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节逢三九,寒风刺骨、滴水成冰,为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日子。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2017腊八节随想,欢迎大家阅读!
【2017腊八节随想1】
今天手机上有一条腊八节的信息,才知道今天是腊八。
过腊八节,那是小时候的事。自中学出外求学毕业后,又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废都工作至今,就再也没有过过腊八节喝过腊八粥。
印象中的我家的腊八节是这样的:
早晨,母亲早早的就熬好了一大锅腊八粥。母亲对我们说,喝粥前,应该先去喂喂树,明年结的果儿就多。
我们家的果树多。
我父亲是个勤谨人,还是个百事通。他会嫁接果树,我家有本《果树嫁接》的书,上面有详细的果树嫁接图解。我喜欢书上的树图,就用白纸附在上面临摹。每年到了该嫁接果树的时候,我都跟在父亲后面,帮父亲和稀泥,给嫁接的果树包扎用。父亲帮邻居们嫁接果树,路边,田埂,山坡,只要哪里有野生的果树,父亲总是找来好的果树枝苗给嫁接嫁接。也曾教过邻居们嫁接术,但学的人不多。我倒是学会了,现在也没忘记嫁接果树的过程。我曾试图将桃花和海棠嫁接一起,那样,世上就少了一样遗憾。但,至今还没有实验。
村上其他人家,在我的印象中,也就一两棵果树,有的人家甚至一棵也没有。他们家的孩子们每年都眼巴眼望着我们家的果树。而我家,院子里,院子外,菜园子里,到处都是。枣树,梨树,杏树,核桃树,苹果树,木瓜树,还有个桃园,大大小小各种果树四五十棵。
每年腊八的早上,可苦了我们姊妹几个。我和小姐和弟弟每人端着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去喂我们家的果树们,我闻着香喷喷的腊八粥真想先喝几口,但一想到应该先让树们先吃,这树明年就下力气结果实,就强忍着。
先是院子里的枣树苹果树核桃树,后是院外的果树们。我们从来没有觉得这喂树的事很苦。我们很认真很细心的走到每一棵树前,舀一勺腊八粥放在树杈上,嘴里还像母亲为孩子吃饭的语气说,吃吧吃吧多吃点儿明年多结点儿啊。
有的树杈高,我们就爬上去,一定要放在树杈上,才觉着是喂到了树的嘴里。最好喂的是桃树,虽然有三十多棵,但是树很低,吃的最多也是桃树,因为她们的树杈杈多,我们就不由得多喂几勺。最不好为的是杏树,他比较高,母亲不让爬树,我们只好把粥抹在他的身上。最不想去喂的是茅厕边的那棵枣树,都是小姐捂住鼻子弄点儿粥抹在她身上,然后像被蜜蜂蛰了一样逃出来了事。
最容易忘记喂的是大河边我家竹园旁边的木瓜树,因为他远,偏僻。我看童话书一看到树精树怪树妖树仙,我就想到他。这棵木瓜树,是野生的,因为分竹园分给了我们家。老辈人说,这木瓜树少说也有几百年。她的根部,大人去抱也得有一搂粗细。长得不圆,一人来高的地方有一椭圆形树洞,树身疙疙瘩瘩,山岩崚嶒,就像一尊太湖石。往上分为两枝,一枝东北一枝西南,伸向天空,形成一个大大的“V”形。我弟弟曾指着木瓜树的地方,对我说,如果这树还在,至少抵得上你的车,现在少说也得卖二十万。这木瓜树的消失是个谜,谁都不知道她去了哪里。
最难忘记的是屋后那两棵椿树,这树后来我才知道叫樗。母亲对弟弟我两说,那两颗椿树王,你两一人一颗,长大了给你两做新床娶媳妇儿,没事去抱抱他长得快。每年的腊八我们喂完果树们之后,小姐就笑眯眯的看着弟弟我两围着各自的树转,一边转圈一边嘴里还唱着母亲教给我们的歌,“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我长长,你长粗了做嫁装,我长长了娶新娘。”要连转三圈,一圈都不能少,少了就不灵验。每次我都多转半圈。临走还不忘舀两勺腊八粥抹在她身上。
这椿树我从他锄把粗细转到碗口粗细,就没再转过,也不知给谁做了嫁妆。后来读庄子的《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我就很生气,想和惠子理论理论,我们家那两颗椿树王可是笔直笔直的,每年我围着他转圈时都是仰着脖儿看他头顶。
姊妹们大多都在外边工作,父亲去世后,母亲也去了县城,我家的果树们就一年比一年少了。前年回老家,我只看到那棵老梨树和大门前我父亲生前亲手栽的木瓜树。私塾先生随我去看我的老家,随后在他的文章《若水故居》里写这树,“一树金黄的木瓜无人采摘,地上落的都是……”,那棵老梨树已经不结梨了,我看她的枝丫间还吊着两只黑黑的干枯的梨子,在风中微微摇动……是哪一年的梨你在向我这个游子问候?还是坚守到今天,等着向我告别,然后也追随你的同伴陪伴栽培你们的恩人——我的父亲吗?
