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篇
篇一:冰心不是你想的那样
这世上,许多的事原是互为因果的存在。譬如说,读懂一个人的文字,可以帮我们读懂文字的主人,但同时读懂了文字的主人,又能帮我们更好的读懂主人的文字。
只可惜,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常常是既没有读懂文字的主人,也没有读懂主人的文字。
前些天,偶得一本冰心先生的散文集,于是便如获珍宝,一日日的捧在手心读了起来。而读着读着又觉里面很多的篇章如《回乡杂记》、《两个少年兵工厂》等都是一些流水账似的记录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间,人民群众如火如荼的参加社会主义实业生产的一些文字,虽然里面不乏能看到“先生”对祖国浓浓的爱意和赞颂,但读来实觉枯燥无味,于是忍不住就要有搁置一旁的冲动。
因又想到,这位故去的世纪老奶奶,既是担得起“先生”这样至高荣誉的称谓,她的作品必是不会差的,所以才又逼迫着自己,一页页的往后读。
这一读,果不其然,越到后面的篇章越是精彩,有布满芳香的春、有茫茫的雪、有流离的颠沛、也有诗情画意的闲散;有离别的痛、也有重逢的喜、有无忧的童年、也有病痛的晚年,这一页页的翻过去,翻的不再是脆薄的书页,而是一个女孩儿从呀呀学语、坐父肩头、弟追姐赶的烂漫童年,到父辞母逝、兄亡姊故、失夫丧偶,酸甜苦辣的一生。
虽然,从头至尾“先生”都是在用及其朴实和平淡的语言记录她生活的点滴,字里行间也并不见一点挖空心思的煽情,但指页沙沙间,有些段落会自然而然的让人心生感动,而有些段落则会自然而然的让人仿佛触到了世间最柔最暖的光。
冰心先生的文字,跟大多数文人的文字是不一样的。自古文人多悲秋,自古文人多善感。而冰心的文字则是欢快和灵动的。读来如沐春风,引人向上。
在那一页页的字里行间之中,传递给人的似乎永远都是无尽的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她的大家庭、爱她的小弟弟、爱她的读者和学生们。甚至在那个人人都还痛恨着日本和日本人民的创伤年代,她却公然的写到她爱日本街道两旁的整齐的樱花,爱披着蓑衣的憔悴的日本工人和黑暗中苦苦耕作的农民。因她知道他们跟引人憎恨的、北京东单操场上的那些穿了军靴的日本军官和拿着刺刀对准中国的妇女儿童凌略施暴的那些惨绝人寰的士兵们是不一样的。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可见,“先生”的确是充满着大爱的人。而这种大爱,对于我们多数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明白的。
昨日在“天涯论坛”上,就看到过很多关于褒贬冰心先生的帖子。其中有个帖子让我印象深刻。大意是说:“冰心的文章矫揉造作、枯燥乏味、毫无美感、假慈悲、伪圣母等。”跟帖的人更是字字如针,有的人说:“冰心文如其人,人丑所以文字也好不到哪里去。”还有的人说:“冰心就是个被奴化的dang狗,写的文字都是为讨好上头怎么的。”更有人喜欢拿冰心的文字与同时期的张爱玲、林微因、萧红等女作家的文章来做比较。觉得她们的文字简直比冰心的文章深刻真实不知道多少倍,而冰心的文字则是毫无真性情的满篇谎话。
总之,这篇回帖达到了几十页的帖子真是热闹极了。无论发帖和跟帖的人,似乎还都是一些饱读诗书的“斯文人”。因为他们既是振振有词的评判和比较别人的文字,想必他们一定是看过书或是读过文字的人吧,不然,哪里来的底气和发言权呢?该不会随便在网上找了两张作者的照片,凭着那自以为是的审美和看面向的能力,就随便的对作者的文字判了死刑了吧。又或是连照片也懒得看,只是上学的时候背了篇《小桔灯》背烦了,总算找到个报仇的机会,于是便大放厥词。还是买回的书只看了前几页或是目录,凭借第一眼认定的枯燥便丢在了一旁,当看到有人发帖和跟帖,自己也就干脆从了众,骗骗自己也顺便骗骗别人假装自己是个认真读书的人。
