔诚地祭迎“灶爷”回宫赐福;院里还有“土地爷”、“天爷”窑,也要摆上香炉以备烧香。店铺商人及有些家庭还供奉财神。除夕至正月十五,每天晨昏和饭前要在各处作揖上香。此习今已淡化。当地习俗是敬神烧表,敬鬼烧纸,一贯如此。

  孝亲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地过年特别注重祭祖,家家都要把亡人的牌位摆在正厅桌上,献上茶饭和果品,过年期间每日烧香献饭,以示不忘根本,并祈求祖宗英灵保佑。有副对联说“祖功垂世泽,宗德衍家声”,就反映了人们对祖宗的怀念和敬重。除夕,人们先要在先人坟上或十字路口烧纸,在新葬的坟上放灯,请亡灵“回归过年”。

  以上这些繁文缛节忙完之后,就是全家大团圆,同吃年夜饭。年夜饭有酒有肉有糖果,举家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儿孙先给长辈敬酒磕头,接着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一起进餐。当地习俗,如果除夕不吃饺子就意味着年没过好。人们常在除夕饺子里包一枚铜钱或硬币,谁吃到了算是全家最有福的人,特别是孩子们都要抢着多吃几个饺子,从中找“福”。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有的家庭每人散一份,有的家庭只散给孩子不散给成人。散给成人是家长对家庭成员一年辛苦的搞劳;散给孩子是长辈祝愿娃娃“岁岁平安、健康成长”。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

  除夕,人们把家里的事安顿妥帖之后,还要领上儿孙,端上酒菜盘子去拜“影”,阖族男性集中到供奉祖宗“影”的户里磕头祭奠。随后边吃喝边议族中大事,谈祖宗根基,对儿孙进行传统教育。

  拜“影”回来就是全家“守岁”,当地人叫“坐夜”。父母在世,到父母住处团聚;父母去世,到长兄住处集中,分别带来酒菜和糖果,吃喝自便,谈笑风生。说家常,论得失,谈企盼,有的彻夜不眠,思睡的也要交过子时才能入眠。

  除夕之夜,年尾接年头,送旧又迎新,真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历代诗人写过许多鲜明生动、十分精彩的“守岁”诗。唐代诗人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中说:“守岁阿戌家,椒盘已颂花,盍簪泻沥马,列炬散林鸦……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史青的《除夕》诗说:“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着后园梅。”淋漓尽致地反映了除夕的风光景物。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的诗句,则反映了孩子们“守岁”时的喧闹。“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描写的是古代富贵人家“守岁”的豪华。

  如今人逢盛世,景遇丰年,阖家欢乐,屋宇生辉。改革开放惠及人民,神州大地年丰物阜,万众齐颂,歌舞升平。几亿人民“守岁”迎春,祖国山山水水、时时处处沉浸在祥和温馨之中。

  《梦粱录》卷六:“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尴,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租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万历嘉兴府志》:“腊月,乡人以朱墨涂面,跳舞于市,行古傩礼。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梁)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除夕之夜,尚有“辞岁”,置、送“压岁钱”之习俗。《燕京岁时记》:“凡除夕,蟒袍补褂走竭亲友者,谓之辞岁。家人叩竭尊长,亦曰辞岁。新婚者必至岳家辞岁,否则为不恭。”“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2017关于除夕的微信文章

  各地除夕

  贴年画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寒山寺钟声还出现在诗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现在,每年除夕,苏州寒山寺仍遵循万古不变的古老习俗,击钟以分岁。姑苏城乡,到了守岁的最后一刻,会从广播中传出宏亮的寒山寺钟声,报导一年的开始。千家万户,听到钟声,爆竹齐鸣,使古老的寒山寺钟声成为了一种时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除夕在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围炉”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炬来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

  山东:团圆饺子

  鲁北一带,大年三十中午全家人必须坐在一起吃饭,这叫过团圆饭,必须吃。傍晚开始放鞭炮,家家门口点一堆火,街坊邻居在一块放烟花,特有气氛。三十晚上不许睡觉,守岁过12点,12点后放鞭炮吃饺子。此是要谁家鞭炮响的早(于是好多人家是卡着表等时间),等待时钟一敲过12下,鞭炮立刻响起来,过年的鞭炮一直持续到初一早上5点多。然后吃饺子,这是团圆饺子,必须吃,无论吃多少都要吃。不是常说初一的饺子三十的面,三十半夜和初一的饺子全都是三十包好的。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也有称“团拜”的。早上吃饺子或蒸饺,这是年后第一顿饭也是必须吃的,初一一天不许做家务。

  湖南:“朝财进宝”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称为“拜年无大小”。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


更多相关文章:

1.2017关于除夕的散文诗歌

2.2017关于除夕的随笔

3.2017关于除夕的文章

4.2017除夕的心情随笔

5.2017关于除夕的微信文章

6.2017鸡年除夕祝福语短信

7.2017关于春节的散文随笔

8.2017关于春节的随笔

9.2017春节的心情随笔

10.2017鸡年除夕夜祝福语短信

12
相关推荐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