我忘不了我家的那些果树们。也可能是每年腊八喂她喂出了感情?后来上学读书,当读到鲁迅的《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时,我都不由自主的会把它改编为“在我家菜园子的路边,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一株很大,另一株和他一样大,每年腊八我都去喂他,而第二年,他结的枣都不知被谁偷吃啦。”当读《诗经》“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时,我就想我家的那棵老木瓜树跑到了《诗经》里了,当读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的眼前就现出我家的桃园……
腊八喂树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我清晰地记得的,有两次。一次是刚出升的太阳爬上东边的山坡,阳光从树缝里照射过来,照在我的身上,照在我的脸上,照在我碗里的腊八粥上;一次是雪花飘飘,地上已经有很厚的积雪了,我端着粥碗,咯吱咯吱踩着积雪去喂树,雪花落在我的身上,落在我的脖颈里,落在我的眉毛上鼻子上嘴巴里……
今晚,我要煮腊八粥。正好前几天学院书法比赛我得了个特等奖,发了四样奖品,其中一样是一箱五谷杂粮,打开一看,正好八样,江米豇豆红豆绿豆小米黄米麦仁高粱米,我又往锅里加了家里几乎所有能加的东西,白菜红萝卜白萝卜芹菜叶子葱花蒜苗香肠火腿肠红枣花生……,如果有海参鱿鱼猴头燕窝,没准儿我也会给它放进去。
熬好了腊八粥,我迫不及待的盛了一碗,舀了一勺,没送到嘴边,胳膊却抬了起来……定格在那里,怔怔的,眼前却清晰地出现了,在清晨阳光中,在飘飘雪花里,桃李园中一个少年喂树的剪影……
【2017腊八节随想2】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北齐·魏收——《腊节》
常言道:腊七腊八,冻死俩仨。每年我都并没注意,今年可谓实实在在地感受了一番。昨天的天气还没感受到那么冷,还是阳光明媚。感受到了冬日大暖阳带来的温暖。今早一打开窗户,一阵冷风袭来,是我这个在家穿短袖的孩子都接受不了这样的寒意,冻得我关节疼。于是,脑袋里闪出了一个词语: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从小家里的小孩子就喜欢在过节时,听一些关于节日的由来和传说,那些对于世人来说飘渺虚幻的鬼怪传说,实在是吸引人的。而我也是如此,从小喜欢听姥姥讲一些所谓“神奇的”传说。因为家里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天津卫人,所以都很喜欢坐在一起去听故事,舅舅说,姥姥小时候给他们也是这样讲的,到了过年过节,大家伙全都坐在一起,听姥姥讲故事,而现在姥姥是给你们这样大的孩子讲故事了,而我们这些儿女仿佛也回到了小时候,那些幸福的童年时光。姥姥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腊八节)。其实,小孩子听故事真的不是为了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仅仅是觉得好玩,好奇。听完故事的孩子们,脸上都会露出幸福的微笑,那么单纯、那么可爱。然而老人也是如此,永远把自己的子女当成小孩子,永远的呵护着他们。而腊八节是在过年前夕的第一个可以团圆的节日了。
听旁人说起过,腊八节还有一项祭灶的活动,虽说我家没有,所以我也没真正的看见过。但是我曾听人说起过,腊八节要祭祖还要祭拜一些神灵(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然而腊八节对我最大的诱惑就是喝腊八粥,泡腊八蒜了!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清·道光帝——《腊八粥》
由诗可以想见,施舍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就是饮食,几乎每个节日都有一些特色的吃食,当然了,腊八节也不会例外!熬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人家还包素饺子。素馅的饺子配上泡成翠绿色的腊八蒜,在我眼里那就是牛郎配织女、嫦娥配玉兔!因为腊八蒜不同于其他蒜,在醋里细细的泡制之后,嚼在嘴里蒜本身的辣味变得淡了,取而代之的确实酸甜的味道,那种在辣在舌尖,甜在舌根的感觉,只能说一年只有一次!
其实,重头戏就是腊八粥了,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有些地方相传是纪念英雄岳飞,他牺牲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还有的相传是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各个地方众说不一,所以关于腊八粥的传说还有很多,但传说毕竟是传说,也是给腊八粥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姥姥家的腊八粥真的是独一无二的,不仅仅是材料丰富,而且一锅还未熬出来,就已经香味四溢了,我是个对于吃食很挑剔的人,但对于腊八粥我无处挑剔,只好一碗接着一碗的喝,喝到小肚子鼓了起来,这才抹抹嘴,恋恋不舍的离开饭桌。不一会,一大锅腊八粥就见底了,这时看到的就是姥姥成就一般的笑容,晚辈看到长辈的笑容,不仅也会会心一笑,家人就是这样,心连着心,而做饭的人看到自己的菜肴汤羹吃到见光,不禁发自内心的高兴。这就是对做饭人最大的回馈了。有时也会帮姥姥去大悲院做一些佘粥的善事,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也感受到节日的气息。
而我在那天也会给各地的文友送上祝福,并聊聊他们各地的习俗。真的是各种各样,奇说不一。比如南方和北方对于做粥的名字不一样,南方多数用煮粥,北方则用熬粥;南方煮粥的食材对于北方也不一样。青海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甘肃人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 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腊八节聊聊各地习俗,也别有一番风趣呢!
就这样,在寒冷的冬天喝上这样一碗暖暖的腊八粥,粥暖,人心也是暖的。腊八一过,各家就算着开始过年了。尤其孩子们,盼着过年心切,在人们的期盼中,年一步步的来了......
更多相关文章:
3.2017腊八节随笔