冰心先生享年99岁,被后人称作“世纪老人”,但当她晚年看着自己的父母亲人,胞弟手足一个个的都先她而去时,她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倒觉得死真是个解脱,痛的是后死的人。”仅此一句我们便能知道,冰心是个性情的人。
至于冰心的文字,为什么没有张爱玲的将现实和人性拨开给你看的那种彻骨的寒凉,也没有林微因的那样隽永和深情,更没有萧红的那样悲悯和凝重。我想认真读过冰心自传的人,才会真正的明白。
比起同时期的女作家,冰心的一生大概是最幸运的女子了。她的童年是在碧海蓝天、阳光沙滩的大海边上度过的,有知书识礼、温情呵护的母亲,有真正把她当掌上明珠来疼爱的做海军官员的父亲,还有一心想把她培养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的舅舅。她没有继母也没有姨娘,父母更是一生的恩爱。出生不算豪门,家庭背景也并不显赫,祖父只是个教书的先生,但却尤其重视教育,对她更是疼爱有佳。父亲会陪她去海边散步,会带她骑马、教她打枪、还会把她抗在肩上。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觉得我的童年生活是欢乐的,开朗的,首先是健康的。该得到的爱,我都得到了,该爱的人,我也都爱了。我的母亲,父亲,祖父,舅舅,老师以及我周围的人都帮助我的思想、感情,往正常、健康里成长。”
冰心29岁才结婚,自由恋爱,没有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余毒的侵害,也没有遇到寡情薄意的渣男。她的先生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还是个“书痴”,爱她并始终尊重她。她的几个弟弟也都很爱她,敬她。
想想看,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出来的女子,她若是做了作家,还把文章写成张爱玲和萧红那样,那还正常吗?恐怕那才叫做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吧?相反如果要让张爱玲和萧红的文字写成冰心那样,恐怖也是一样的为难。所以冰心的文字并不是没有真性情,积极、乐观、善良、爱,本就是她的真性情啊。
我们常常评论某个作家的作品好与不好,其实一切的作品都来自于生活啊。无论散文、诗歌、小说,它们记录的不过是作者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所经历、所向往、所憎恨、所喜欢的而已。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人生观、世界观不同、文字当然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因着自己不喜欢什么就去憎恨什么。
人活一世,每个人都只能经历自己的那一部分人生,我们能学到和看到的其实都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每个人都存在思想的局限性和意识的偏狭性。有时我们以为对的东西,不过是自己以为的对。有句话说的特别好:“一切的偏见,都来自于无知,偏见越多,说明你越无知。”张爱玲则有句更优美的表达:“你若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明白现在的我。”其实说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当然了,宇宙如此浩瀚、世事如此多变、生活如此斑斓。如辛弃疾之言“万事几时足,日月自西东。无穷宇宙,人是一粒太仓中。”人的渺小不过如尘埃一般,关于认识的局限和思维的偏狭,没有人是能够避免的。我们唯一能够做的,不过就是通过不断的虚心学习、不断的读书、行路、识人,不断的增长自己的智慧、扩大自己的眼界,来使那种局限性尽可能的变得小一点而已。
