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杂文

发布时间:2017-01-05  编辑:王同蓉 手机版

  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破落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五四运动前后在北京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并开始大量写作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1927年后居上海,参与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实际领导者和旗帜。生前出版小说集三种,散文集二种,杂文集十五种,通信集一种,文学史著作二种。在翻译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籍方面也成绩卓著。其著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汇编为《鲁迅全集》(十六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辑录古籍丛编》(四卷)。

  内容简介编辑

  鲁迅先生的文章以其含义丰富,深刻犀利闻名遐迩,然而正是由于如此,他的文章也不容易理解。特别是对于生活在近一个世纪后的当今青少年,没有足够的历史文化知识积累、一定的人生阅历、较为成熟的思想,都无法准确地把握鲁迅的文章内蕴,容易形成阅读障碍。阅读鲁迅,可借鉴的辅助资料比比皆是,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须引起中学生读者的注意。

  鲁迅先生的文章被公认为白话文的典范,杂文以短小精焊而被誉为“匕首和投枪”,以其对中国国民性中存在的缺陷的深刻批判而备受推崇,至今仍葆有鲜活的生命力。鲁迅文章的语言运用、论证手法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从老一辈文学家茅盾,到当代学者钱理群、孔庆东,研究鲁迅先生生平、思想及作品络绎不绝。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学生在阅读鲁迅作品时也应尽可能主动探索,博采众长,对于文艺作品的解读允许见仁见智,不应拘泥于某种成见。

  鲁迅先生的杂文、散文在中学学习阶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引导中学生正确地阅读鲁迅,感受鲁迅,对于他们树立高尚的文艺审美观念,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的中学生朋友在阅读鲁迅杂文、散文中得到一些收获。

  媒体评论编辑

  书评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夺好书,可以滋养无数的美丽心灵。本丛书共收录了二十几位现当代文学大家的经典力作,涵盖了人生、亲情、友情、感恩、审姜、励志、成长、成功,等多十热点话题,并附有名师的精彩评析。细细品味,点燃智慧的澄净心灯;慢慢诵读,开启人生的芳香之旅……


相关推荐

最热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