至于如果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话,那首要的我们就得先改变自己读书的态度了。空杯才能注入新物、过满的杯子则注定陈腐,且时间越久,陈腐得越是厉害。除此之外,也许我们还该多一点耐心、多一点静心,多一点恒心,最后还得多一点慈心,用善意的眼光去欣赏文字的主人,以及主人文字中那些细细描绘的事物,你会发现即使是一部悲剧的作品,作者想传递给我们的也一定是悲剧中的那些美好,而不是悲剧本身。
读书如此,做人亦如此。非是花红春始来,而是春来度花开。(不是花儿开了,春天才来,而是春天来了,花儿才会开放。)人的内心,如果也能像春天一样柔软、明媚,那池面定能冰水解、堤岸自是柳成阴、花红当然春满目。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倒掉那满杯的陈腐,注入新鲜的琼浆与甘露,试着去发现、去理解、去接受,一起做一个懂得的孩子吧。
篇二:生命体的力量
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而时间却很难改变一个人的习惯。三年前我听《冬吴相对论》,三年后我听重播的《冬吴相对论》。因为节目停播了,所以只能听听重播。趁着吃饭的功夫,随意选听了几期,感觉里面很多见解确实让人受益匪浅。
不过,比起真理,其实我更喜欢听论证真理的那些故事。
《生命体的力量》——在热带雨林丛林中最厉害凶残的一种动物,其实并不是类似于老虎狮子这类的大型动物或是其他巨型动物,而是一种叫“行军蚁”的小蚂蚁。
之所以叫“行军蚁”是因为它们的行动非常迅速,具有像军队一样的严格纪律和作战能力。虽然每一只“行军蚁”都非常渺小,一滴水就有可能将它冲走或者淹死,但是它们合起来的力量却是坚不可摧的。很难想像数以万千的行军蚁排成长龙向前行驶,中间却丝毫不会出现任何差错。因为,毕竟它们只是动物,没有像我们人类一样高度发达的大脑和指挥的能力。
可是,事实就是如此,他们的大部队行驶的速度总能有条不紊的保持高速,因为在他们行驶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任何沟壑或是险阻能够扰乱它们的阵脚或是挡住他们的去路。每当碰到沟壑时,前面的蚂蚁就会条件反射似的迅速抱成团,像球一样的滚下去连接到对岸,形成一个蚁桥,让后面的大军毫无耽搁的顺利通过。沟壑更宽一点的地方,后面的蚂蚁还会继续毫不迟疑的冲下去,好像盖房子夯实基础一样,直到将沟壑填平,让大军通过。当然,这种场面是很悲壮的,这无疑就是一场集体自杀,因为最后不少蚂蚁都会被冲走或者掉队,但奇怪的是却没有一只蚂蚁会退缩。
不仅如此,“行军蚁”的唾液都是有毒的,它们可以轻易地麻痹猎物,破坏突触和脊髓。虽然毒液并不会完全致命,但它们几乎不会等到猎物死亡,就开始吞咽猎物,猎物在受到袭击2分钟内就血肉模糊、因为严重感染而死。而更夸张的说法是,它们的队伍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将一具大大的猎物尸体变成白骨。
读到这里,是不是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其实,这就是“生命体的力量”,重点体现的不是生命,而是一个体字,体说得简单点,就是结构,集体之类的一个概念。
就像金庸小说里面全真七子的天罡北斗阵,说真的,之前在看这一节的时候,真的没搞明白金庸老先生对这一个派别的出场安排。总感觉这个全真教一点都不厉害,为什么却在故事里的江湖武学界会有如此大的名声,总觉得里面对于全真教功夫的渲染有点太过夸张。可是当我用“生命体的力量”这个概念去理解这个现象时,就会豁然开朗了。其实全真教里面的每个人并不是特别厉害,厉害的是他们的天罡北斗阵,当他们摆出这个阵时,七人就好像首尾相连,结合成一体了,变成了一个无懈可击的巨人。就像上面所说的“行军蚁”一样,我们看到的只是无数中蚂蚁组成的一个队伍,其实它们早已不是无数只蚂蚁了,而是由无数只蚂蚁组成的一只巨型蚂蚁。
同样是说《生命体的力量》,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里面说的是一种类似于恐怖主义一样厉害的植物。同样,他们也是生长在热带雨林丛林中,也有一个很威风恐怖的名字,叫“绞杀榕”。
“绞杀榕”的繁殖和生长更是奇怪,就像法西斯恐怖主义摧毁人类一样的无声无息的摧毁着它周边的其他植物。它的繁殖和生长并不是从地上开始的,而是从树上开始的。先期是因为鸟儿们吃了“绞杀榕”的果实,然后鸟儿们通过排便把难以消化的果实种子随着便便一起排到了树上。没想到这种种子的生命力竟如此顽强,凭借着鸟粪的有限营养,他们居然开始发芽生长,不过这个时候的“绞杀榕”幼苗,是根不着地的,因此它们无法像其他植物一样幸福,随时都有享之不尽的泥土养分和营养可以吸取。用人类的话来说,就是因为输不起,所以才更应该全力以赴,争分夺秒。
或许正是因为他们对土壤的迫切渴望,所以初期的它们,并不会像其它植物一样向上生长。它们只会利用极其有限的养分,聪明而又疯狂的向下生长。一旦他们芶到了地平线,“绞杀榕”就会死死的把根扎进泥土里。等把根扎进泥土后,它们才会像其他植物一样,开始向上生长,越长越高,直至参天大树。
似乎宇宙中,万物都一样,都有着贪欲的本性。狭路相逢,勇者胜。“绞杀榕”的绞杀本性是从把根扎进泥土里开始的,这个时候的“绞杀榕”因为有了大地的养分作为食粮,因此长势变得十分迅猛。伴随着它们的枝繁叶茂,所以它们对营养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到最后几尽达到疯狂的地步,所以便开始了争营养的“绞杀”行径。盘根错节的根茎就像魔爪一样生长出来,活活把周围的植物和最初让它发芽的那颗大树给缠绞死了或是饿死了。因为它们抢光了泥土中所有的养分。正因为“绞杀榕”独特的生长特性,所以在热带雨林丛林中,每一颗枝繁叶茂的“绞杀榕”树掌中,都住着一颗枯死的大树。
“绞杀榕”的生长模式,其实在现代商业领域中也是很常见的,很多小企业公司,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做大做强的,它们在最初没有规模的时候,都会委曲求全的答应被大企业收购或是兼并,然后在大公司内部去慢慢装大自己,就好比“绞杀榕”的种子刚开始很委屈的被麻雀吃掉一样,然后他们借着大公司的资源和名气,去揽客户,找资源,最后慢慢掏空大公司的所有资源和才力,绞杀他们,壮大自己。
生命体的力量真是无坚不摧。可见,人生学无止境,无论是动物界还是植物界都能带给我们无尽的启迪和智慧。所以当我们在读书的选择上,也可以尝试着将范围拓得更广一些,这样书本带给我们的乐趣也会更丰富一些。
篇三:温暖的小寒菊
红色的外套,扎着马尾,看到有人会沿着路边走,看到有人,会故意避开投过的眼神,可能是天冷了,她手放在上衣的口袋里,五六岁的小女孩,步伐不大,每一步却快快的,像一个小人儿的女军人。
她三岁时母亲去世了,过了一俩年,她的爸爸带着他的弟弟出去打工,小女孩留在家,自己每天做饭,上学,一个人睡觉,很懂事的小女孩。
放学上学,她成了路上最美的小女孩,其他人家的小孩,多数的不是去了乡镇就是校车或亲人接送,小女孩小手插着口袋,迈着干净的步子,来来回回的,上学,放学。
挺好的女孩子,可是,谁去爱她呢。
可能,社会太热闹了,人心也越来越冷了,谁去在意一个孤独小女孩呢。
心都麻木了,挺冷的,也挺可怕的。
社会,可以为了一个戏子的几斤出轨的肉,铺天盖地的报道,不厌其烦的追踪,可是,谁去关注那些需要关注,需要爱的弱势孤独者呢。
谁会去这样做,用爱,而不是秀呢。
爱,怜悯,慈悲的心,都没了,社会其实挺可怕的。
希望象小女孩这样的都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